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摘要】随着语法学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除了运用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外,汉语语法学家还根据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语言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如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使汉语语法分析方法更为完善。
本文概叙了目前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中的作用,比较、阐述了这两种分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时的优劣,并初步探讨了造成汉语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歧义句式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Theory In Analyzing Chinese Sentences Of Ambiguity
Gui Shufang
【Abstract】With linguists studying of Chinese grammar further,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it hav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oo.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 linguists make Chinese grammar more perfect according to Chinese facts and overseas linguistics, such as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etc. This thesis simp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and elaborates comparably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nalyzing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and explains briefly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se sentences by the theories.
【Keywords】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Feature’s analysis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1.绪论。
1.1 汉语歧义句式的类型。
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语言格式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即它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歧义现象。
例如,“他在汽车上画画。
”,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也画在汽车上。
”;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别处。
”;还可以理解为“他不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汽车上。
”;甚至可以理解为“汽车是画儿,他在汽车画儿上画画。
”(无论他在汽车上或不在汽车上)。
又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我父亲给病人开刀。
”;也可以理解为“医生给我父亲开刀”。
为什么这些句子有歧义呢?如果从汉语使用的实际出发,根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来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歧义句式有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关系歧义两大类。
1.1.1 由于语法结构而产生的歧义有:
(1)由于句法层次不同(句法关系相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中东石油价格、新职工宿舍”。
(2)由于句法关系不同(句法层次相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出租汽车(述宾/偏正)、学生家长(联合/偏正)”。
(3)由于句法关系、句法层次都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我们三个一组、对他的意见”。
(4)由于句法成分多功能或者由于同音语法成分(兼类词)而产生的歧义。
如,“写得好(可能/状态)、饭不热了(动词/形容词)、爬过雪山(趋向动词/时态助词)”。
1.1.2 由于语义关系而产生的歧义有:
(1)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母亲的回忆(施事/受事)、送的人(施事/与事)、这些书他们都买了(语义指向“他们”/语义指向“书”)”。
(2)由于强调点不同或背景蕴含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除了妈妈,他最怕爷爷。
”(分别表示为:①强调“爷爷”,蕴含“他”怕的不只一人,意思是“他”最怕妈妈,其次怕爷爷。
②强调“他”,蕴含不止一人怕爷爷,意思是“妈妈”最怕爷爷,其次是“他”怕爷爷。
)。
这类歧义多有语音上的差别(主要是重音的位置),因此仅限于书面语。
1.2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层次分析法可以分化由于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句式,不能分化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句式。
因为层次分析法揭示的是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的是句法结构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
[1]这种语义结构关系实际上是指隐藏在表层结构后面的深层结构关系,一般是指动词和名词在进入句法结构之后形成的那种动作与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时间等语义关系,[2]如上面所列的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例句。
由于层次分析法在这方面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2.变换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2.1 什么是变换分析理论。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局限,自然地引进了变换分析法。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化要略》一书就有了,书中讨论了变次、转换、句法的变化等问题。
[3]但变换作为汉语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明确下来的。
国内运用“变换分析”大大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向纵深发展。
因为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和与之有内在语义联系的句法结构之间
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
[1]变换分析还需要考虑变换关系。
变换关系是指由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对应法则。
它的根本特点是变换前后句子的基本语义关系要保持不变。
假设A、B是由相同的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如果按照某个对应法则,句式A中的每一个例句,在句式B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例句与A相对应,那么这个对应法则就称之为从A到B的变换,写作A→B。
[3]
2.2 变换分析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我们在汉语研究中重视变换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汉语使用的现实。
相对于英欧语而言,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标记的语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隐含的,缺乏暴露在外的形态标记。
根据这一特点,变换分析方法便成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了。
本文暂不讨论由于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式,而着重讨论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式。
这主要是指由于句子的施受关系含糊不明而导致的歧义句式。
施受关系含糊不明是指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名词,既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又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受事);或者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既可能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也可能是谓语动词产生的结果。
如:
(1)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
(2)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
(3)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
(4)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
(5)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
例(1)-(5)是一组同义句式。
(1)是一般所谓的“主语—述语—宾语”的句式;(2)是一般所说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句;(3)则是一般所说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字句;(4)类似(3),也表示被动意义,但用的是“给”;而(5)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
“我的玻璃杯”是全句的主语,“弟弟打破了”这个主谓词组作全句的谓语。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句式,这些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都是相同的:“打”是行为动作,“弟弟”是“打”的施事,“我的玻璃杯”是“打”的受事,同时又是“破”的主体。
由此可见,包含相同语义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种内在的结构联系来揭示歧义句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义格式,以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