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
• 第一步 确定是否有溶血 • 第二步 哪一类溶贫 • 一、首先确定有溶血
2024/6/22
• 1、找出RBC破坏增多的依据
• (1)RBC寿命测定〈15天(正常半衰期
•
25~32天)
• (2)血片见RBC碎片
• (3)血浆游离HB增高(血管内溶血)
• (4)HB尿检测(+),酱油色
• (5)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 (6)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
பைடு நூலகம்增高
• (7)尿胆原增高
2024/6/22
• (8)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 均减低 • (9)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检测 • 电泳法 :区带
• 2、 找出RBC代偿增生的依据 • (1) 网织RBC增多 • (2) 外周血见有核RBC • (3) 骨髓红系统增生明显活跃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2024/6/22
2、酸溶血试验 (Ham) 原理:红细胞+弱酸血清(pH6.6~6.8)
37℃ 1小时 红细胞膜对补体敏感, 备解素作用下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 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阳 性(PNH)
2024/6/22
2024/6/22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酸溶血试验 (Ham) 蔗糖水试验
2024/6/22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 37℃孵育24小时,细胞内葡萄糖消
耗增加,ATP减少,钠离子泵出减少,细 胞膨胀脆性增高 。
参考值 未孵育 50%溶血4~4.45% 孵育 50%溶血4.65~5.9%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1原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根据红细胞在低渗盐水溶液可逐渐胀大而破坏的原理来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溶液的抵抗力。
红细胞的表面积大而体积小者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脆性减低);反之,则抵抗力较小(脆性增加)。
1.2试剂 10g/L NaCl溶液:取分析纯氯化钠事先于100℃下烘干,再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准确称取1.00g置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双蒸馏水溶解后,再加双蒸馏水至刻度[1]。
1.3参考值开始溶血 4.2~4.6g/L。
完全溶血 3.2~3.4g/L。
患者与正常对照,溶血管的NaCl浓度相差0.4g/L具有诊断价值。
1.4注意事项 NaCl必须干燥,称量精确,要用前新鲜配制溶液;本试验忌用抗凝血以免影响溶液的渗透压,如需要时可用肝素按10~20IU/ml血液进行抗凝;血液与低渗盐水混匀时避免强烈振荡,以免机械性溶血,黄疸患者开始溶血管不易观察,严重贫血患者红细胞太少,皆可用等渗盐水将红细胞洗涤后再配成50%红细胞悬液进行试验。
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2.1原理将血液置于37℃孵育24h,由于葡萄糖消耗,贮备的 ATP减少,需要能量的红细胞膜对阳性离子的主动传递受阻,造成钠离子在红细胞内储积,细胞膨胀,孵育渗透脆性增加。
有细胞膜缺陷及某些酶缺陷的红细胞能源限快耗尽,孵育渗透脆性明显增加。
2.2试剂10g/L缓冲液(pH7.4):9g NaCl(AR)。
1.365g Na2HPO4(AR)。
0.184g NaH2PO4(AR)。
蒸馏水加至1 000ml。
此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中氯化钠的浓度为9g/L,但其渗透压相当于10g/L氯化钠溶液[2]。
2.3操作取静脉血3ml,肝素抗凝后分为2份,1份立即试验,另1份在37℃温育24h再作试验;将10g/L氯化钠缓冲液按下表稀释成不同浓度;每管加肝素抗凝血0.05ml,轻轻颠倒混匀;放置室温(20℃左右)30min后,将各管混匀1次,1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波长540nm以8.5g/L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调零,以1g/LNaCl完全溶血管的吸光度为完全溶血管A值,测定各溶血管上清液的吸光度并计算出相应的溶血度;红细胞中间脆性(MCF),以溶血度为纵坐标、不同浓度氯化钠浓度为横坐标作溶血曲线图,在曲线上,50%溶血的氯化钠浓度为红细胞中间脆性。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减低
• Hp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
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 – 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4.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一种后天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可表 现血管内溶血、栓塞、全血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骨髓 衰竭。
• 大多数PNH患者异常克隆与正常造血并存,使本病的诊断 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
【原理】膜蛋白缺陷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增 加,在弱酸血清(pH6.6~6.8)中,经37℃ 孵育后红细胞发生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阳性见于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该法敏感性较 高。特异性高。
Ham试验
PNH不同时间尿样
4.蔗糖水溶血试验
【原理】 蔗糖离子浓度低,增强补体与红细 胞结合,使红细胞膜上形成小孔,蔗糖进 入红细胞而致溶血。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溶血时阳性
6.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methemalbumin test)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接着分 解为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 红素白蛋白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 内溶血
7.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
【临床意义】正常阴性。PNH本试验常为阳 性。可作为PNH筛选试验,阴性可排除,阳 性应作Ham 试验。
5.蛇毒溶血试验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二、溶血生理和病理过程
(一)溶血生理
衰老RBC 放出Hb 铁
珠蛋白
分解
原卟啉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释
重新利用
还原
形成 胆绿素
肝G醛酸转移酶
胆红素
和G醛酸结合
结合胆红素 (水溶性)
经胆管排入十二指肠
细菌还原
大多 随粪便排出体外
胆管
粪胆原
胆色素肝 肠循环
小肠黏膜重吸收入血
少数
门静脉入肝
自身免疫性贫血;输血性溶血病等。 PNH
行军性Hb尿,机械性心瓣膜,药物溶血,疟 疾,脾亢等。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四、临 床 表 现
1、急性溶血:起病急,表现为寒颤、高热、头痛、 呕吐、腰背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急性衰, 多为血管内溶血。
2、慢性溶血:起病慢,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大 症状。疾病过程中常,多为血管外溶血。并发胆 石症、溶血危象
血管 N
N
RBC本身异常性HA
定义:是一类由于RBC自身异常而致破坏过多,且 超过了BM代偿能力,而引起的各种HA。
分类:包括RBC膜异常、代谢酶异常、珠蛋白肽链 异常。
特性:多为血管外溶血,但也有血管内溶血,也可 二者同时存在。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二、RBC 膜 的 结 构
人类RBC 膜有50%脂质,50%为蛋白质, 其中脂质双层形成基本结构,蛋白质镶嵌在脂质 双层中或衬于内表面。
肾脏
尿胆原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二)溶 血 病 理 1、溶血原因 ( 1)RBC内在原因:膜缺陷、酶缺陷、Hb肽链异 常 ( 2)RBC外在原因:血浆中有抗自身RBC的抗体、 机械物理因素等。
内科-溶血性贫血
(4)败血症
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急,病情重
2.头痛,呕吐,高热
3.腰背四肢酸痛,腹痛
4.酱油色小便
5.面色苍白与黄疸
6.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无尿
慢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缓慢,症状轻微
2.多有慢性贫血症状:苍白,乏力,头晕,气短
3.轻度贫血,肝脾肿大,黄疸三大表现
3、预防血栓形成:抗凝,但目前尚无定论;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二、证明G6PD缺陷的检查
1.变性珠蛋白小体(海因小体)非特异性筛查试验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还原率>75%为正常,为74%~31%杂合子,<
31%为显著缺陷
3. G6PD活性测定:最可靠最常用
治疗
1.脱离诱因: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及食物(抗疟药、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樟脑丸)
2.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肝退黄、护肾护胃、抗氧化等
6.中医中药治疗:AIHA、PNH
红细胞葡萄糖
定义
是指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的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病因机制
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多于女
接触氧化剂后,可造成细胞膜巯基的直接氧化损伤,并生成高铁血红素和变性蛋白即海因小体。上述改变易被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发生血管外溶血,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
(4)异丙醇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5)G6PD活性测定:G6PD缺乏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和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
(6)红细胞特殊形态:靶形红细胞、盔形细胞、破碎细胞
(7)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小球形细胞↑(>10%)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系统代偿功能增强,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脾大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增多所致,而脾大则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增加。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骨髓抑制、溶血危象等症状。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生旺盛等现象。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增多、片状红细胞增多等。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异常升高。
最后,特殊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溶血试验、骨髓穿刺等。
溶血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等。
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
在进行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程序和诊断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程序和诊断・继续教育园地・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检查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和红细胞比积(hct)。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需要借助红细胞三个平均值等参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每个贫血病人必须检查的项目,它对于鉴别贫血的基本性质有重要意义。
直方图的观察分析,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等特征的观察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必要的生化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溶血性贫血又是一大类贫血,病因很多,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检查。
骨髓检查必须掌握临床适应证。
有关贫血的诊断,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1.推论有没有贫血和贫血的程度,可以通过检查hb、rbc常;女性由于月经和内分泌影响,rbc和hb都比男性偏低;妊娠中后期,由于血容量增加,rbc和hb相对减低;激动、恐惧、寒冷会使rbc和hb一时性增高;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rbc和hb偏高。
此外,血容量的变化(如脱水和水肿)也会影响rbc、hb和hct的检测结果。
2.从形态学分类上对贫血的类型作出确诊,可以通过四个参数,即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hb含量(mch)、红细胞平均值hb浓度(mchc)以及红细胞容积原产阔度(redcellsvolumedistribution,rdw)进行分析,见表1、2。
其中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仪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测量10万个红细胞的体积,计算出均值(x)和标准差(s),然后计算出结果。
参考值范围01115~01145。
3.贫血形态学分类时,还应融合红细胞直方图分析。
和hct三个参数得出结论。
其中以hb检查最为关键,成年男性两次检查hb10g/lhb与增加0133×1012/lrbc数相当。
但是,缺铁性贫正常的红细胞直方图,其峰值所对应的是红细胞的mcv,其底线的宽度基本代表rdw,基本上呈现一个正态曲线。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试卷试题二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试卷试题二1、单选不符合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是()A.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B.血清铁增高C.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D.血浆铁转换率增高E.铁蛋白增高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铁粒(江南博哥)幼细胞性贫血铁代谢的各项指标与缺铁性贫血明显不同,血清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
2、单选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A.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靶形红细胞增多症C.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镰状红细胞增多症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3、单选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的冷反应抗体在多少摄氏度时与红细胞结合()A.0~4℃B.20~30℃C.30~40℃D.37℃以下E.37℃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在20℃以下(常为0~4℃)时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
当温度升至20~25℃时,补体激活,红细胞膜破坏而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
4、单选患者,女性,3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巩膜发黄,全身乏力,常感头昏,皮肤瘙痒,并多次出现酱油色尿。
近3个月来,乏力加重,无法正常工作而入院。
体格检查发现重度贫血,巩膜黄染,肝肋下2cm,脾平脐,其余未见异常。
血常规显示WBC9.0×109/L,Hb40g/L,RBC1.06×1012/L,PLT110×109/L。
外周血可见晚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和形态异常,可见较多的小球形红细胞和嗜多色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30%。
拟诊"溶血性贫血"入院。
患者,女,36岁,因乙肝肝硬化1年余,皮肤黏膜黄染加重15天入院。
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可及。
血常规WBC4.8×109/L,Hb85g/L,RBC2.92×1012/L,Plt258×109/L,MCV84.5fl,MCHC344.0g/L,MCH29.1pg,Ret0.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一,易见椭圆形红细胞。
溶血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1.G-6-PD缺乏症发病机制 2.G-6-PD缺乏症实验室检查
背景知识1:红 细 胞 膜
红细胞膜结构的维持需要谷胱甘肽(GSH)的参与。
背景知识2:谷胱甘肽(GSH)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 甘氨酸合成的三肽,其巯 基具有还原性,是体内重 要的还原性保护物。
易在脾中留滞
溶血
Na+-K+泵活性下降 红细胞内K+丢失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皱缩成棘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 (2)血清游离Hb (3)血清触珠蛋白 (4)血清PK活性
判断是否具有溶血及 溶血程度,筛选试验
对PKD进行确诊
(4)血清PK活性测定原理
ADP
ATP
谢 谢!
葡萄糖-6-磷酸
NADP+ NADPH
G-6-PD
6-磷酸葡萄糖酸
连续监测340nm处吸光度增加 的速率
(三)红细胞膜结构异常
定形素(Spectrin) 结构的缺陷可产生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多症与遗传性椭 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定形素:收缩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血涂片检查
溶血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一、 溶血概述
(一)溶血的定义
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 (二)溶血的形式
膜孔径增大 红细胞破裂
血管外溶血与血管内溶血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
定义 起病过程 常见类型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液内直接 溶解
急,病情一般较重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原理:
当红细胞内G-6-PD含量正常时,高铁Hb可以还原为亚 铁(红色);G-6-PD缺乏时,则不能还原,通过颜色 变化来间接测知G6-PD含量是否缺乏。
【参考值】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还 原 率 > 75% ,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0.31.3g/L。
【临床意义】
(患者与对照相差0.04%以上即为阳性)
【临床意义】 ❖ 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AIHA、遗传性椭
圆形细胞增多症 ❖ 脆性减低: 各型地中海贫血、重度缺铁性贫血和肝疾病
等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2. G-6-PD活性测定 3.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一)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减低见于G-6-PD缺陷的蚕豆病、伯氨喹啉型药物 溶血性贫血
分类
1.根据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2.根据病因和发生机制:
红细胞內在缺陷——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 血红蛋白异常;
红细胞外因素影响——免疫性、感染、物理、 机械损伤、中毒及其他疾病。
病因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1.遗传性: (1)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酶的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
【原理】铁离子在酸化的低铁氰化钾溶液中生 成蓝色的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如尿 液中脱落的肾上管上皮细胞有含铁血黄素,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中可有深蓝色物质出 现,即为阳性。
【正常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并 持续数周。常见于PNH。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
【原理】用同位素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 细胞半衰期。
溶血性贫血(实诊)
骨髓象 :
骨髓穿刺物涂片显示有核红细胞显 著增多,脂肪减少,粒、红细胞比 例缩小或倒置。幼红细胞有丝分裂 象增多。如果同时有叶酸缺乏,则 无巨幼红细胞。注意长期大量溶血 和骨髓代偿性增生非常旺盛时,可 出现叶酸缺乏。如发生再生障碍, 可见红细胞显著减少。
20
2.Hb的释放 血管内溶血可引起以下变化:
30
(2)对症治疗 ①输血 首先要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 其次要选用合适的血液成分。如严重的 急性溶贫和缺氧危及生命时,输血是抢 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为了减少输血反应, 减轻心脏负担,最好输入浓集的红细胞 或冷冻红细胞,这样可以输入较多的红 细胞。
17
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临床上可见乏力、苍白、气 促、头晕等慢性贫血症状和体征,同时 还可见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多见有肝脾 肿大。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含胆色素的胆 结石,并可继发总胆管阻塞和阻塞性黄 疸。如为镰形细胞贫血,常见下肢踝部 皮肤溃疡,而且不易愈合。遗传性贫血 的症状可因病情的变化而时重时轻。
(1)血红蛋白血症;
(2)血浆结合珠蛋白(Hp)降低 由于HpHb易被清除;
(3)血红蛋白尿 超过肾阈
(4)含铁血黄素尿 在肾小管上皮形成含铁血 黄素
(5)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 Hp结合外Hb 可变成高铁Hb,分解成珠蛋白和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转变成高铁血红素 白蛋白
(6)血红素和血红素结合蛋白(Hx)结合,故可 导致血浆Hx降低。
10
其它分类
二、按溶血发生部位分类 1.血管内溶血 2.血管外溶血 三、急慢分类 1.急性溶血 2.慢性溶血 四、按遗传学 1. 先天性缺陷 2. 后天获得性
11
血管外溶血的发生机制
发生溶血是由于内外各种因素致使红细胞异 常。而红细胞异常往往是胞膜上发生某些化 学改变或其变形的物理性能降低。当异常红 细胞流经脾脏时,脾脏内的巨噬细胞对红细 胞表面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有特异的感受器, 具有识别能力;或红细胞变形性能降低,细 胞变得僵硬,不易或不能通过脾窦微循环而 被阻留下来,最终由吞噬细胞吞噬、破坏、 消灭。肝脏的识别能力不如脾脏,但流经肝 脏的血液比脾脏多好几倍,因而肝脏破坏、 清除明显异常红细胞的数量却较多。
溶血检验PPT课件
六、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检测
• 〔二〕蔗糖溶血试验 • [原理]蔗糖溶液离子浓度低,经孵育可加强补体与
红细胞膜的结合,使PNH患者的红细胞膜上形成小 孔,遂使蔗糖进入红细胞而导致溶血。 • [参考值] • 阴性 • [临床意义] • PNH常为阳性。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AA、 AIHA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可作为PNH的筛 选试验,阴性可排除PNH, 阳性应再做Ham试验。 • 〔三〕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是以眼镜蛇毒中提取的一种分子量为 31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 红细胞在低渗氯化钠溶液中细胞逐渐膨胀甚 至破裂而溶血。该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 低渗氯化钠溶血的抵抗力,即红细胞渗透脆性。 将患者的红细胞加至按比例配置的不同浓度低渗 氯化钠溶液中观察其溶血的情况,结果以被检红 细胞最小抵抗力〔开场溶血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 和最大抵抗力〔完全溶血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
7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
〔二〕血浆结合珠蛋白:〔Hp〕 [参考值]0.7-1.5g/L(70-150mg/dL) [临床意义] 减低:见于各种溶血时,以血管内溶血减低为显
著。肝脏疾病、传单、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 症。 增高: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SLE、糖皮
8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为严重血管内溶血 〔四〕红细胞寿命测定 用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半衰期。正常红
• [临床意义]
• 1、阳性 见于新生儿溶血病、AIHA、SLE、RF、 恶性淋巴瘤、甲基多巴等药物性溶血反响。
• 2、AIHA大多属于温抗体型〔即于37℃条件下作 用最强,主要为IgG),但也有小局部属冷抗体型 〔IgM〕,必要时应用于4 ℃条件下进展试验,排 除假阴性反响。
溶贫检查
2.实验室检查
①
肝Hp ②
Hp
溶血的证据
Hb
Hb+Hp
肾
含 铁 血 黄 素
hemiglobin,Hi
④
gobin
metheme
Alb等
③ methemalbumin
诊断程序
血红蛋白尿
知识链接
• Hp由肝脏合成,与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复合物,不能从肾小球滤过, 而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内被消除。 • 溶血时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与Hp结合增多, 使血清中结合珠蛋白减少。见于各种溶 血,尤程进行 分类:急性和慢性
有急症!
三、HA的诊断程序
(一)是否为HA?
• 1.临床表现: 贫血、黄疸、 肝脾肿大、 血红蛋白尿 等
是否为HA?
2.实验室检查
诊断程序
溶血的证据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 是判断血管 内溶血的指征。 (2)血清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 检测
• 体检发现病人面色萎黄 、 黄疸、肝、脾肿大。其 母亲及外公青年时代也 有类似经历,外公曾患 “胆结石” ,并已做胆 囊摘除。
问题
• (1)该病人红细胞有何异常?与黄疸 有何关系? • (2)生化检测结果:ALT45 U/L (<40 U/L),TBIL115μmol/L,CB7.0μmol /L,UCB108μmol/L。其他指标大致 正常。试判断其黄疸的类型。
二、HA的分类
(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先 天 性
获 得 性
•多为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 包括膜、酶、血红蛋白合成异 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 多为红细胞外在因素异常, 如免疫、药物、生物、物理 因素等。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引言: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加引起的血液疾病。
实验室检测在诊断和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便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正文:一、红细胞指标的测定1. 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定全血或血清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确定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的减少情况。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帮助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疾病。
二、血清标志物的测定1. 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可区分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2.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高乳酸脱氢酶水平提示溶血性贫血进展较严重,可协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推测血红蛋白溶解释放的胆红素量。
三、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1. ABO血型与Rh(D)血型测定:确定患者血型,为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2. 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对人类红细胞的球蛋白反应,判断溶血性贫血存在的机制。
四、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1. 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的区别。
2. 骨髓涂片检查:观察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异常,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五、其他辅助检查方法1. 血培养:筛查溶血性贫血与感染相关的细菌或寄生虫。
2. 自身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指标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的组合使用,能够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的监测提供依据。
《实验诊断学》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内容整理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贫血的定义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下限。
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最为重要。
贫血是一种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
贫血的检查:(1)按形态学分类1. 按MCV、MCH、MCHC分类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MCH=Hgb/RBC(Pg)正常参考值:27~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MCHC=Hgb/HCT(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 可分成四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2. Bessman分型即按MCV/RDW分型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RDW: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即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
可分成六类:小细胞同质性贫血——轻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不同质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正细胞同质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正细胞不同质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大细胞同质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大细胞不同质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按病因学分类1.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骨髓抑制(感染)、骨髓替代(纤维化)2. 红细胞破坏增加:内部——膜、酶、珠蛋白;外部——免疫、感染、DIC、铅中毒3. 失血:急性失血、慢性溃疡、月经紊乱、血红蛋白尿(3)按骨髓增生程度(仅适用于国内)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巨幼贫(幼红细胞≥20%)增生低下性贫血:再障、纯红再障(幼红细胞<10%)(4)其它帮助诊断贫血类型的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法 0.5~1.5%绝对计数法(24~84)×109/L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观察疗效(治疗性试验),病情观察的指标四、常见贫血的实验诊断(1)缺铁性贫血:血象——MCV、MCH、MCHC减小,RDW升高骨髓象——有核细胞、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较小骨髓铁染色——胞内铁阳性率降低,是金标准(2)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中粒核分叶增加骨髓象——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五、贫血的诊断要点贫血是综合性的,应找出贫血原因,才能进行合理有效治疗实验室检查策略:血液检查是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可缺少的措施,检查由简而繁——外周血象、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析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特殊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步 哪一类溶贫(病因检测)
2020/11/3
5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2020/11/3
6
(一)、红细胞破坏增加
1. RBC寿命测定 51Cr同位素标记 • 参考值:25~32天 • 半衰期<15天,说明有溶血存在
2020/11/3
7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plasma free hemoglobin)
RBC膜缺陷:遗传球、PNH RBC酶缺陷:G-6PD缺乏症 珠蛋白异常(肽链不平衡):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
白病
2. RBC外在因素(获得性)
免疫性溶贫: AIHA 、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诱发红细胞相 关抗体
机械损伤性:DIC 、 TTP、人造瓣膜 感染:疟疾 物理因素:灼伤 毒素:蛇毒 脾亢: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
2020/11/3
10
5. 血红蛋白尿测定(hemoglobinuria)
• 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中的游离 血红蛋白量超过1000mg/L时出现酱油色尿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溶血时阳性
2020/11/3
11
6.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methemalbumin test)
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
– 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2020/11/3
9
4.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血红蛋白,代谢成含铁血黄素。 当细胞脱落至尿中,铁离子在酸化的低铁氰化钾 溶液中生成蓝色的 铁氰化铁,显微镜下尿沉渣可 有深蓝色物质出现,即为阳性。
【参考值】
TBIL 0~1.2mg/dl ( 0~20.5 ummol/L)
IBIL 0~0.8mg/dl ( ~13.7 ummol/L) 【临床意义】提示溶血
2020/11/3
15
8.血清乳酸脱氢酶
【参考值】 80~220 U/L 【临床意义】提示溶血
2020/11/3
16
(二)、 红细胞代偿增生
【参考值】:<50mg/L 【意义】: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高
血管外溶血时正常或轻度升高
2020/11/3
8
3.血清结合珠蛋白 (haptoglobin, Hp)
【参考值】:0.7~1.5 g/L 【临床意义】:
• Hp减少,提示溶血存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 减低
• Hp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定义
• 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 增多或加速,骨髓代偿造血功能不足时所 发生的一类贫血叫溶血性贫血。
• 指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而 不出现贫血时称溶血性疾患。
2020/11/3
2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按发病机制分类
1. RBC内在因素(遗传性/获得性)
21
卡波环(Cabot)
一种紫红色成圆形或 8字形细线状环。可 能是纺锤体的残余 物或是胞质中脂蛋 白变性所致。
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 出现,见于溶血性 贫血、巨幼细胞贫 血、铅中毒及白血 病等。
2020/11/3
22
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 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人外周血中不能见 到,在出生一周之内的 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 少量。
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 可呈梨形、泪滴性、新月形、 长圆形、哑铃型、逗点性、 三角形、盔形,以及球形、 靶形等。 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 所致的破坏,如微血管病性 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 也可见于严重烧伤病人。
2020/11/3
14
8.血清胆红素(TBIL)增高,已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为主
• 红细胞大小不均 • 网织红细胞增多 • 外周血见有核RBC • 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形态异常
– 细胞嗜多色性 – 出现嗜碱点彩红细胞 – 出现豪-乔小体 – 出现卡波环
2020/11/3
17
红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红细胞大小悬殊,直 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反映骨髓中红细胞增生 明显旺盛。见于增生 性贫血,而在巨幼细 胞贫血中尤为明显。 MDS中也可见。
2020/11/3
18
嗜多色性
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 灰色,是未完全成熟 的红细胞,体积较正 常红细胞稍大,胞质 呈嗜碱性着色的物质 为少量残留的核糖体、 线粒体等成分。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 能活跃,红细胞系增 生旺盛。见于增生性 贫血,尤以急性溶血 性贫血时为最多见。
2020/11/3
19
嗜碱性点彩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接着分 解为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 红素白蛋白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 内溶血
2020/11/3
12
7.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
2020/11/3
13
裂细胞schistocyte (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 系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
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 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 血④骨髓转移肿瘤
2020/11/3
23
二、哪一类溶血性贫血?
2020/11/3
24
(一)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 验 酸溶血试验 蔗糖溶血试验 蛇毒溶血试验
CD55,CD59检测
2020/11/3
25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细胞内见到散在的 大小和数量不一深 蓝色颗粒。点彩红 细胞属于未完全成 熟的红细胞,有时 与嗜多性并存。
多见于铅中毒及骨髓 增生旺盛的贫血如 溶贫,巨幼贫。
2020/11/3
20
染色质小体
又称豪-乔小体, 为紫红色圆形小 体,是核染色质 的残留部分。
常见于骨髓增生旺 盛的贫血如溶贫, 巨幼贫等
2020/11/3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血 的抵抗能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 比。
2020/11/3
3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按溶血发生部位分类(RBC破坏场所)
• 血管内溶血:RBC在血管内破坏
– 见于DIC、机械性微血管病变、烧伤、输血、 PNH
• 血管外溶血:RBC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或破坏
– AIH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020/11/3
4
溶血性贫血
第一步 确定是否有溶血(筛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