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案+反思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学小结: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3。布置作业。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是抄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
1.学生要说出体现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
2.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3.写妈妈对自己的爱。
诗词引入本文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学生身临其境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约15分钟)
初读课文,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从哪些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概括出段落大意.
1.读课文,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3。分四人小组说一说。
4。全班交流反馈。
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当然,这种幸福包含着他们每天享受的母爱.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无私博大的爱.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悟出母爱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抒发真情实感
初试身手心情不同感受不同
[教学反思]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围绕着说真话抒真情展开的,但一直以来能够做到以“真”动人却是学生们的难点,难就难在说着容易“做”着难。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环节,大家说得都很好,能够顺畅地说出“情”“景"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句子练写也能很快完成,这是值得肯定的。
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品质。
2、自学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及母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到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合作交流讨论和观察图画,以及通过默读课文后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约5分钟)
1。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5.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审题,回味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是如何来展开的.
三、朗读赏析、细读感悟。(约15分钟)
1.作者运用一件件小事反复涌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道的?
1。谁能把刚才你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小组内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
第二课时
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的.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也要好好自修国语.
(2)融情入事。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2.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
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
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涵的理解。
“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老阳儿”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
2交流信息: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搜集资料,你认识史铁生了吗?
3(出示课文放大的插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史铁生和他母亲的一幅画。从这幅图上,你们看懂了什么?
1.师生齐背《游子吟》。
2.回答老师问题: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
3.生交流第二个问题。
4.根据课件展示的史铁生与母亲的图片:看出作者痛苦、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他的脸上黯淡无光.画中的母亲面带笑容,一手抚摸儿子的手,一手拍着儿子的肩膀,在亲切地抚慰儿子.
(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上是明丽的,情态上是可爱的、活泼的……)
(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秋天的怀念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音乐磁带、课文放大的插图。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指导意见
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
(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
①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②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
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个少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事情呢?
2.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沮丧、伤心、难过……)
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情不同罢了.“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针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交流,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4)直抒胸臆.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三、初试身手
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开心、快乐、感觉高兴得要飞起来一样……)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四、小结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我”对国语课的情感变化。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中,还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下节课,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