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文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文的美
作者:任得宝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6期
个人简介
任得宝,38岁,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教师。
善于营造课堂气氛,追求“实”与“活”的教学风格。
多次在全省、全国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公开课。
2001年荣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02年荣获山东省语文学科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2003年被评为高密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曾在《山东教育》《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教育观点
语文教学是一个咀嚼、品味美的过程,对美的追求是语文教学的魂。
一、文字美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
比如,学习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那舒缓地铺叙着的家国之痛呢?讲台上,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无限苍凉地吟诵着:“我用/残损的/手掌……”铁窗下的诗人复活了,他衣衫破烂,面庞浮肿,擎着一双残损的手掌,抚摩着囚室的墙壁,喃喃低语:“这里是东三省的沃野,这里是江南的春水,这里是我的家……”
再也没有比朗诵更好的方法了。
学习小说也要靠朗读来展现文字的美。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菲利普夫妇对穷弟弟于勒的惧怕心情,可以让学生找出几处精彩描写,朗读、体会。
例如:“我父亲
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要指导学生哑着嗓子读“啊”;对“原来如此……如此……”要喘着气读,要读出失魂落魄的神情。
读“谢谢您,船长”时要表现出掩盖窘态的意图,语气要恢复平静。
又如读母亲说的:“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要让学生咬牙切齿地读“贼”,读“不会有出息的”要声调突然拔高,表现出母亲压抑不住的气恼,体会母亲由失望转为愤怒的心理变化。
学生在涵泳品味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触摸到了菲利普夫妇的灵魂,从而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要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美,老师必须“目中有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就像没有买主、没有销售一样,谈不上什么教学。
因此,老师必须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用美的文字感动学生的心灵。
二、人物美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到南疆,曾经到处传诵着这首诗。
可是,现在的课堂就很难读出当年的那份感动。
大多数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崇敬,带着这样一种陌生感拉长声调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学生会觉得滑稽可笑。
就有这样一堂公开课:台上老师满怀深情地呼唤,台下学生挤眉弄眼地窃笑,令人十分尴尬。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先让学生了解周总理。
诗篇开头写道:“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一个“好”字朴素无华,但却是对周总理一生极为准确的评价,是“诗眼”。
读到这里,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总理好在哪里吗?”然后给他们讲周总理的几件往事。
周总理生活非常俭朴。
据他的侄子周尔萃回忆:“我去看望伯伯,多次看到他家平日吃的是玉米面饼或小米饭。
穿戴也很朴素,他的内衣、袜子总是补了又补。
……伯伯逝世以后,伯母给我寄来了伯伯生前穿过的一些衣物,其中有一双袜子是1954年开始穿的,一件睡衣和一件背心也是从1963年穿到临终。
”
一双袜子穿了二十多年,这就是一个拥有六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是周总理穿不起新袜子吗?不!是我们的国家还穷,总理舍不得穿新袜子!
接下来又谈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甘冒政治风险,竭力保护大批老干部和民族精英,使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还有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国二十多年的闭关锁国局面,在周总理的外交记录中,这是最精彩的一笔。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捧着讣告,一句话还没有念完,就已经泣不成声。
在周总理殡葬那天,北京长安街上,天还没亮,人们就自发赶来,灵车缓缓驶过,十里长街,十里哭声。
诗人李瑛写道:“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此情此景长相忆,对君一吟泪双流。
老师深情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诵,能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要体会人物形象之美,就要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了解这个人。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三、板书美
美的板书同样能给学生带来享受。
设计板书时既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又要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把中心定位在“钱”上:
这则板书涵盖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于勒是我们全家的恐怖也罢,希望也罢,我们全家对于勒盼也罢,怕也罢,归根结底是钱在起作用。
以钱为中心设计板书,鲜明准确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简洁、形象、深刻,让学生眼前一亮,研讨课文的兴趣大增,为学生走进文本架设了一座桥梁。
再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用一顶乌纱帽作为设计主题:帽子正中写着“护官符”,表示护官符的重要性;乌纱帽的两个耳朵上,左边写“法”,右边写“情”,并且“情”高于“法”。
这则板书揭示了贾雨村的矛盾心理:是公平执法,还是徇情枉法?学生根据护官符交代的巨大关系网以及贾雨村的性格和为官背景就不难做出判断。
这则板书还推进了课堂教学进程,帮助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精髓。
帮助学生感悟语文之美,还有创设情境、锤炼课堂提问艺术等方法,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创造美、欣赏美,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美,课堂就会其乐融融。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位物理学家在放洗澡水时,发现浴盆里的水总是按顺时针方向流动,这引发了他的思考:美国在北半球,水按顺时针方向流动;那么在南半球,水肯定是按逆时针方向流动。
经过考察,果然如此!由此,流体力学的一条重要原理被发现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要善于发问,才能发现和创造。
师:思路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具体。
生: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每一个事物。
生:要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发现问题后一定要努力寻找答案。
师:同学们的发言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这位物理学家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不平常的道理,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就是发问的精神。
(板书课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议论文,那么,学习议论文得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要先找出课文的论点。
生:找出论点后再注意论据和论证方法。
师:把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合到一起,就知道学习议论文要从三要素入手。
议论文的三要素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齐):论点、论据、论证。
师:这里有一张图,大家看看论证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它起什么作用?(实物投影)
生(齐):画在脖子上。
师:为什么要画在脖子上呢?
生:因为提出论点后,必须论证。
师:那这脖子起什么作用?
生(齐):连接作用。
师:如果把论点看成头脑,把论据看成躯干、四肢,那么论证就像脖子,通过它,论据支撑起论点,论点统率着事实和道理论据。
二、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结合这张图思考: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多人):要有发问的精神。
师:还不够准确。
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生: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师:这是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据呢?大家来看看图: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生:作者运用的事实论据有4个:牛顿善于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善于观察,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孔子成了万世敬仰的圣人。
师:很好!作者后来是不是还提出了一个反面观点呢?谁看出来了?
(学生不语。
)
师:作者说,我提倡,学习得能发问、勤发问;有人说,不这样也行!那么,这个反面观点在哪里?
生: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师:这句话太长,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生:何必多问?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发问的精神”,请大家说说什么是发问的精神。
生: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师:这是作者的正面观点。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板书):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的知识比较全面,说明大家很善于学习。
其实,课文不过是个例子,下面,老师还想借这个例子教给大家一样本领:怎样通过叙述事例来证明论点,这
又叫事实论证。
初中学写议论文,以摆事实为主,讲道理的不多,只要大家学会了怎样叙述事例,就不愁写议论文了。
三、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
师:请大家先把课文朗读一遍,每人一段。
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注意停顿和重音。
(老师适时评价朗读的情况。
)
四、学习叙述事例论据的方法
师:如果说一篇好文章就像一个血肉丰满、活生生的人,那么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也如人体各个部位一样,是紧密联系的。
请大家分析文中的四个事例与前后两段的联系。
先看第4段第3句: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师:下面写的四位人物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作者在叙述这四个事例的时候,是怎样密切联系前面两句话的?先看第一个事例,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5段。
)
师:这段话与前面那两句话有什么联系?
生:在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牛顿想出了惊人的见解。
师:再看看词和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这句话和前面有联系。
师:有什么联系?
生:“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照应“发问的精神”。
师:和那句“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中的哪个词照应?
生:“发问”。
师:你虽然答得不是很准确,但思路还是对的。
生:这四个事例,照应了前面的“古今中外”。
师:好!那你给大家说说这四个事例是怎样照应“古今中外”的。
生:牛顿是外国的,瓦特也是外国的,释迦牟尼是古代外国的,“中国的孔子”是中国的。
师:当然是中国的。
(学生笑。
)
生:是中国的,也是古代的。
师:这位同学为大家做了榜样,咱们要研究这四个事例和前面两句话中的哪个词有联系?
生:“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照应前一句“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
师:这里的两个“平常”相互照应,那么“不平常的道理”照应什么呢?
生: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师:这不是相互联系的吗?剩下的三个事例和第4、9段的联系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合作解决,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记录员,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记下来,待会儿向大家汇报。
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
(学习小组讨论)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记录员发言。
记录员1:“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照应“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
师:抓住关键词语——
记录员1:“常常”。
师:简单说就是“谁不常常见到”照应“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
记录员1:“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可以看出是“惊人的见解”;“极普遍的人生现象”是“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创立了佛教”是“惊人的见解”;“每样事物都要问”扣住了“平常的事物”,“万世景仰的圣人”说明他有“惊人的见解”。
师:不错,继续说。
记录员1:第9段对这四个事例进行了总结:“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
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记录员2:“只有瓦特”中的“只有”和“别人”、“偏要寻根究底”中的“偏要”和第4段“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中的“偏会”照应。
师:大家发现议论文在叙述事例时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简练。
生:简明扼要。
师:记叙文叙述事情是不是也这样?
生:不是。
师:比如说,对牛顿创立万有引力说的事例,我这样叙述:某年某月某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大雁从天上飞过,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聚精会神地看书,忽然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砰”地落到牛顿头上,……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说。
大家觉得怎样?
生:不好。
师: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这样太啰唆。
师:议论文叙述事例要采用概述的方法,要把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详写不好,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
这是第一点要求。
大家再看,叙述完事例后,作者又用了一段话来总结,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总结行吗?
生:不行。
师:提出论点之后,摆出几个事例,事例完了文章也就完了,我发现经常有同学这样写议论文。
生:举完事例后再总结一下,文章就显得严谨,前后照应,第9段告诉我们“举出这些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师:这样就可以把事例和论点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所以第二个要求是叙述事例要分析总结。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出第三个要求?
生:举的事例要与论点一致,即要准确。
师:讲得真好!观点是一回事,举出的事例是另一回事,这样的文章可不好!本文举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观点,这条要求叫什么?
生:要前后呼应。
师:这就是说,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议论文叙述事例的要求?
生:第一,观点与材料要一致;第二,举事例时不要描述得太细,概述即可;第三,举完事例要分析总结。
五、一事一议,作文训练
师:光说不做是空谈。
下面请同学们构思一篇最简单的议论文,要注意学以致用!(实物投影)
一事一议,观点自选:
1.多读书大有好处或开卷有益
2.勤能补拙
3.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你打算选择哪个观点来写?
生:多读书大有好处。
师:想选择一个什么事例?
龙源期刊网 生:考试时经常会遇上一些课外题,多读书大有好处。
师:你想选一个谁的事例?比如说,古代哪一位名人,他多读书,对写文章大有帮助。
生:还没想好。
师:不要紧,请坐!时间到了,这节课就到此结束。
同学们,你们的路还很长,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别忘了你的法宝,那就是——发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