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成本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人力成本预算方法
人力成本预算包括的指标:4 v9 N$ v3 p% h$ t' u: B
①招聘成本+ w% U6 B, c1 A' O; d. ?' q: A 招聘成本主要包括招募人员的直接劳务费用、直接业务费用,如招聘洽谈会议费、差旅费、代理费、广告费、宣传材料费、办公费、水电费等。
还有间接费用,包括行政管理费、临时场地及设备使用费等。
其计算公式如下:招募成本=直接劳务费+直接业务费+间接管理费+预付费用- s" B W' @# I4 n5
②选拔成本选拔成本包括各个环节如初试、面试、心理测试、评论、体检等过程发生的一切与决定录用或不录用有关的费用。
其计算公式如下:选拔面谈的时间费用
=(每人面谈前的准备时间+每人面谈所需时间)X选拔者工资率X候选人数汇总申请资料费用
=(印发每份申请表资料费+每人资料汇总费)X候选人数考试费用
=(平均每人的材料费+平均每人的评分成本)X参加考试人数X考试次数测试评审费用
=测试所需时间X(人事部门人员的工资率+各部门代表的工资率)X次数(本企业)体检费
=[(检查所需时间X检查者工资率)+检查所需器材、药剂费]X检查人数
③录用成本录用成本包括录取手续费、调动补偿费、搬迁费和旅途补助费等由录用引起的有关
费
用。
这些费用一般都是直接费用。
其计算公式如下:录用成本=录用手续费+调动补偿费+搬迁费+旅途补助费
④安置成本安置成本是企业将被录取的员工安排在确定工作岗位上的各种行政管理费用;录用
部
门为安置人员损失的时间费用;录用部门安排人员的劳务费、咨询费等。
安置成本=各种安置行政管理费用+ 必要装备费+ 安置人员时间损失成本# J7 v$ P# U;
(2)培训和学习成本8 02 I" Y/ F7', Q
①上岗前教育成本( ]$ J Y2 o' J0 I/ H7 N 6 l: Y$ ]" J# r0 F- A! H* j 上岗前教育成本包括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工资、教育与受教育者离岗的人工损失费用、教育管理费、资料费用和教育设备折旧费用等。
计算公式如下:
上岗前教育成本=(负责指导工作者平均工资率X培训引起的生产率降低率+新职工的工资率X职工人数)X受训天数+教育管理费+资料费用+教育设备折旧费用1 M5 i/ I; 03 W
t
②岗位培训成本
岗位培训成本是企业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而对其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
上岗培训主要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完成。
其计算公式如下:
岗位培训直接成本
=刀指导小组时工资X指导小时| X每月指导次数|+刀(被指导者小时工资K X指导小时K X 月被指导次数K) 岗位培训间接成本
= 培训人员离岗损失费用+ 被培训人员不熟练造成损失+ 培训材料费+ 各种管理费岗位再培训成本计算与岗位培训成本计算类似,只是再培训成本比岗位培训成本损失费用要小些,时间可能短一些。
其计算公式为:
岗位再培训间接成本= 培训再培训人工费用+ 材料费用+ 管理费用+ 各种培训造成的损失费( 3 )离职成本
①离职补偿成本离职补偿成本是指企业辞退员工,或是员工自动辞职时,企业所应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至离职时间为止应付员工的工资、一次性付给员工的离职金、必要的离职人员安置费等支出。
②离职管理费用
II 离职管理费用是企业管理人员因处理离职人员有关事项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面谈时间成本费=(与每人面谈前的准备时间+与每人面谈所需时间)X面谈者工资率X企业离职人数7
离职员工的时间费用=每人面谈所需时间X离职员工的加权平均工资率X企业离职人数(与离职有关的管理活动费用=各部门对每位离职者的管理活动所需时间的平均工资率X有关部门职工的平均工资率X离职人数离职前效率损失=正常情况平均业绩-离职前期间内平
均业绩.f3 i! V, c8 ~0 z5 C 8 12 @# F6 x, jO a. @. I) B
③空职成本
空职成本是指员工离职后职位空缺的损失费用,由于某职位空缺可能会使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受到不利的影响,从而会造成企业的损失。
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
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
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
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
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
制度
是在通过其执行力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时候才成为制度的,使其从纸面、文字或是人们的语言中升腾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身边不停发生作用的无形锁链,约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尺度。
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须有其执行力,只不过差别在于正式制度的执行力由国家、法庭、军队等来保障,而非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则是由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等来保障的。
在笔者看来,认清制度所具有的执行力是剖析制度本质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