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中学2007年江苏省物理高考考前指导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江苏省物理高考考前指导
一、关于07年江苏考试说明的研究
一、《考试说明》的变化
1、指导思想
明确了“物理科试题将在体现物理新课程理念,体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方面作积极地探索,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
这与目前正在实施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一致的。
2、能力要求
在传统五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下几个提法:
(1)高考物理坚持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
(2)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考查与之相关的能力。
(3)还应关注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事实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使研究或探索深化。
3、题型设置
在传统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确了:(1)有推导证明的题型。
(2)计算题中有个别选做题,考生从中选做。
4、内容比例
力学从约38%调整为37%,
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部分从约24%调整为25%。
在这1%比例的变化中,透射出07年的物理高考试题将会加强近现代物理知识的考查。
5、知识内容
将94个考点调整为86个。
将传统的19个学生实验削减为16个。
删减的考点有6个:
“34 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49 静电屏蔽”;
“61 磁性材料分子电流假说”;
“63 磁电式电表原理”;
“88 氢原子的电子云”;
“93 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删减的实验考点有3个:
“103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
“104 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113 用双缝测定光的波长”。
调整的考点有2个:
将原来的知识考点“59电流的磁场”;“60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地磁场”;合并为“57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地磁场。
”
将原来的实验考点“108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调整为“98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6、要求说明
涉及到调整和变化的有20处:
(1)在考点1 “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中,明确了“对相对参考系不作要求”。
(2)在考点3“速度.速率”中,新增了“理解速度的观念”。
(3)在考点8“平抛运动”中,新增了“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4)在考点10中新增了“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5)在考点12 “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弹力产生的条件”中新增了“弹力的方向”。
同时将“掌握胡克定律并能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应用”更改为“理解胡克定律并能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应用”。
(6)在考点14“了解伽利略的科学实验与科学方法”调整为“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
(7)在考点19中新增了“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要求。
(8)在考点25中“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调整为“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特性”要求。
(9)在考点35中的“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中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调整为“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特点”。
(10)在考点36中“知道物体的内能”调整为“理解内能的概念”。
(11)在考点45中“理解电场强度的叠加性”调整为“能求解涉及2个电场(仅限于两者平行或垂直)的叠加问题”。
(12)在考点46中将“掌握电势能”调整为“理解电势能”,将“理解等势面”调整为“了解等势面”。
(13)在考点54中将“了解电功与电热的区别和联系”调整为“理解电功与电热的区别和联系”。
(14)在考点55中将“不要求计算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换问题”调整为“不要求计算电源内部的能量转换问题”。
(15)在考点60中将“知道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调整为“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6)在考点61中将“理解电磁感应现象”调整为“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17)在考点78中将“了解物质波的德布罗意波公式并能作简单估算”调整为“知道物质波的德布罗意波公式并能作简单估算”。
(18)在考点81中删去“了解氢原子电子云的意义”。
(19)在考点82中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调整为“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20)在考点84中将“理解核能”调整为“了解核能”,同时删去了“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二.怎样看待《考试说明》的变化
1.主干知识及其相应要求变化不大
删减掉的——知识考点
•34 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49 静电屏蔽;
•61 磁性材料分子电流假说;
•63 磁电式电表原理;
•88 氢原子的电子云;
•93 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实验考点:
•103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
•104 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113 用双缝测定光的波长”。
2. 考点调整的六种归因:
(1)变换提法的调整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知识水平要求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等四个层次的目标行为动词。
与“了解”水平相当的行为动词还有“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等。
与“理解”水平相当的行为动词还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等。
与“应用”水平相当的行为动词还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等。
如:
考点82 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调整为“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考点60 将“知道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调整为“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考点78 将“了解物质波的德布罗意波公式并能作简单估算”调整为“知道物质波的德布罗意波公式并能作简单估算”。
(2)合乎逻辑的调整
如:删去考点49“静电屏蔽”。
因为对“电场中的导体”理论层面上的分析研究不作要求,所以作为技术应用的“静电屏蔽”考点成为无根草。
再如:删去考点63“磁电式电表原理”。
因为对“力矩”不作要求,所以磁电式电表的工作原理无从讲起。
(3)变更要求的调整
在这些变化中,有些是要求发生变化的。
其中,变化后要求提高的考点有:
在考点35中将“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中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调整为“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特点”。
在考点54中将“了解电功与电热的区别和联系”调整为“理解电功与电热的区别和联系”。
在考点25中“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调整为“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特性”要求。
在考点55中将“不要求计算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换问题”调整为“不要求计算电源内部的能量转换问题”。
在实验考点108中“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调整为98“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其中:变化后要求降低的考点有:
在考点45中“理解电场强度的叠加性”调整为“能求解涉及2个电场(仅限于两者平行或垂直)的叠加问题”。
在考点46中将“掌握电势能”调整为“理解电势能”、“理解等势面”调整为“了解等势面”。
在考点61中将“理解电磁感应现象”调整为“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4)强调以示重要的调整
强调考点已经体现的要求以示其重要性:
在考点8“平抛运动”中,新增了“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在考点10中新增了“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在考点19的要求和说明中,在原有的“能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基础上,新增了“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要求。
(5)趋于合理的调整
在考点12 中将“掌握胡克定律并能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应用”更改为“理解胡克定律并能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应用”。
在考点84中将“理解核能”调整为“了解核能”。
同时,删去了“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这不是降低了考试要求,因为在考点中保留了“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又如:删去老考点93“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不需要。
而是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分散在新考点80至84中。
(6)体现新课标的调整
2008年高考是江苏实施课改以后的第一届,实现高考命题方面的平稳过渡,是一个在07高考肩负的又一个重任。
所以,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明确了“物理科试题将在体现物理新课程理念,体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方面作积极地探索,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
(这与目前正在实施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一致的)
在能力要求方面,除了传统的五种能力要求,还提出“应关注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
在题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的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
这次在题型设置上明确了有推导证明题。
计算题中有个别选做题,考生从中选做。
三.从《考试说明》看07高考动向
1、会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如:05上海高考题18题(7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
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l 、2、3、4、5所示.
D .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A 、C 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__ .
(2)图(a)中的AB 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____运动,表中X 处的值为____.
(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
_____运动,最后“小纸杯”做___运动.
(4)比较图(b)中的图线l 和5,指出在1.0~1.5s 时间段内,速度随
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____.
在《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将探究能力的考查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
如06江苏高考题16.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有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且带正电的极板接地。
一质量为 m ,电荷量为+q 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 x 轴上坐标为x0处静止释放。
(1)求该粒子在x0处电势能Ep x 。
(2)试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证明该带电粒子在极板间运动过程中,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在“分析”中这样写道:“本题颇具新意……本题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考试说明要求的理论探究思想,这对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关注理论研究、切实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同时,在《说明》题型设置上明确提出将会出现“推导证明题”。
两个强烈的信号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又如:在《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列举05江苏高考第11题。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
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 =9.8m/s2)
(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 与砝码质量m 的关
系曲线。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N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
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N/m。
在“分析”中这样点评道:“整道题设计富有探究实验教学思想”。
2、在计算和论述题中可以出现选做题
虽然说新课程标准中的选择性与这里的选择性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可以为08高考试题中的选做题做一次有益的尝试和铺垫。
在这方面,上海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
在填空题和计算题中设置了分叉题.分A类、B类两题。
考生可任选一题.A类题(适合于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B类题(适合于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若两题均做,一律按A类题计分.
在07江苏高考物理试题中估计会设置一道这样的分叉题。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中学物理教学和物理高考命题的大趋势。
在《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多处强调这一点。
如06江苏考题中的第15题:“电热毯、电饭锅等是人们常用的电热式家用电器,他们一般具有加热和保温功能,其工作原理大致相同。
图①为某种电热式电器的简化电路图,主要远件有电阻丝R1、R2 和自动开关S。
(1)当自动开关S闭合和断开时,用电器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2)用电器由U=220 V照明电路供电,设加热时用电器的电功率为400W,保温时用电器的电动功率为40W,则R1和R2 分别为多大?
(3)若将图①中的自动开关S换成理想的晶体二极管D,如图②所示,其它条件不变,求该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
4、注重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一方面,在《说明》“典型题示例”中,多处对此点评。
另一方面,这几年的江苏自主命题中每年都对此有所考查。
如05江苏考题中第9题“分别以P、V、T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0、V0、T0)。
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①从(P0、V0、T0)变为(P1、V1、T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1=T0);②从(P0、V0、T0)变为(P2、V2、T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1=V2>V0,则
(A)P1>P2,T1>T2 (B)P1>P2,T1<T2 (C)P1<P2,T1<T2
(D)P1<P2,T1>T2
再如:04江苏考题中的第10题“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它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214Po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0=1.416MeV交给内层电子(如K、L、M层电子,K、L、M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214Po 原子的K,L、M层电离出的电子动能分别为Ek=1.323MeV、E L=1.399MeV、EM=1.412MeV.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为
A. 0.013MeV
B. 0.017MeV
C. 0.076MeV
D. 0.093MeV
5、近代物理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
在《说明》中内容比例上将力学从约38%调整为37%,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部分从约24%调整为25%。
在这1%比例的变化中,透射出07年的物理高考试题将会加强近现代物理知识的考查。
其实,这几年江苏考题中对热光原部分一直情有独钟。
在06江苏考题中的前6道选择题中有5题属于这部分。
在实验题中有一道光学题。
在计算题还有一道15分大题目。
在05年江苏考题中的第6题“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
已知中子质量m=1.67×10-27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J,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l=1.82×10-10m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
(A)10-17J (B)10-19J
(C)10-21J (D)10-24J
6、辨析评价能力仍然值得关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划分为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
其中,为了一定的目的,依据既定的标准,对所给材料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就是评价。
评价是认知领域的最高目标。
最近几年出现的辨析评价题正是考查了学生的这种评价能力,值得关注和重视。
上海高考题从2001年起已经连续6年考查这种题型。
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题型。
练习1
1.关于日光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镇流器就是一个升压变压器
B.启动器的氖泡发光需要一个很高的电压
C.灯管内汞蒸汽在高压激发下导电时,辐射的是紫外线
D.管壁荧光物质吸收紫外线后能辐射出柔和的白光
2.现代技术常用的“水刀”是将水从高压水枪中射出,形成一个很细的水束,水喷射速度达到2000m/s ,它被用来切割各种物体。
“水刀”能切割物体是因为水 D
A.有很大的动能
B.有很大的动量
C.和物体接触时有很大的动量变化
D.和物体接触时动量变化率很大,且接触面积很小,压强非常大
3.激光技术是在1960年发明的。
激光被誉为神奇的光,关于激光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AB A.激光应用于光纤通讯,是因为它的单色性好,是相干光,利于调制
B.激光用来控制核聚变,是因为它的方向性好,光源的能量就集中在很小一点上,可以在空
间某个小区域内产生极高的温度
C .用激光拦截导弹,摧毁卫星,是因为激光在大气中传播不受大气的影响
D .能利用激光测量地面到月球表面的距离,是因为激光通过地球大气不会发生折射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河水在缓慢流动时有一个规律,河中央流速最大,岸边速度几乎为零。
为了研究河水流速与从岸边到中央距离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测量仪器:如图甲所示,两端开口的“L ”型玻璃管的水平部分置于待测的水流中,竖直部分露出水面,且露出水面部分的玻璃管足够长。
当水流以速度 v 正对“L ”型玻璃管的水平部分开口端匀速流动时,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为 h ,且h 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流速度v 与管内外水面高度差h 的关系,该组同学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v - h 图像,如图丙所示。
(1)根据根据上表的数据和图丙中图像的形状,可猜想v 和h 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猜,请在图丁中确定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并另作 图像,若该图像的形状
(
2)现利用上述测速器,由河流南岸开始,每隔1米测一次流速,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 丙 0 0.10 0.20 0.30 0.40 0.50
10 8.0
图 丁
图 甲
图 乙
根据v 和h 之间的关系完成上表的最后一行,对比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中水流速度 v 与从南岸到河流中央距离x 的关系为: 。
(1)v 2 ∝ h (或 v ∝ h , 或v 2
= 20h ,或v = 20h ) 图像如右 , 直线
(2)数据:自左向右为: 0.4,0.8,1.2.,1.6,2.0,2.4 v ∝ x (或 v = 0.4x )
5.今年2月28日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旅客列车遭遇浮尘天气,由于瞬时大风造成第9至19
节车厢脱轨,当时的风力达13级,瞬间最大风速达27.9m/s 。
根据流体力学知识,流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用f = αρ0Av 2来表达。
其中α为一系数,A 为物体的截面积,ρ0为空气密度,v 为物体相对于流体的速度。
已知空气密度ρ0=
1.25kg/m 3,球体积公式为V = 4
3
πr 3。
(1)若有一个特制的风力发电机能在如此恶
劣的情况下工作,它将空气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20%,有效受风面积为4.0 m 2,则此发电机在风速为27.9m/s 时输出的电功率为多大?(α=0.5)
(2)若某次大风使空气中悬浮微粒浓度达到了5.8×10-6kg/m 3,悬浮颗粒的平均密度ρ’为 2.0×103kg/m 3。
悬浮微粒中约 1
50
为可吸入颗粒,其平均直径为5×10-8m ,求:1.0 m 3空气中约含有多少颗可吸入颗粒?
(3)若沙尘颗粒的密度ρs = 2.8×103kg/m 3,沙尘颗粒为球形,半径r = 2.5×10-4m ,地球表面处α = 0.45,试估算地面附近形成扬沙天气的风速至少为多少?.
(4)若在大风中有一密度为ρ的立方体恰能被水平方向风力吹得翻倒,推算该物体所受重力与风速的几次方成正比,并请用此结论简要解释火车在大风中脱轨的原因。
(1)P = f ·v ·η = αρ0Av 2
·v ·η = αρ0Av 3
η ,式中系数α = 0.5 所以 P = 0.5×
1.25×4×27.9 3×
0.2 W = 1.1×10 4 W
(2)V 空 = 13
m 的空气中悬浮微粒的质量为 m = ρ浓V 空 = 5.8×10-8 ×1kg = 5.8×10-8 kg
10 8.0
图 丁
悬浮微粒的总体积 V = m ρ' = 5.8×10-8
2×10
3 kg = 2.9×10-11 m 3 单个悬浮微粒的体积 V 0 = 43 π r 3
= 43 × 3.14 × ( 5×10-82
)3 m 3 = 6.5×10-23 m 3
13m 中可吸入颗粒数 n = η'V
V 0 = 1
50×2.9×10-116.5×10-23 = 8.9×1011 (个) (3)当风力f 和沙粒的重力满足: f ≥ mg 关系时,方能形成扬沙天气,即
αρ0Av 2 = αρ0πr 2v 2 ≥ ρs × 4
3 π r 3×g
得 v ≥
ρs ×4πrg 3αρ0
= 2.8×103×4 × 3.14×2.5×10-4×103×0.45×1.25
m/s = 4.07 m/s
(4)设立方体边长为L 、重力为G ,当风力的力矩M 风
等于立方体重力矩M G 时,立方体
将翻倒,所以 f × L 2 = G × L
2
式中 f = αρ0Av 2 = αρ0L 2v 2 ;G = mg = ρVg = ρL 3g 得 αρ0L 2v 2 = ρL 3g 即 L = αρ0v 2
ρg
因为 G = ρL 3
g = ρ×( αρ0v 2ρg )3×g = α3ρ03ρ2g 2
v 6
,可见 G ∝ v 6
所以风速增大时,风力f 将急剧增加,从而将火车吹翻,造成脱轨事故。
6.微波炉的心脏是磁控管, 即微波发生器,磁控管的输出功率一般为500~700W ,磁控管通过天线向波导管发射出带有高频能量的电磁波即微波,微波在波导管内经过多次反射后,再照射到炉腔内的食品上,图 4 为 磁 控 管 某 截 面示意图,一群电子在垂直 于 管 的 某 截 面 内 做匀速圆周运动,在
管内有 平 行 于 管 轴 线 方 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 。
在运动中,这群电子时而接近电极1,时而接近电极2,从而使电极附近的电场强度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电磁波。
由于这一群电子分布的范围很小,可以看作集中于一点,共有 N 个电子,每个电子的电量为 e ,质量为 m 。
设这群电子的圆形轨道的直径为D 电子群离电极 1 端点 P 的最短距离为 r ,则
(1)这群电子做圆周运动的速率、频率各是多少?
(2)在电极 1的端点 P 处,电场强度变化的频率是多少?
(3)在电极1的端点 P 处,运动的电子群产生的电场强度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 (1) 2eNBD v m =
2e N B f m
π= (2)'2eNB f m π= (3)max 2
keN E r = m i n 2()keN E r D =+ 7.火车共有n 节车厢,每节质量均相同,各节车厢间的间隙也相等且为s,设各车厢相碰后连在一起;首端第一节车厢以速度v 向第二节车厢运动,依次使n 节车厢最终全部运动起来,不计轨道摩擦,求:
(1)火车最后的速度v n (忽略碰撞时间)。
(2)从第一节车厢开始运动到全车开始运动所需时间。
解析:(1)设每节车质量为m ,第一节车厢运动速度为v 1,第一节车厢与第二节相连后速度为v 2,第二节车厢与第三节相连后速度为v 3,……第n -1节车厢与第n 节车厢相连后速度为v n ,在连接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第一节车厢运动时,v 1=v
第二节车厢运动时,mv 1=2 mv 2 ∴v 2=
2
v 第三节车厢运动时,2 mv 2=3 mv 3 ∴v 3=v 31 以此类推:第n 节车厢运动时,(n -1)mv n -1=nmv n
∴v n =n
v 或者取n 节车厢为整体,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n = nmv n
解得:v n =n
v (2)各车厢相连后,均以相连后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一节车厢开始运动到与第二节车厢相连时所用时间为:t 1=
v s
n
第二节车厢开始运动到与第三节车厢相连时所用时间为:t 2=
v
s 2 第三节车厢开始运动到与第四节车厢相连时所用时间为:t 3=v s 3 由此可知:第n -1节车厢开始运动到与第n 节车厢相连时所用时间为:t n -1=
v s n )-1( 总时间t= t 1+t 2+t 3+……+t n -1=v s +v
s 2+v s 3+……+v s n )-1(=)1(2-n n v s
8.荡秋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运动,关于荡秋千的科学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应始终按照秋千摆动的节奏前后蹬踏板,这样才能越荡越高。
荡秋千的过程是将人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B 、人和秋千属同一振动系统,人与秋千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系统做功之和为零,只有在与秋千的固有周期相同的外力作用下才能越荡越高
C 、秋千的运动是受迫振动,因此人用力的频率应保持和秋千的固有频率相同,秋千向下运动时双脚向下用力,当秋千向上运动时双脚向上用力,这样才能越荡越高。
荡秋千的过程是将人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的过程
D 、秋千的运动是受迫振动。
当秋千在最高点时,人应站直身体,每当秋千向下运动时,先下蹲,系统势能向动能转化,在秋千通过最低点后逐渐用力站起,当到达最高点时身体已恢复直立……如此循环,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增大,秋千才能越荡越高。
练习2
1.如图所示是某人设计的一种振动发电装置,它的结构是一个半径为r=0.1m 的有10匝线圈(示意图中只画了3匝)套在辐向形永久磁铁槽中,磁场的磁场的磁感线均沿半径方向均匀分布(其从右向左看的截画面图右侧视图如图乙所示)。
在线圈所在位置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均为0.2T 。
线圈的总电阻为2Ω,它的引出线接有8Ω的电珠L 。
外力推动线圈的P 端(线圈固定在P 轴上),作往复运动,便有电流通过电珠,当线圈向右的位移x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丙所示时(x 取向右为正)
(1)写出在0—0.1s 时间内通过电珠L 的电流方向。
(填“a →L →b ”或“b →L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