小学语文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新探索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新探索人教版新课标
班级读书会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阅读的一种好形式。
通过组织班级读书会,孩子们阅读的质和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只是这样一种课程形态在语文课程内,特别是在校内语文课程体系中没有应有的位置,于是我就开始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反思,难道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也只应该讲授教科书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于是,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和四位老师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选择了一年级的四个班级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初步尝试,走上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之路。
我们的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关注童年,关怀纯真,为学生所热爱和需要的理想的小学语文课程。
我们首先将课程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安排,确立了以儿童文学统整课程的思想,通过主题单元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到孩子们面前,并进行相应的阅读延伸活动,加入更多的语文学习的元素。
而主题的设计一方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一方面以学生的生命成长轨迹为线索,另外还参考了台湾、新加坡等地的语文课程设计,从而为孩子们拓展了更为广阔的阅读时空。
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下面,我重点来谈谈课程的实施:
1.坚持做到“日有所诵”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
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
”(薛瑞萍语)所以,我们坚持让孩子们做到日有所诵。
诵读的内容从哪里来?我们坚持一点:所选的内容一定要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亲近母语课题组编选的《日有所诵》的基础上,为孩子们编选了大量的童谣和中外优秀的儿童诗,并辅之以古诗(以五言为主)、《三字经》(节选)、晨读对韵等。
诵读的时间从哪里来?将孩子们在校的时间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地进行诵读,有时在早读课,有时在课前2~3分钟,有时在放学路上等,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中都有孩子们有节律的诵读声,那是校园内最美妙的天籁。
截至目前,孩
子们共诵读各类诗文250多首(篇)。
2.整本书阅读:大声朗读+自主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课文的阅读、分析、感悟,而对学生的略读,也就是更为广泛的阅读指导,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还很不够。
因此,我们把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程,注重指导与交流。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将整本书的阅读落到实处呢?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
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
究竟该选择哪一条通道,或者说在什么阶段分别选择哪一条通道呢?我们的实践是:从教师的大声朗读开始,把孩子们引入阅读的世界;慢慢地,孩子们的自主阅读逐渐跟上,最终实现两者并举。
首先来说说“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即大声读书给孩子听。
我们每天坚持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孩子们大声朗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每周利用一节课对朗读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并指导孩子们完成一份阅读学习单。
这样,一个月孩子们就能听读一本书(约10万字左右),目前共听读了16本。
阅读学习单是根据每本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每本书共设计4份学习单。
阅读学习单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讲述故事,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讲述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由父母对孩子的讲述进行评价;二是阅读交流,就故事内容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或者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三是互动延伸,或将阅读引向生活进行亲子互动,或精选读写结合点从读走向简单的写作等。
就这样,每天,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大声朗读的时间,他们在倾听中感受着阅读的快乐。
翻开孩子们的阅读学习单,一张张学习单就是一本本鲜活而生动的书。
除此之外,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鼓励孩子进行自主阅读,我们专门向孩子们推荐了各类儿童读物,引导他们搭上阅读之旅,并在阅读记录单中记录下自己读书的轨迹,目前,每个孩子基本能做到每月阅读两本书(约10万字左右)。
3.图画书阅读:打开一扇文化的窗户
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每周均安排了一节图画书阅读课。
到目前为止,孩子们共阅读了近八十本图画书,其中有讲述亲情的《我爸爸》《驴小弟变石头》《我
讨厌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有讲述友谊与关爱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彩虹色的花》等,有讲述成长的《凯能行》《阿文的小毯子》《有个性的羊》《蚯蚓的日记》等,有展现四季美景的《春》《夏》《森林来了个陌生人》等,有讲述民风民俗的《年》《团圆》等。
图画书课上,孩子们的思维异常的活跃,孩子们的想象异常的丰富,孩子们的笑声异常的快乐!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图画书教学的现场,一起快乐一把!
今天的教室里弥漫着前所未有的臭味!可是谁也没有捂着鼻子,皱着脸孔,大家是一脸开心!这就是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的魅力,它让一个非常隐讳的话题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堂之上,而且人人都能从中读出一份收获与快乐。
一上课,我就故弄玄虚:“教室里怎么会有一股味道?”孩子们显然是上当了,个个嗅着鼻子到处闻闻。
正当我暗自发笑之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谁放屁了!”我顺水推舟,在教室里寻找起“罪魁祸首”来。
接下来,我把大家的视线锁定到小鼹鼠身上,从而引出了它头顶上的一坨嗯嗯。
小鼹鼠气极了!孩子们从它瞪大的双眼、叉开的双臂就能看出来了,于是他们也跟着小鼹鼠生气地大喊道:“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接下来,当然是去寻找“作案凶手”喽。
随着我的讲述,孩子们和小鼹鼠一路询问“是不是你嗯嗯在我的头上”,还一路长了不少见识:鸽子的嗯嗯是一摊又白又黏的东西,老马的嗯嗯像马铃薯一样又大又圆,野兔的嗯嗯像散落的豆子,奶牛的嗯嗯则像一块巧克力蛋糕……
经过“侦探”苍蝇的指点,小鼹鼠来到大狗面前,面对着正熟睡的大狗,小鼹鼠会有什么想法呢?于是,孩子们就代小鼹鼠说话了——“看我怎么收拾你!”的确,这一坨嗯嗯在谁的头上,谁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你为什么嗯嗯在我的头上?”君子动手之前都要把话给说明白的。
“好呀,你居然还在睡觉,我就嗯嗯在你的头上!”典型的“以牙还牙”。
于是,小鼹鼠真的这么做了。
大狗被小鼹鼠的嗯嗯给弄醒了,而小鼹鼠却立刻钻到泥土里去了!
这本图画书把小鼹鼠画的是惟妙惟肖,表情富于变化,而唯独最后一个画面
中,只画了小鼹鼠撅起的屁股,那小鼹鼠当时是一种怎样的表情呢?孩子们设计很一致:高兴。
问及心中的想法,答案就多了!“让你也尝尝嗯嗯在头上的滋味!”“我钻到泥土里,看你怎么抓住我!”“终于报了仇了!”
……
最后,我又引导孩子讨论小鼹鼠的做法,大家一致认定小鼹鼠这样做不好,怎样做才好呢?我请孩子们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尾,孩子们很懂得礼貌,注重沟通,看来他们比小鼹鼠都要理智一些!其实,有些时候,我倒希望孩子们能做一回小鼹鼠。
4.读写互动:从图画书学写话
每一周,孩子们都能在读写互动课上展开一段美好的旅程。
我们从图画书中捕捉可供孩子们写作的教学点,让他们在阅读中反观自己的生活,在讲述中激发阅读的乐趣。
于是,有了图画书的陪伴,孩子们的写作时间一点儿也不孤单。
我们让孩子们按照《我爸爸》的句式结构进行写作,于是一个可爱的爸爸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爸爸(一年级下学期作品)
朱润辰
我爸爸真的很棒!他可以把我高高地举起来。
我爸爸真的很棒!他像大懒虫一样懒,连闹钟都叫不醒他。
我爸爸真的很棒!他敢和时间赛跑。
我爸爸真的很棒!他的声音比钢琴还要美妙。
《大猩猩》是一部呼唤亲情的作品,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爸爸能陪自己玩一玩,可是这个愿望始终没有能实现,于是一个晚上,一只穿着爸爸衣服,戴着爸爸帽子的大猩猩来到了她的身边,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不也有着与这个小女孩同样的愿望?他们的愿望是什么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一篇小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孩子们在学校里畅谈自己的愿望,并说出理由,再预测爸爸妈妈的反应;二是把自己的愿望告诉爸爸妈妈,描述他们的实际反应;三是写出愿望是否实现。
这样的话题贴近孩子的生活,于是我们就读到了孩子们的世界——
我的愿望(二年级上学期作品)
陈杨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一玩。
我的理由:
1.我在家里太闷了,很想出去玩一玩。
2.每次周末,别人都可以出去玩一玩,可我不能。
看见人家出去玩,我好羡慕啊!
估计爸爸妈妈的反应:
他们看了,连连点头,说:“好,我们一定带你出去玩!”
爸爸妈妈的实际反应:
爸爸说:“玩什么玩,还是在家练琴好!”
妈妈说:“孩子学习太苦了,我们还是答应她吧!”
结果:
在妈妈的劝说下,爸爸终于同意了,他们答应周末带我出去玩。
《三只小猪》是大卫·威斯纳的经典代表作,作者对经典故事《三只小猪》的颠覆为孩子们开辟了思维的别样空间,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小猪又走进了经典寓言《狼和小羊》之中:
三只小猪(二年级下学期作品)
黄靖洹
狼不想再争辩了,往小羊身上扑去。
三只小猪连忙喊道:“大笨狼,来抓我们呀!”
这时,狼被身后的小猪给吸引住了,于是他选中了又大又肥的老大作为攻击目标。
就这样,小猪来了个调虎离山之计,把狼给引开了。
小羊虽然看见狼跑了,但还是浑身发抖,两腿发软,头上直冒冷汗。
小猪老大趁狼不注意,人不知鬼不觉地跳出了这本书。
狼一看,心想:猪没了,还是回去吃羊吧!
正在这时,小猪老二和老三把小羊推出了这本《狼和小羊》。
狼刚赶回来,可是连小羊和两只小猪也不见了。
他吃了一惊,说:“真是老天无眼啊!”
小羊看见了,说:“大笨狼,真傻!”
狼说:“肯定是那三只小猪坏了我的好事,如果下次再见到他们,我要把他们吃掉。
”不过说也没用了。
小猪们说:“好险啊!”
从图画书学写作,我们指导孩子们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等,多角度的切入引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思考与想象。
当然,我们也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绘画创作,做自己的图画书。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孩子们的作品一般都能在课堂上完成,而且绝大部分孩子能做到意思明白,表达流畅,也许这正是图画书的魅力,也是日积月累的功效吧!
5.教科书教学
大量的诵读、听读、持续默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教科书中浅显的文章,孩子们读起来应该说不费多大力气。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一方面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预习;另一方面,我们着力于教科书教学地探讨,逐步建立起“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各环节的内容进行了细致地划分,并规定了相应的教学时间。
目前我们不仅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与苏教版教材相配套的《习字册》和《补充习题》,孩子们在课堂上基本都能完成,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
到目前为止,孩子们人均阅读量已达二百多万字,远远超出了课标对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要求。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把家庭、家长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与利用。
听听我们的做法:一是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二是引导家长讲述亲子阅读的故事,写在班级的《我们的故事》中,并在每个家庭间流动、传阅,形成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三是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成果汇报,让家长们在教学汇报、专家讲座、亲子互动、成果展示中,感受孩子的成长;四是每个班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实行家长自主管理,解决班级阅读活动中必要的经费问题等。
两年的时间,家长们也收获颇多,他们从“书香家庭”“书香爸爸(妈妈)”的评比中感受到了一份责任与光荣,从《我们的故事》中感受到亲子阅读的快乐与幸福,从阶段成果汇报中知晓了阅读的重要意义,等等。
一句话,家长们也在“静悄悄的成长”。
无限相信坚持的力量,于是我们渐渐感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以及家长们的成长,而这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之中。
也许你看到了我们的辛苦,
但是我想说,我们的心是飞扬着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梦想。
正如梅子涵老师说的,我们在种植一个阅读的高原,不为别的,只为它的葱茏!
无限相信坚持的力量,我们还在路上,因为孩子们的明天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