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套试卷汇总}2018-2019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错误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阳离子
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
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C
【解析】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2.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选项
选项物质方法
A CaO粉末(CaCO3) 加入过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B CuSO4溶液(H2SO4) 加入过量CuO粉末,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C NaOH溶液[Ca(OH)2]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A错误;
B、CuO能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
C、Ca(OH)2能与过量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故C错误;
D、Fe和Fe2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将主要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对1mol N2的理解错误的是()
A.它与1mol O2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B.与CO 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
C.含有2mol 氮原子D.约含6.02×1023个N2
【答案】B
【解析】A、1molN2和1molO2都含有2mol原子,正确;
B、摩尔质量是有单位的,单位是g/mol,错误;
C、1个N2分子含有2个N原子,故1molN2含有2molN原子,正确;
D、1molN2约含6.02×1023个N2,正确。
故选B。
【点睛】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4.下列事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金属拉成丝B.盐酸除铁锈C.空气液化D.石油分馏
【答案】B
【解析】A、金属拉成丝只是金属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盐酸除铁锈是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空气液化只是空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石油分馏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得到汽油等,是分离物质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5.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现向5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钠,充分搅拌后能得到20℃时的溶质
的质量分数为( )
A .40%
B .28.6%
C .26.5%
D .36% 【答案】C
【解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则50g 水中加入20g 氯化钠后只能溶解18g 形成68g 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5018g g g
×100%≈26.5%,故选C 。
6.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实验开始甲处酒精喷灯最先点燃
B .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 .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 .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D
【解析】A 、实验开始时,先通二氧化碳,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然后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使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然后点燃乙处的酒精灯,使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 、甲处发生的反应为:2CO +
C 2CO 高温,该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不符合题意;
C 、玻璃管内压强较小时,丁处的液体会倒吸入丙处试管中,故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进入玻璃管,不符合题意;
D 、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装置,符合题意。
故选D 。
7.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A .氮气在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
B .氧气可作燃料
C .二氧化碳固体作制冷剂
D .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答案】B
【解析】A、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在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正确;
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错误;
C、二氧化碳固体升华吸热,可以作制冷剂,正确;
D、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正确;
故选:B。
8.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SO、H+
【答案】C
【解析】稀硫酸和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
【详解】A. a点溶液中只有硫酸一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B. b点酸过量,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 c点烧杯内液体为水,pH=7,符合题意;
D. C点硫酸完全反应,过C后的点,溶质只有氢氧化钡,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不符合题意;选C。
9.如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B.滴加液体
C .加热液体
D .塞进橡皮塞
【答案】B
【解析】A 、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图中瓶塞正放、瓶口不挨管口、标签不对手心,故A 错误; B 、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正放在烧杯上,故B 正确;
C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试管与桌面呈45°角;④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⑤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用内焰加热、试管内液体过多、手放在短柄上,故C 错误;
D 、把试管放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容易压碎试管,故D 错误。
故选B 。
10.下列数据为常见水果的近似pH ,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柠檬pH =2.1
B .苹果pH =3.0
C .菠萝pH =5.1
D .柿子pH =8.5
【答案】A
【解析】A 、柠檬pH =2.1,小于7,呈酸性;
B 、苹果pH =3.0,小于7,呈酸性;
C 、菠萝pH =5.1,小于7,呈酸性;
C 、柿子pH =8.5,大于7,呈碱性;呈酸性的物质中,柠檬的pH 最小,故酸性最强,故选A 。
11.常温下,铜不和稀硫酸反应。
但若把铜丝伸入适量稀硫酸中,边通入X 边加热,可发生如下反应:
24
42Δ2Cu+2H SO +X 2CuSO +2H O (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会由无色变为蓝色
B .反应物X 的化学式是O 2
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A 、硫酸的颜色是无色,硫酸铜的颜色是蓝色,所以反应后溶液会由无色变为蓝色,选项A 正确;
B、从化学方程式中可知:生成物中氧原子个数是10,反应物中的氧原子个数是8,反应物、生成物中的铜原子个数都是2,氢原子的个数都是4,硫原子的个数都是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所以反应物X的化学式是O2,选项B正确;
C、铜、硫酸、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了硫酸铜和水,溶液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铜的质量,所以溶液质量增大,选项C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和化合价原则可知,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氢元素、硫元素,选项D错误。
故选D。
12.下表是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20℃时,KC1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40℃时,5g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D.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知20℃时,KNO3溶解度小于KC1的溶解度,A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在20~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有相同的部分,即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B正确;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下40g氯化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10g水中最多溶解4g氯化钾,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g/14g ×100%=28.6%,C错误;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即该温度下45.8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2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9.16g,即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D 正确。
故选C。
考点:溶解度
二、填空题
1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教育部规定学生的“营养餐”以肉、蛋、奶为主,主要补充人体所需。
(2)食品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生石灰的化学式是
(3)“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填“单质”“分子”“原子”“元素”)。
【答案】(1)蛋白质(2)CaO (3)元素
【解析】试题分析:教育部规定学生的“营养餐”以肉、蛋、奶为主,主要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食品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生石灰的化学式是)CaO,“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表示宏观概念的元
素,不是表示微观概念的原子等。
考点:基本概念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
P点的含义是_____;t2℃时25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75g
饱和溶液吗?_____(填写“能”或“不能”);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得到一杯饱和溶液,则它是_____(填a、b、c)的饱和溶液;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填写选项序号)。
A c>a=b
B a=b>c
C b>a>c
D a>b>c
【答案】t1℃时,a,c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能 c C
【解析】(1)由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即两者的溶解度相等,故P点的含义为:t1℃时,a,c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50g水中最多溶解25ga物质,故2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3)t2℃时,c的溶解度最小,故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得到一杯饱和溶液,该物质是c;
(4)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a=c;该温度下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a=c.升温后,a.b两物质的溶解度增大,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而c物质的溶解度变小,会有溶质析出,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由图可知,c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t1℃时a的溶解度;所以升温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故答案为(1)t1℃时,a.c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能;(3)c;(4)C。
15.乙醇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填空: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_____;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请回答:
a.写出上述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
b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反应。
【答案】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C 2H 5OH+3O 2 点燃2CO 2+3H 2OC 2H 4+H 2O 一定条件C 2H 5OH 化合
【解析】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反应物是C 2H 4和H 2O ,生成物是C 2H 5OH 。
【详解】(1)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
(2)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5222C H OH+3O 2CO +3H O 点燃。
(3)a .根据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反应物是C 2H 4和H 2O ,生成物是C 2H 5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25C H +H O C H OH 一定条件。
b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点睛】
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6.下图中A 是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 是该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2)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中的_________元素;
(3)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容易__________电子。
【答案】35.45 非金属 得到
【解析】(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汉字下面的数字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左边的数字是原子序数,17号元素是氯,是非金属元素。
(3)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是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决定的,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中间是元素名称,元素汉字下面的数字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左边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是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决定的。
三、实验题
17.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图。
写出硬质玻璃管内产生的现象________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 ,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
检验装置中的空气
已排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
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两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 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 在右端导气管口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移近火焰点火,若发出轻微的爆鸣声,证明空气已经排尽 C + O 2 点燃 CO 2 C + CO 2 高温 2CO
【解析】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详解】(1)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硬质玻璃管内产生的现象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32Fe O +3CO 2Fe+3CO 高温 。
(2)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 ,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
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在右端导气管口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移近火焰点火,若发出轻微的爆鸣声,证明空气已经排尽。
(3)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两个作用是燃烧放出热量,产生一氧化碳做还原剂,反应的方程式为
22C + O CO 点燃、2C+CO 2CO 高温。
【点睛】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18.某同学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请回答有关问题:
(1)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和量取、_____、装瓶、贴标签。
②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C .装瓶时洒出少量溶液
D .配制溶液的烧杯内壁沾有水
(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步骤如下:①取一定质量的粗盐样品,加水溶解;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称量、计算产率。
在上述各步实验中,都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它在步骤②中的作用是_____。
【答案】溶解 AD 玻璃棒引流
【解析】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
剂质量偏大,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粗盐提纯使用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①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
②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装瓶时洒出少量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配制溶液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选AD;
(2)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在上述各步实验中,都用到的一种仪器是玻璃棒,它在步骤②中的作用是引流。
【点睛】
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与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
19.海南盛产芒果,芒果中含有芒果苷(化学式为C19H18O11)。
请计算;芒果苷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11
【解析】根据芒果苷(化学式为C19H18O11),芒果苷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8:11。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铅笔折断B.废纸撕碎
C.钢铁锈蚀D.水分蒸发
【答案】C
【解析】A、铅笔折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废纸撕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钢铁锈蚀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水分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供给呼吸
B.富氧炼钢
C.支持燃烧
D.钢铁生锈
【答案】D
【解析】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富氧炼钢,增强钢的性能;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支持燃烧,氧气可以做助燃物;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不属于氧气的用途;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
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D.20℃,l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A、常温下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L;故A 不正确;
B、常温下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24:98可知,1g稀硫酸不能完全消耗1g镁,且生成的氢气会逸出,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g;故B不正确;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粉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32:32=1:1,则1g硫粉在1g氧气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故C正确;
D、向20℃的1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g;故D不正确;
故选C.
4.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钙、锌、铁都是人体中的必需微量元素
B.矿泉水、石油、生铁都属于混合物
C.铜、人体和氯化钠都属于导体
D.钳子、开瓶器、镊子都是省力杠杆
【答案】B
【解析】A、锌、铁都是人体中的必需微量元素,钙是人体中必需常量元素,故A错误;
B、矿泉水、石油、生铁都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铜、人体都属于导体,氯化钠溶于水后才能导电,故C错误;
D、开瓶器都是省力杠杆,镊子是费力杠杆,钳子可能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周围环境的温度。
故A错误。
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故B正确。
C.家用电器着火,应先拉闸,再立即用水浇灭。
故C错误。
D.室内起火,不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安全知识。
6.对下图启普发生器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启普发生器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反应平稳进行
B.图甲中活塞一定处于关闭状态
C.关闭图乙中的活塞,固液一定会分离
D.可用于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粉末为原料制取氧气
【答案】B
【解析】启普发生器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详解】A、启普发生器的主要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A不正确;
B、图甲中固体和液体分离,活塞一定处于关闭状态,故B正确;
C、图乙中固体和液体未分离,充分接触反应,关闭图乙中的活塞,固液不会分离,故C不正确;
D、启普发生器必须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不能用于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粉末为原料制取氧气,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启普发生器不能进行加热,也不能用于强烈的放热反应和剧烈放出气体的反应,必须是块状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取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气体的反应。
7.乐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实验如图所示,R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
关于图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物质是氯化铵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烧杯①小于烧杯③
C.若使烧杯③中的固体溶解,只能采用加水的方法
D.烧杯①②③中,只有烧杯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100g水中能溶解60gR,所以R 物质是硝酸钾,不是氯化铵,故A错误
B、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40g小于60g,200g水中溶解60g硝酸钾烧杯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烧杯
③溶液是t1℃时的饱和溶液,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所以一定是烧杯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烧杯③,故B正确;
C、若使烧杯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加热的方法,故C错误;
D、烧杯①②③中,烧杯③中上层清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烧杯②中100g溶解60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KMnO4B.SO2C.C6H12O6D.O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A、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错误;B、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正确;C、葡萄糖属于化合物,错误;D、氧气属于单质,错误。
故选B
考点:物质的分类。
9.阳阳在厨房里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其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炒菜时点燃煤气B.菜刀上出现锈迹C.不小心打碎瓷碗D.隔夜的饭菜变馊
【答案】C
【解析】A、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不正确;
B、菜刀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正确;
C、瓷碗被打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正确;
D、食物变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在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主要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生成了新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就是物理变化。
10.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有用银针验毒的记载。
其验毒原理中涉及到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丙和戊的微粒个数比为1:2
B.甲和丙都由原子直接构成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D.保持戊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A
【解析】由微观粒子反应示意图可知:4Ag+2H2S+O2=2Ag2S+2H2O;
【详解】A、反应中氧气和水的微粒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1:2;故选项正确;
B、丙表示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但银元素由:0价→+1价;氧元素由0价→-2价;部分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下列有关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五个氢原子:H5 B.三个水分子:3H2O
C.两个钙离子:2Ca+2 D.四个铵根离子:4NH3+
【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详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五个氢原子表示为:5H,故选项表示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水分子可表示为:3H2O,故选项表示正确。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钙离子可表示为:2Ca2+,故选项表示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四个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