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考古》总第期
年第5
2009期4
兔子是一种哺乳类、草食性的脊椎动物,其耳长、
尾短,善奔跑、跳跃,具有善良可爱、机灵活泼的特性,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动如脱
兔”这句成语便诠释了兔子的敏捷性。
兔子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尤其具有特殊地位,被赋予各种吉祥的寓意
和内涵。
兔子因其很强的繁殖能力而被视为生育的象
征,《尔雅・释兽》载:“兔子曰娩”。
古人还将月亮中的
一块阴影想像为兔的形状,认为月中有兔。
明人王夫
之曰:“顾兔,月中暗影似兔者。
”[1]清人林云铭云:“月中
微黑一点谓之兔。
”[2]历史学家根据月中有兔的传说在
印度起源之古、传播之广、典籍中记载之多,认为“它起
源于印度”[3],并且最初应来源于佛教典故。
而我国文
献中关于月兔的记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
是:月亮你有何种功德,圆缺周始竟然长生不老?你清
清静静,为什么肚中还养了一只兔子?而在我国民间
流传的“嫦娥奔月”古老传说中,嫦娥在冰冷的月宫里
遥望人世,与她为伴的只有被罚日夜砍伐桂树的吴刚
和一只在桂树之下捣药的玉兔,以上种种原因,使玉兔
成为了月亮的象征。
兔子还是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
一。
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俗称为十二属相,每十二年
一轮的兔年使得兔这种动物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
分。
由于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如此多的吉祥
寓意,因此兔子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各类艺术品中曾经
大量地存在,自然也是古代陶瓷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
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
曹建文徐小娇
《艺术考古》总第期
年第5
2009期4
图六是景德镇董家坞窑址出土的正德
至嘉靖初期的青花兔纹执壶,壶底足正中画
兔纹,虽四肢着地呈伏卧状,但头部高高仰
起,望着头顶一轮月亮。
而壶嘴与壶身的相
接处亦画有一幅开光山石兔纹,形态也做仰
首状,与壶底兔纹非常相似。
图七、图八为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嘉靖青
花兔纹盘残片,盘内心绘有桂树兔纹,盘底
足书有双圈“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兔子
绘于桂树脚下,呈伏卧状,警觉回顾,神态生
动传神。
桂树枝干劲道,树叶丰富饱满。
青
花发色蓝中泛紫,是嘉靖朝瓷器所用回青料
的特点。
图九为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嘉靖青花
兔纹盘。
盘心兔纹勾线留白,耳短身胖,外
衬桂树山石。
主题兔纹虽仅由粗粗几笔勾
勒,但顾盼回首的神态仍然生动传神。
图十是桂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万历
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
器腹绘月宫图,嫦娥
在松梅及灵芝的衬托下显得亭亭玉立,一位
仙人位于左侧作拱手状,而玉兔在坡间奔跑
时作回首状,似乎在向主人通报有客来访。
图十一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收藏的
万历外销青花兔纹象形军持。
军持呈奇特
的大象形,象鼻做成把手,颈背部用缨络纹
简单装饰。
军持腹部一只白兔踞于锦地纹
正中,四肢蜷曲,下颔高抬回首,似在努力向
后顾望。
蓝底白花的兔纹虽然只是几笔勾
勒留白,但似乎要跃然而出,非常生动。
图十二为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天启白描
兔纹残片。
这块瓷片上的兔纹饰非常特别,
绘成云朵状开光,兔子前肢握住一杵,作捣
药状,兔唇上扬似在微笑,身边绘有一棵桂
树。
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块瓷片上的
兔纹与明代百科式图录《三才图会》中所绘
制的十二章纹样之月[5](图十三)极为近似,
都为祥云托月状,月中画有白兔,前肢扶杵
正在捣药,侧面以桂树为衬。
图十四为景德镇戴家弄窑址出土的天
启青花桂树兔纹碗残片,兔在桂树下做直立
仰望月亮状,周围衬以花草纹饰,兔子脚下
绘有“地皮草”,桂树的树梢间绘有几行“括
号云”,这是典型的晚明风格。
在出土的器
图十二明天启
白描兔纹残片
图七明嘉靖兔纹残片图八明嘉靖
兔纹残片底部落款
图十明万历青花
嫦娥仙人图梅瓶
图九明嘉靖兔纹盘
图十一明万历兔纹军持
《艺术考古》总第期
年第5
2009期4
图二十一清龙袍十二章纹描图
图二十明末“十二章纹”瓷碗
图十九清康熙青花庭院侍女兔纹图盘图十七明崇祯人物兔纹图罐
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
67页,中华书局,1982年。
[2]同上。
[3]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新华出版社,1991年。
[4]王迅:《兔寄明月》,第3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5]图片采自明代王圻﹑王思义所撰《三才图会》。
[6]黄俊贤:《青华苑藏元明青花瓷》,第96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7]清・张廷玉等:《明史》志第四十二《舆服二》。
[8]《明太祖实录》。
[9]《明英宗实录》。
[10]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第198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11]同上,第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