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的方法、方式,需要家长理性对待,要考虑子女的实际情况,要自己作出榜样,重视心理教育,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才能达到对其教育好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讲究实际;误区析辩
家庭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
但很多家长却是盲目的。
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经验以及方法强加给了子女,出现了问题以后,家长才会对子女教育一番,而如果子女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以为万事大吉。
甚至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子女,给子女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子女的实际。
这种家庭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笔者在指导家庭教育中,应强调实际的重要性,要充分考虑到六个方面的原因。
1.表表率子女、形成榜样
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子女,把一"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也是一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应大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重视这种渗透性。
笔者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传、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
"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
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谩骂,这肯定会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子女做出好的榜样,使子女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
有些家长,只管子女,不管自己,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子女留下一种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负面印象,从而给子女造成不良的影响。
"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教育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指导家长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必须给家长讲清道理,在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上,教给家长一些具体的方法。
2.说教空洞,无的放矢
95%以上的子女认为"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是最让他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
误区是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教育子女。
家长朋友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子女最不爱听家长们讲道理,子女们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经历和体验太少,没有按照道理去做的强烈愿望。
家长不停地讲道理,只是一种枯燥、机械的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反而疏远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伤害了亲情,使子女变得麻木不仁,甚至逆反。
如:某机构测试问学生一个问题,"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最让你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大家可能不知道,95%
以上的子女回答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
这给子女们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越了生活中物质上的不满足,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痛苦。
试问一下家长朋友们,如果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减轻压力,学会积极快乐的面对人生,反而使学生很痛苦,压力大增,甚至逆反加重,亲情疏远,您还把那些空洞的道理挂在嘴上吗?有些家长朋友告诉笔者说,"自己忍不住想说"。
那么,请问您作为成人都无法改掉自己的不足,难道子女就能做到吗?
家长朋友们请记住,无论子女的现状怎样,我们都应该停止说教,思索两个问题。
一个是为什么子女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教育哪里出现了问题;一个是如何帮助子女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家长朋友们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再行动也不迟。
教育子女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别冲动、意气用事。
3.疏导教育,重视心理
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指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任务。
近年来,由于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错误地处理问题,导致子女心理严重失衡,以致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的案例不是个别的,还有一些子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目前,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是不现
实的,但让家长明白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却是非常必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子女的言行,发现不正常的苗头,及时采取疏导措施。
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及时与老师联系,请教行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4.关爱方式,讲究适当
家庭教育中的过分之爱。
爱自己的子女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
但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陷入各种爱的误区:养而不育的本能之爱;偏袒、放纵的溺爱;揠苗助长的狂爱;设计完好的锢爱。
作为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是人的一种本能,但仅有这种本能的爱,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的,这就必须把本能的爱上升为理智的爱。
没有爱的感情,就没有家庭的快乐;同样,没有理智的爱,就没有真正的家庭教育。
认为"树大自然直"是非常不理智的,殊不知"树大难掰"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经验的总结,更是对父母停留于本能之爱的告诫。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溺爱"的倾向也在不断蔓延。
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有的家长不让子女做家务,包办子女的一切,甚至连吃饭都要一口一口地喂;有的家长因过分担心子女的安全,而将自己的子女"与世隔绝",限制子女与他人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家长因为偏爱自己的子女,往往只看到自己子女的优点,而不能正确对待子女的缺点,为自己子女的
缺点、错误辩护,甚至与别人发生冲突也在所不惜。
家长的这些做法使子女变得自私、孤独、怯懦、冷漠,养成许多坏习惯和不良品质。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庭教育中"走火入魔",他们无视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子女安排五花八门的学习内容,把子女压得喘不过气来,置子女的感受和爱好于不顾。
这种"揠苗助长"的疯狂之爱,无疑是对子女心灵的戕害。
5.妙用鼓励,巧用批评
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让子女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很多家长认为子女做了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
家长的目的是好的,但方法出现了偏差。
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子女改正缺点,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的。
教育子女,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毁掉子女的自尊心,把子女的自我价值否定了,把子女的潜能埋没了。
许多家长看到子女出现问题,心里非常着急,常常口不择言,想到哪说到哪,全然不顾效果及后果,结果,子女一开始还能默默接受,后来就会发展到顶嘴,甚至争吵。
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矛盾转移并激化。
真正帮助子女改掉缺点的方式是"亮点原则"。
也就是学会看到子女的优点,给他们做积极的肯定和认同,使子女做
人的价值得到升华,积极的因素得到提升,进而产生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因为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就是让子女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这样他看到自己的缺点都不顺眼,子女会努力"伪装"自己,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
爱是伟大的武器,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子女,那么,你就多一些耐心,不要轻易地伤害子女。
6.德智并重,情操高尚
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及重知轻能许多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而对于子女的品德和情操则不管不问,漠然置之。
重视智育是应该的,但轻视品德就不应该了,问题还在于有许多家长把知识与智力等同起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能力的培养。
据此,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引导家长认清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子女学会做人上,指导子女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把今天的努力与将来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联系起来。
要知道,一个道德存在缺陷的人只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可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更谈不上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