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引导作用——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抗疫报道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因病毒的“新型”、未知、传播迅速等特点,疫情初始,给民众造成了迷茫、恐慌,甚至谣言满天飞。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精准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走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强了全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地方电视台作为当地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与当地民众有着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在疫情防控中,能够起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现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大屏坚守导向,提升新闻媒体“强信心”的引导力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要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决策和部署,增加信息透明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提振信心。
电视媒体一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了解信息、休闲娱乐、获取服务的主渠道之一。
有
融媒时代地方电视媒体
在疫情防控中的引导作用
——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抗疫报道为例
○赵开栋韩琦
【摘要】地方电视台作为当地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与当地民众有着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地方电视媒体要坚守正确舆论导向,增强传播力,起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电视媒体;双屏共振;抗疫报道
公共卫生事件中,能积极与受众开展在线互动,实行线上反馈、线下落实的在线理政模式,将能更有效地引导舆论,缓解受众的焦虑情绪。
■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告[DB/OL].http:///pdf/ 20190829/44.pdf.
[2]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DB/OL].(2019-10). cn/NMediaFile/2019/1107/MAIN201911071652000196735673930.pdf.
[3]S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89.
[4]黄宏纯.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肖博.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政务双微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周蕾
47
关数据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各年龄段观众的收视率均明显上升,尤其是15-34岁年轻观众,收视率增幅高达89%。
[1]这为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供了观众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公共频道作为省级新闻频道,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迅捷的应急反应能力,坚守正确舆论导向,积极部署,周密谋划,在这次疫情防控的新闻“大会战”中展现了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一)论担当,放量播出抗疫信息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因而在危机事件中,受众更急切的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来消除危机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
[2]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跟进事态发展,有效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
1月20日,随着钟南山院士披露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公众对新冠病毒开始给予强烈关注。
为满足公众获取讯息的需求,安徽公共频道打破常规节目编排,加大对“疫情”和“抗疫”信息的报道。
自1月23日起,公共频道取消了部分与疫情无关的专题节目,所有新闻栏目从上午《第一现场(上午版)》开始,到午间《新闻午班车》,再到傍晚《第一现场(晚间版)》《新闻第一线》,一直到晚间新闻《夜线60分》,均加大疫情报道量,滚动播出党中央、国务院的抗疫部署、武汉抗疫一线的最新情况,以及安徽省内相关政策措施的发布实施。
加上和卫视并机播出的《超级新闻场》,公共频道实现了对抗疫报道从早到晚的全天候放量滚动速递和播出。
为了让观众节约筛选信息的时间,公共频道在不同的新闻节目中,还推出了“战‘疫’最前线”、“守护你身边”、“我是大后方”等版块,将最新疫情、省内防控、援鄂动态、基层故事、答疑释惑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使观众一目了然。
从报道内容来看,有防疫政策措施“硬新
闻”,有疫情速递“快消息”,有科学防疫“新知识”,更有坚守岗位、共克时艰的“真感情”,这些信息都有效帮助观众克服了的恐慌心理、增强了打赢抗疫“总体战、阻击战”的必胜信心。
(二)在现场,大声发出自己声音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新闻媒体绝不能靠“拿来主义”,而是要出现在现场,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给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根据新闻的“接近性”特点,安徽观众更关注安徽疫情发展情况以及病人的救治状况。
安徽公共频道在疫情防控之初,就成立抗疫前方报道组,拿出了具体报道方案,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一线采访报道中。
1月22日,公共频道记者在合肥滨湖医院深入发热门诊探访,采写的《合肥:抗击疫情记者探访滨湖医院发热门诊》一稿当晚播发,成为省内第一篇深入反映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工作的电视报道,节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播出,及时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和疑惑,有效传递了合肥市及安徽省在疫情防控方面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一个信息。
大年初四,记者赶到了安庆市立医院采访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收治情况。
当时医院有确诊病例8例,疑似病例5例,都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
隔离病房里的病人的病情如何?情绪怎样?医护人员都有哪些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病毒面前又有什么样的心理?带着众多疑问,记者在院方安排下,穿上隔离服,进入隔离病区,“近距离”采访了确诊病例中的一对父子,真实记录了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的工作场景,也传递出科学的防护知识。
这是安徽媒体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第一次深入隔离病区实地探访,节目播出后,受众反响极为热烈。
记者作为“逆行者”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用镜头直观展示事件面貌,在给观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传递出病毒并不可怕,关键要做好科学
48
防护的信心。
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发挥地方电视媒体的直观性、接近性特点,既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也能增强公众战胜危机的信心。
二、小屏灵活多变,增强新闻信息“暖人心”的传播力
融媒体时代,信息铺天盖地,电视、广播、报纸已经不是信息接收的唯一途径,网络信息因其快速便捷,成为公众了解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
面对网络上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传统主流媒体不能“袖手旁观”,不仅要利用新媒体,还要驾驭新媒体,实现受众全覆盖,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实时刷新,满足公众及时获取信息的求知心理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在传播动态信息和新闻细节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安徽公共频道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特点,及时、动态编发疫情防控的最新资讯和感人瞬间。
实时刷新,多平台分发。
安徽公共频道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全天24小时更新疫情信息、进行抗疫宣传。
公共频道“沸闻天下”的矩阵号对疫情资讯实时更新、多平台分发,覆盖了抖音、快手、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微信公众号、优酷、土豆、百度、网易等平台。
通过不同平台,把最新的疫情资讯传达给不同用户。
后台24小时在线,回答网友提问,并邀请专家答疑释惑,给他们带来了温暖。
本次疫情报道产生了大量的10万+、100万+点击量的新闻,截至3月31日有近1000条10万+的报道。
其中公共频道官方抖音号日均点击量800万,累计点击量3.5亿,爆款短视频点击量超千万,点赞量近20万。
新媒体传播看似是量的增加,其实是质的飞跃。
尽管观众“足不出户”,但心灵绝不是“孤岛”。
这种经过主流媒体制作和梳理的信息,是电视大屏的延续和补充,传达的是积极正面的
信息。
公众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危机事件对于自身利益的影响,并通过获知危机相关知识,丰富已有的知识储备,加强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了解,让自己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纾解情绪,做好疫情恐惧中的“情感陪护”
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公众出现焦虑、恐慌情绪在所难免。
特别是开启“宅家”模式后,由于与外界的信息沟通除了通过手机、电视外,几乎与外界隔绝。
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的同时,疫情防控的媒体“持久战”更需要担负起对普通大众情绪的引导和情感抚慰,形成社会战“疫”合力。
在这方面,新媒体平台更具优势。
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公共频道多个融媒体工作室迅速行动,表现出色。
其中“七七融媒体工作室”策划制作的“了不起的安徽力量”、“抗疫家书读给你听”、“90后的担当”、“正月初一他拉着十万口罩开往封城的武汉”等系列短视频在网上形成正能量传播,同时还策划编发了“独家专访方舱医院抗疫人物:患者谈娟、护士周国红”新媒体专稿和短视频系列,获得了强烈反响。
大疫当前,在武汉主战场的抗疫最前线,不少医护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都会用手机拍摄记录下当天工作的点点滴滴,在微信朋友圈发个三言两语。
这些白衣战士在一线的肺腑之言或者所感所悟,实际上是疫情防控战场上最细腻、最生动的第一手记录。
公共频道汇总由前方医护人员拍摄、发布的短视频,进一步精细化加工制作。
时效快、现场感强,细节生动,这些“有温度”的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分发传播,深入细致地反映了援鄂医疗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前方争分夺秒与病魔斗争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三)科普知识,提高全民抗疫的有效性
手机短视频具有灵活多变易于接受等特
49
点,可视性强,吸引力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借助短视频增强全民的防疫意识和科普知识尤为重要。
“江淮名医帮”融媒体工作室,推出《防疫小科普》专栏,通过医护人员的介绍、演示,对公众进行疫情防控、个人卫生、相关疾病救治等知识的科普。
一个月内制作了62期节目,66条科普短视频。
这些短视频内容针对性强,贴近生活,简单易学,受到公众好评,相关短片被安医大附院作为教学内容,供学生在线学习。
三、双屏融合共振,提高抗疫报道“聚民心”的凝聚力
电视媒体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发挥大小屏的优势和特点,不是将大小屏割裂开来,而是要“融合”发展,凝聚媒体力量,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
融合传播,移动优先已成主流媒体的传播策略,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传播“见缝插针”,电视大屏传播则是“定海神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安徽公共频道坚持融合传播、移动优先策略。
疫情初期,为了稳定民心,增加疫情信息透明度,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多次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内各界人士介绍安徽疫情发展、防控情况以及应对措施。
这些新闻发布会往往不在新闻节目直播时段,这时,安徽公共频道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头条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基本信息,使新闻的第一落点落地有声。
对于公众关切的问题,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再对相关人士进一步采访解读,制作成新闻在节目中滚动播出。
合力传播,凝聚起全民战“疫”必胜的精神力量。
有效的社会动员能通过表达民众意愿从而争取社会利益,构建集体行动框架,组织者成功的将行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投射至参与者的理解范畴内,并依靠情绪的凝聚完成信息场域内的舆情动员。
[3]移动新媒体时代,公众不仅
需要视觉体验,还需要有自我的“在场感”和“参与感”。
[4]电视媒体的移动新闻直播通过与受众互动,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用户加入战“疫”之中,动员了强大的战“疫”力量。
地方电视媒体通过大屏小屏发布疫情防控措施、防疫知识,号召公众配合政府举措,就是对区域内的“全民总动员”。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媒体报道的重点逐步转向复工复产情况上来。
公共频道大屏小屏适时推出“同心战‘疫’复工复产正行动”、“江淮春正好”等多场特别直播。
频道邀请了安徽省经信厅、安徽省疾控中心等专家学者做客演播室,对安徽省保障复工复产采取的重要举措进行了全面的解释与介绍,并号召大家有序参与组织复工复产,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
为人人参与防控,进行复工复产凝结共识,凝聚民心。
分析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我们发现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只有发挥其主流媒体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做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才能在重大危机事件中达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目的。
■
注释:
[1]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收视率增幅高达89%!疫情期间年轻受众主动回归电视大屏,http://1118. /2020/03/05/ARTIlm6R5S4qCxYx9xsS0oMy 200305.shtml.
[2]姚碧姿.基于受众心理的电视危机报道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6.
[3]刘毅.媒体微博的社会动员功能:一般策略及优势探析,http:///GB/22114/150608 /224604/17215241.html.
[4]栾轶玫,张雅琦.直播在抗疫报道中的运用,http:///n1/2020/0227/c120837-31 607533.html.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