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汉代儒学
[ 学业达标 ]
1.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花绽放”到“独尊儒术”所反响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
B.商品经济发展碰到限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D.知识分子迷信孔子声威
答案 C
解析“百花绽放”的背景是列国纷争、社会激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尚不行熟,因此思想文化领域才得以“百花绽放”。
汉武帝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场面,便在思想领域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看出,
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实质上反响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的轨迹。
因此, C 项吻合题意。
2. 比起秦代“焚书坑儒”,汉代“独尊儒术”的成功之处在于()
A.以思想一致保护了政治的大一统
B.以平易的手段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C.大力睁开以儒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
D.为君主专制的创立确立了理论基础
答案 B
解析无论是秦代的“焚书坑儒”还是汉代的“独尊儒术”,都实现了以思想大一统维
护政治大一统的政策初衷,故 A项消除;依照所学可知,对照秦代暴力性的“焚书坑儒”,汉
代的“独尊儒术”则是以一种相对平易且更加隐蔽的方式较为安妥的解决了意识形态问
题,故 B 项正确;厉行法家与大兴儒学都有其成功之处,故C项消除;为君主专制的创立奠
定基础的是法家而非儒家思想,故 D 项消除。
3.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
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遵从
B.惋惜人性本恶,呼叫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数而教化人民
答案D
到民众应绝对遵从,故 A 项错误;资料未反响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消除 B 项;资料中未表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消除 C 项;从资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承天数而教化人民。
因此答案选 D 项。
4. 《春秋繁露》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此话重申()
A. 春秋大一统
B. 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
D. 君权至上
答案C
解析依照资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响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和君权至上没关,故消除A、 B、 D三项,选 C 项。
5.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讲解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
“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这说明董仲舒()
A. 主张拘束君权
B.支持君权神授
C. 迷信崇拜君权
D. 主张“大一统”
答案A
解析“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可见对君主有必
然的拘束力,故 A 项正确。
6.《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
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资料主要表示()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老百姓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流行
D. 儒学地位显然提升
答案D
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公孙弘依赖儒家经典位列三公,可以封侯,这使得儒
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获取显然提升。
7.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阅读漫画,并结合所学,判断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不
正确的选项是 ()
A.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B.标志住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结束了官僚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场面
D.将读书与当官相结合,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答案 C
解析资料“也可以当官了”表现出太学是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故A 项正确,不吻合题意;太学作为中央官学,标志住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B 项正确,不吻合题意;官僚富豪子嗣依旧可以进入太学,“结束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故 C 项错误,
吻合题意;太学是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将读书与当官相结合,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故 D 项正确,不吻合题意。
8.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响出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
D. 向社会基层扩展
答案C
解析资料中涉及的都是儒学的经典,并未表现出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教育对象,故 B 项错误;中央设置的太学特地教授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教育走向
官方化,故 C 项正确;太学是由中央创立的,并未表现出教育走向基层,故 D 项错误。
[ 等级提升 ]
9.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觉”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
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照。
这表示,当时儒学()
A.拥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C.确立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开始交融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C
解析依照资料信息,汉初儒学既吸取了阴阳家的“天人感觉”说又吸取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特别是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了基础,故C项正确。
资料中没表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 A 项消除;资料不是重申继承而是重申交融,故 B 项消除; D 项“开始”说法错误。
10.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
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辈继承他们的学说。
但太学从前成立在石碑上的六经词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到模仿。
这主若是由于()
A. 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 政府文化政策引导
C. 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 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答案B
解析资料反响了张衡、王充的学说被冷漠,而儒家六经碰到热捧。
这是由当时政府重儒的
政策引导而以致的。
资料与小农经济、选官制度、君主专制可否加强均没关系。
因此只有 B 项吻
合题意。
11.“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表现的闻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
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
以下对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的表述准
确的是()
A.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 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答案A
解析依照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理论,形成“春秋大一统”的思想系统,故 A 项正确。
12.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
后皇帝祭
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觉”以劝说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今后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
这表示()
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觉”学说
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讲解
答案 D
解析从资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觉’以劝说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
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觉”,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讲解,这种权益是皇帝独享的,故 D 项正确, B 项错误。
依照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
故 A 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 C 项错误。
13.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质上反响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忍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弊端和新儒学的广博精深
D. 统治企业内部权益求夺与利益分配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汉初百废待兴,“无为而治”有利于休养生息,使新政权迅速坚固。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又开始面对新的问题,如诸侯国权益日益膨胀,土地兼并激烈,匈奴为患,这些都
威胁着西汉的坚固。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定加强中央集权,采用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
案选 B项。
1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浩大,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后在汉代
公羊学中成为后辈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德政见解众望所归
B. 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答案C
解析孔子地位不断提升,主若是由于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升,应选 C项。
德政是孟子的见解,消除 A 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
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消除 B 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关于官方来说,
其实不是主要原因,消除 D 项。
15.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医生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互相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誉、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企业,而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响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后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富强影响
答案 D
解析儒学士医生家族演化为士族企业,而且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表现了儒学
对当时政治的富强影响力,故D项正确。
秦代已经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的经济基础问题,故 B 项错误;资料主旨其实不是说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故 C 项错误。
16.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 学校 ) 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民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资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
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资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响。
诚然,从实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坚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收效来看,它不
仅对当时,而且对今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致、坚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
教化思想研究》
(1)据资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详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解析董仲舒提议
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资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解析其作用。
(3)据资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1) 主张:办学校来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
的传统;教化自己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创立学校,大力提议儒学。
作用:有利于坚
固统治;初步成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 影响:有利于坚固统治、坚固国家一致;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坚固( 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 ) ,客观上对社会发展拥有必然的拘束和阻拦作用。
解析第(1) 问,“主张”可直接提取资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
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己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解析。
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资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当官、提议儒学等;“作用”需
结合所学知识从坚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解析作答。
第(3) 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虑,概括资料三可得出“坚固统治、坚固国家一致”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若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必然的阻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