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优质ppt]
合集下载
茹清平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茹清平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f490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5.png)
转布置17/2作7 业
思索:
哲人说,读史能够明智。学 完本文,作为新世纪青年学子, 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18/27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必做)
1、背诵全文。 2、整理学习笔记。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拓展阅读】(选做)
1、《晋公子重耳之亡》 2、《崤之战》
【研究性课题】(选做)
以《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探究《左传》人物描写方面艺术特点。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转古人12/2点7 评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对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退出(示弱) 层
有害(离间) 层 深 入
有利(利诱)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13/27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深圳市南头中学 茹清平
1/27
预习检验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2/27
预习检验
请用简练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23/27
虚词辨析
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思索:
哲人说,读史能够明智。学 完本文,作为新世纪青年学子, 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18/27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必做)
1、背诵全文。 2、整理学习笔记。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拓展阅读】(选做)
1、《晋公子重耳之亡》 2、《崤之战》
【研究性课题】(选做)
以《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探究《左传》人物描写方面艺术特点。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转古人12/2点7 评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对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退出(示弱) 层
有害(离间) 层 深 入
有利(利诱)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13/27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深圳市南头中学 茹清平
1/27
预习检验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2/27
预习检验
请用简练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23/27
虚词辨析
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9851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b.png)
历史背景。
烛之武与秦穆公的恩怨纠葛
02
阐述烛之武与秦穆公之间的个人恩怨,以及烛之武为何选择退
秦师的原因。
退秦师的过程与结果
03
详细描述烛之武利用智谋成功退走秦军的过程,以及最终秦国
撤军的结果。
公开课目的与意义
1 2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感和气势。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加强语气和表
达效果。
05 主题思想及现实 意义
忠诚勇敢主题思想阐述
烛之武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 临危受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不顾 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展现了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烛之武的忠诚和勇敢,不仅赢 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赞誉,也成 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 量。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 •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与课堂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01
介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以及秦国逐渐强大的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朗读及注释
原文朗读
播放专业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注释详解
对文章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 字等进行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文意。
重点词句解析
重点词语
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如“夜缒而 出”、“阙秦以利晋”等,进行深入 解析,包括词义、用法及在文章中的 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1aece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9.png)
文言虚词
①今急而求子
①(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②(表修饰,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表承接,不译)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表转折,但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 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 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 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戍之
翻译分析全文
背景介绍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 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 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恐惧,献上叔瞻 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0e90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0.png)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bd88c749649b6648d7474a.png)
秦晋围郑示意图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 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 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 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 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 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 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 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 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 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 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 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 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 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 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 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 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 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 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 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 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课后作业
假如我们学校为捐助希望小学举办一次义卖
活动,如果你去推销价值150元的齐鲁晚报的 订报卡,你会选择什么人进行推销?你会怎 么说服别人买下你的订报卡?请把你要说的 话写下来,200字左右。
谢谢!
课 文 插 图
思考讨论
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他为何能够不费
一兵一卒就能成功?这之中包含了怎样的艺 术技巧呢?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 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 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 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 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67974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0.png)
为:给予 赐:恩赐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的工事 封:做疆界 阙:侵损,削减 唯:表希望,祈请 说:同“悦”,高兴
厌:满足 肆:延伸,扩张
焉:哪里 图:考虑 戍:戍守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知:通“智”
乱:混乱相攻
整:和谐一致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表示祈使,还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
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 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 不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 撤离了郑国。
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 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 析 《 春 秋 》 而 作 《左传》( 又 称 《 左 氏 春 秋 》 ) , 又 作 《国语》。 被 誉 为 “ 文 宗 史 圣 ” 、 “ 经 臣 史 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 学 界 推 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 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 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 要求。
也已:语气助词,表确定
子: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然:连词,表转折
许:答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https://img.taocdn.com/s3/m/5297b83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6.png)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烛之武退秦师》上课用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上课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480d4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a.png)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0f72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e730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e.png)
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才求您,
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 ,子亦有不利焉。”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
许
之
。夜
缒
而
出。见
答应了这件事。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了
秦伯,曰:“秦晋
围 郑 ,郑 既 知
亡矣。
秦伯,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3)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第16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绪
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经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整个过程,
第四单元昨日战争
第1页
7 烛之武退秦师
第2页
【国学撷粹】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
何?”孔子对曰:“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论
语·八佾》)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
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
主,各自应该怎么做?”孔
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
照礼的规定去使唤臣子,
臣子应该忠心地侍奉君
主。”
【知义明理】 “君使臣以礼,臣事
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团结精神,尤其突出
了烛之武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
第17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一】 把握文章中心,理清结构思绪
1.文章为何要提及“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 ,子亦有不利焉。”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
许
之
。夜
缒
而
出。见
答应了这件事。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了
秦伯,曰:“秦晋
围 郑 ,郑 既 知
亡矣。
秦伯,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3)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第16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绪
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经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整个过程,
第四单元昨日战争
第1页
7 烛之武退秦师
第2页
【国学撷粹】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
何?”孔子对曰:“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论
语·八佾》)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
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
主,各自应该怎么做?”孔
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
照礼的规定去使唤臣子,
臣子应该忠心地侍奉君
主。”
【知义明理】 “君使臣以礼,臣事
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团结精神,尤其突出
了烛之武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
第17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一】 把握文章中心,理清结构思绪
1.文章为何要提及“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高三复习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高三复习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96995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3.png)
翻译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觉得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使用 敢以(之:这事方)法烦…… 越:越过。 以:而(来)。
鄙:把…看成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长 厚:雄厚
②若舍郑觉得东道主 古义:旳__主_人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__指_请__客__旳__主_人__。__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_出__使__旳_人__。___
今义:泛_指__旅_行__者__携_带__旳__物__件。
4.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岁月给了太多旳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旳沉稳和敏锐,救国于 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旳爱国之心,虽然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 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宝贵旳。年轻旳时候没 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旳能量,只为在年老 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种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 旳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尤其旳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 么会把国家旳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旳补品,对 人旳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旳话,层层递进,步 步为营,抓住秦伯旳心理弱点,到达了劝退旳目旳。
4.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 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 去不回旳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 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 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旳智慧 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5.“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旳美 酒,经过了时间旳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旳酒香。 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 在秦国围郑旳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旳才干终于 找到了用武之地,变化了战局也变化了历史。 6.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 亦敌但是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 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 觑。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 天下权。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觉得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使用 敢以(之:这事方)法烦…… 越:越过。 以:而(来)。
鄙:把…看成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长 厚:雄厚
②若舍郑觉得东道主 古义:旳__主_人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__指_请__客__旳__主_人__。__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_出__使__旳_人__。___
今义:泛_指__旅_行__者__携_带__旳__物__件。
4.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岁月给了太多旳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旳沉稳和敏锐,救国于 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旳爱国之心,虽然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 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宝贵旳。年轻旳时候没 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旳能量,只为在年老 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种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 旳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尤其旳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 么会把国家旳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旳补品,对 人旳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旳话,层层递进,步 步为营,抓住秦伯旳心理弱点,到达了劝退旳目旳。
4.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 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 去不回旳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 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 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旳智慧 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5.“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旳美 酒,经过了时间旳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旳酒香。 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 在秦国围郑旳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旳才干终于 找到了用武之地,变化了战局也变化了历史。 6.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 亦敌但是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 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 觑。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 天下权。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完整版x(2024)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完整版x(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29fa52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7.png)
思考与实践: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智慧的力量
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如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 可行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
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案例,如科技创新、商业策划、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成功案例,帮助 学生理解智慧的实际应用价值。
实践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参加辩论赛、模拟联合国等课外活动,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文章结构梳理
文章背景
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 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
作的背景和目的。
故事情节
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包括烛之武 的出场、与秦伯的对话、秦伯的反 应等,让学生清晰把握故事的发展 脉络。
主题思想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即烛之武通 过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的 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 一等奖ppt课件完整版 x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鉴赏 • 知识拓展与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强大 ,欲吞并其他国家。
面对秦国的威胁,烛 之武凭借智慧和勇气 成功退敌。
烛之武是赵国的一位 智勇双全的将军。
公开课目的与意义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 景及各国之间的纷争。
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慧和 勇气,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
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
课程安排
介绍战国背景、讲述烛之武故事、分析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学生讨论与分享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16b47e0b1c59eef8c7b45c.png)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8638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8.png)
特殊句式 第38页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第39页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第40页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第41页
怎样用今天眼光来对待这 则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
第42页
第19页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 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第20页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第24页
⒊以下“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是( B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中“之”使用方法相同是C(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Hale Waihona Puke C敢以(之)烦执事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以下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第23页
特殊句式
• 1、公从之.(烛之武)曰 • 2、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敢以烦执事 • 5、夫晋,何厌之有? • 6、以其无礼于晋。 • 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省略句 • 判断句
• 判断句 •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 宾语前置 • 状语后置
• 代词,它郑国 • 代词 ,这件事 • 自己 • 副词,还是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第39页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第40页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第41页
怎样用今天眼光来对待这 则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
第42页
第19页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 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第20页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第24页
⒊以下“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是( B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中“之”使用方法相同是C(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Hale Waihona Puke C敢以(之)烦执事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以下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第23页
特殊句式
• 1、公从之.(烛之武)曰 • 2、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敢以烦执事 • 5、夫晋,何厌之有? • 6、以其无礼于晋。 • 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省略句 • 判断句
• 判断句 •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 宾语前置 • 状语后置
• 代词,它郑国 • 代词 ,这件事 • 自己 • 副词,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9f95b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6.png)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 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
答案:(C)①③⑤结构助词,用在主谓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④结构助词, 的;⑥代词,代这件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
的两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 D.焉用亡郑以陪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 的两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 D.焉用亡郑以陪邻
其:1.以其无礼 2.吾其还也
1、连词,表顺承, 来 2、连词,表修饰, 不译 1、助词,的 2、代词,秦军 3、主谓之间,取消 独立性
1、代词,郑国 2、表商量或希望语 气,还是
五、解释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夷吾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
惠公背约 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
许为由食言。
《左传》又称《_左__氏__春__秋__》,是一部叙事详细的记录_春__秋__(时代)历史的 _编__年__体(体例)史书,与《_公__羊__传__》《 穀 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导入语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 师。”可见口才的重要,下面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去学习烛之武是如何 凭三寸不烂之舌,说(shuì)退秦伯的虎狼之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 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 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 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 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 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 主。数→动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在晚上。 济,渡河。设版,指 筑墙。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
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
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 是您知道的。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
亡:使…灭 亡。 使动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已经
用法。
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 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写烛之武临危受 命
深入分析对话
(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2)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
意识感化之。 (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
秦师的重任。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上往下吊。
夜,缒而出。见秦伯, 既:
曰:“秦、晋围郑,郑既
及:达到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与:结交,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交换
亲附
也。”亦去之。
其:代词,自己的
知:同“智”
去:离开。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 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孙戍之
烛之武退秦师
•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 们哪些内容?
•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满阙:足。
侵损, 削减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阙秦
焉:从 哪里
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已经在 东边让郑国成为晋 国的边界。东:向 东。封:疆界, 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 唯:句首语气词,表
扩张。
示希望。图:考虑。
以: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
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 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 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 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焉:哪里,怎么。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件;:事这
以: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来”。陪:增加。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行李:出使的人,使 无所害。
者。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
。乏困:物资
厚:增强 。形→名
薄:削弱
以(之)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辞:推辞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说:通“悦”,高
盟:结盟。名词
兴。
作动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乃:于是。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退秦 师。赏析其高 妙的劝说艺术。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敝:损害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因:依靠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 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 特点 。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字词注音
秦军氾(fàn)南 无能为( wéi)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军:驻扎。 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介绍起
因,开篇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 :状语后 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 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 主。数→动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在晚上。 济,渡河。设版,指 筑墙。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
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
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 是您知道的。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
亡:使…灭 亡。 使动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已经
用法。
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 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写烛之武临危受 命
深入分析对话
(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2)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
意识感化之。 (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
秦师的重任。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上往下吊。
夜,缒而出。见秦伯, 既:
曰:“秦、晋围郑,郑既
及:达到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与:结交,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交换
亲附
也。”亦去之。
其:代词,自己的
知:同“智”
去:离开。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 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孙戍之
烛之武退秦师
•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 们哪些内容?
•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满阙:足。
侵损, 削减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阙秦
焉:从 哪里
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已经在 东边让郑国成为晋 国的边界。东:向 东。封:疆界, 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 唯:句首语气词,表
扩张。
示希望。图:考虑。
以: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
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 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 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 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焉:哪里,怎么。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件;:事这
以: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来”。陪:增加。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行李:出使的人,使 无所害。
者。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
。乏困:物资
厚:增强 。形→名
薄:削弱
以(之)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辞:推辞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说:通“悦”,高
盟:结盟。名词
兴。
作动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乃:于是。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退秦 师。赏析其高 妙的劝说艺术。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敝:损害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因:依靠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 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 特点 。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字词注音
秦军氾(fàn)南 无能为( wéi)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军:驻扎。 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介绍起
因,开篇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 :状语后 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