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 岳麓版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考点解读】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读: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鼻祖。
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知识梳理】
一.孔子
1.简介:是春秋时期的、和,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主要保存在《》一书中。
2.思想主张
(1)政治(核心):一是“”,其主要内容是“”,必须遵循“”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其主要内容是“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另外,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主张“”,使受教育者范围扩大;主张“”,针对学生特点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3.评价:其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经后人发扬和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子
1.简介: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是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又称《老子》)一书中。
2.思想主张
(1)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屏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包含辩证法思想。
(2)政治:从“”的哲学思想出发,倡导“”,以“无事取天下”。
3.评价: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突破】
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1)其“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2)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3)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典例探究】
(2011·上海单科)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B。
A项是墨家的思想,C项为治国方针,D项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 三项;B项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
2.(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3.(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C项是儒道法三家的主要共同点,BD两项是部分共同点(次要共同点),A项错在“共同的政治主张”。
【备考指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时应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
(1)掌握孔子和老子的具体思想主张。
(2)注意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内涵,认识其历史作用。
(3)将孔子的思想和古希腊人文思想比较,了解古代中西不同的文化特色。
2.热点角度:联系当今科教兴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政热点,注意孔子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如孔子“仁”的思想和“为政以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有利于教育公平。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达109次之多。
这一现象说明( )
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
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 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
2.下列对孔子“仁”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
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因为,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
”下列论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仁者爱人,有教无类
4.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提出“正名”,以恢复社会等级秩序
C.在当时就很受统治者重视 D.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6.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位思想家应是 ( )
A.老子 B.孔子C.墨子D.韩非
8.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
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 )
A.《道德经》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
知录》
9.面对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战乱,老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 (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无为而治” D.“忠恕”之道
10.孔子和老子思想主张的相似点是 ( ) A.逐步改良政治 B.恢复周礼秩序 C.反对苛政扰民 D.提倡清静无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材料二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出自《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你认为史料一中划线部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两则史料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共同方法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学而》材料二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
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每个人在这个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材料四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自己是累赘,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其思想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
第1课孔子与老子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10AACCC DAACC
11.答案:(1)时代的原因,当时奴隶制度还有较大影响力;个人的原因,孔子代表的是奴隶
主旧贵族的利益。
(2)阶级分析法和辩证(一分为二)观点。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政”“刑”“德”“礼”等关键词归纳。
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治丧相礼”这一关键信息。
第(3)问根据材料要抓住“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负担父母的生活”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
【答案】(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
(或主张德政,“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2)与巫相近、重视教化和仪礼。
(3)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