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风筝起源辨--中国民间玩具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风筝起源辨
中国风筝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现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风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载墨子、公输子制“木鸢”一事为依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
“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引《朝野佥载》:
“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
这些资料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飞行器——木鸢。
有些研究者将木鸢视为“纸鸢”的前身,而纸鸢已被确定为风筝的前身,因此认定木鸢即风筝的滥觞,并得出了风筝起源于墨子、公输子所处时代——春秋战国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刊物上介绍风筝的文章——李乔的《风筝小史》、楼飞甫的《清朝话风筝》、江汉生的《凌空彩鸢系人心》等文,也多持上说,都认为木鸢“多半是最早的风筝了。
”“至迟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风筝。
”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异议的焦点集中在下述3个方面:第一,对记载墨子、公输子造木鸢的文献本身提出了疑问,牵涉到《韩非子》的成书年代和成书过程以及文献所反映客观内容的真伪等问题,认为此说有待于研究。
例如姜长英在《中国风筝简史》中就指出:
“说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木鸢,此说把风筝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300多年,但其可信程度恐怕不如旧说。
”
第二,对木鸢的飞行能力也有人提出疑问。
最早发难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指出:“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
言其三日不下,增之也。
”王充的论断在历代研究者中有一定代表性。
此说的前提是默认了木鸢会飞这一事实,然后断定它不可能飞行3天。
继而人们要问:木鸢能飞多高呢?能飞多远呢?直到目前,这一问题尚未解决。
第三,针对飞行器类别划分发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风筝与木鸢虽然都属于飞行器,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木鸢属于“扑翼飞行器”,即靠煽动翅膀,拍打空气飞行;而风筝则属于“定翼飞行器”,依靠自身与空气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升力飞升;这两种飞行器有质地区别。
因此不能把木鸢视为风筝的前身。
这样,风筝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立论就显得有些疑问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上有关韩信制作风筝的传说。
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该书第八卷的风筝条目这样写道: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
虽然这里的“昔传如此,理或然矣”,已表明作者是在做推测,但这种推测仍为后人多次引用,屡见于历代文人笔记、杂谈。
这一传说的影响之大又超过“木鸢说”。
台湾省的中国文化学院编纂的《中文大辞典》在纸鸢条目中写道:
“相传为韩信所作。
”
根据传说而得出的结论难免软弱无力,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又难以证实。
因此,早已有人觉得这种说法靠不住。
清人魏崧在《壹是纪始》一书中例举了《事物纪原》所载关于韩信造纸鸢的传说之后指出:此事“俱不见史传。
”《七修类稿》中也说“俱不见史传”、“且无理焉”。
现代有些研究者则认为传说的内容只能供参考,不可做实据。
加之高承所处时代去汉较远,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嫌。
因此,风筝源于汉初的立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第三种观点认为风筝始于五代。
这种观点在清代较为流行。
魏崧在《壹是纪始》中否定了韩信造风筝的传说,与此同时,明确指出:“纸鸢始于五代。
”《七修类稿》也确认:“其为李业所创无疑。
”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也此特说:“风筝,纸鸢也,五代时,李业于宫中作纸鸢。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呢?原因是受了史书的影响。
《五代史记》中的《李业传》说:
“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瘦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
”
这里指的是汉隐帝刘承佑(公元948~950)与李业等人在宫中猜谜语、放风筝的史实。
这段史实被引作风筝的渊源,成为“纸鸢自五代始”的依据。
其实,在五代之前的史书中也有关于纸鸢的记载,只是研究者未详检而已。
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修正了前人的偏颇,指责那些视前史而不见的观点“谬矣”。
现代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风筝的起源年代不是五代。
李业所造的纸鸢是用于娱乐的,标志着风筝的日趋普及和向玩具转化的趋势,因此,风筝的诞生必定在五代之前。
第四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风筝起源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共有三项。
文献之一见于《南史·侯景传》:
“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
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
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纸鸦即纸鸢;简文,是梁朝简文帝萧纲。
其时正值侯景叛乱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际,时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
文献之二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献策作纸鸱。
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
这一记载与《南史》所载是一回事。
文献之三见于《北史》列传“彭城王勰”:
“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附。
”
这里所记是北齐文宣帝滥杀元氏家族时诸元乘纸鸱逃命的情景,事在文宣帝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距梁武帝太清三年事仅十年。
从“诸囚”、“各乘”的词义来看,可知当时不只是一两具纸鸱,而飞行较远的只有“黄头”那一具。
这些文献资料均见于正史,与墨子、公输子造木鸢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相比,可靠程度更高,深为研究者所重视,故成为风筝起源的重要依据。
30年代金铁庵著有《风筝谱》一书,书中写道:
“此物在最先当名为纸鸱,其创制犹远在梁武帝时。
”
近年,叶又新在《风筝》一文中也引用《资治通鉴》与《北史》为证而断言:
“这都说明距今1500年前,不仅已有风筝之存在,而且还作了载人的实验。
”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说的依据仅为有限的古籍资料,尚未有遗留下来的实物发现,间接的形象资料如绘画、陶瓷纹饰中的风筝形象均见于唐宋以后各代。
新的发现与探讨只好俟诸异日。
这四种观点,虽瑕瑜互见,但不失为各家之言,相比之下还是第四种意见较为翔实可靠,其他三说难免有所据未详之嫌。
因此,拟定中国风筝起源于南北朝之前,或者说,关于风筝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