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角度看《郁伽长者会》的翻译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2020年第9期总第699期
MODERN CHINESE
No.9
General No.699
现代语文
从词语角度看《郁伽长者会》的翻译时代
刘 哲
(浙江理工大学 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郁伽长者会》旧题曹魏康僧铠译。

佛经目录对该经译者和卷数的记载从唐代起便不一致。

仔细分析经文所用词语,从佛教词语、普通词语、固定搭配等方面与同时期其他可靠译经相比,可以发现,此经所用词语多为三国以后的词语。

由此可以断定《郁伽长者会》并非三国时期的译经,其翻译年代应是在四世纪末五世纪初。

关键词:《郁伽长者会》;词语;翻译时代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敦煌吐鲁番文献畜牧业词语研究”(19126196-F)作者简介:刘哲,女,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①本文佛经材料主要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引用时列出作者或译者和书名、经名,其后标出经文的册数和栏数。

如文中所引《高僧传》卷一:“时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者,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

”(50/324c),表示引文在《大藏经》第50册第324页第三栏。

下同。

《郁伽长者会》,收入宝积部,旧题曹魏康僧铠译。

与东汉安玄译《法镜经》、西晋竺法护译《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为同本异译。

仔细分析该经词语,我们发现,《郁伽长者会》使用的词语年代多晚于西晋。

一、版本源流
关于康僧铠译《郁伽长者会》的最早记载,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一:“时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者,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

”(50/324c)①而稍早的南朝梁僧祐《出三
藏记集》中并未记载。

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三:“康僧铠于洛阳译《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

”(49/37a)《历代三宝记》卷五:“《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第二译,一名《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见竺道祖《魏录》)。

”又卷十记《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出自南朝时期昙摩蜜多。

至唐代道宣撰《大唐内典录》,该书卷四也记载昙摩蜜多译《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由此可知,康僧铠所译《郁伽长者所问经》有两卷,而昙摩蜜多
所译仅一卷。

《众经目录》《大唐内典录》在列异译本时,均以一卷本《郁伽长者所问经》为异译本,而遗漏了二卷本,且均记为康僧铠所译。

《开元释教录》则直接记康僧铠译为一卷。

梳理至此,不难发现,唐代的佛经目录已经将康僧铠译的《郁伽长者所问经》与昙摩蜜多译的《郁伽长者所问经》相混淆。

吕澂[1](P2)、俞理明[2](P54)等现代学者,均将《郁
伽长者会》归为三国时期的译经。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那体慧指出:“无论这些目录中的证言如何,仅凭内部证据就足以证明没有一部文本是康僧铠的作品”。

作者又论述说:“基本不需要内部证据来支持其
可疑性,但对该文本的语言的考察无疑也会有近似的结果。

”[3](P143)并提出希望有人从语言角度对此进行考察。

辛岛静志也认为《郁伽长者会》并非康僧铠所
译,很有可能是5世纪昙摩蜜多所译[4](P199-299)。

方一新、
高列过指出,可以从词汇标准、语法标准、行文风格等多方面考察可疑佛经。

词汇标准主要包括译名(含音译词、意译词)、普通词语、常用词、俗语及固定
格式等,可以从这些角度对可疑佛经进行考辨[5](P55)。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对《郁伽长者会》所用词语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郁伽长者会》的词语时代比《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的时代要晚。

也就是说,《郁伽长者会》的译经时代是晚于西晋的,因此,它不可能是三国时期的译经。

二、词语论证
(一)经文开头语与结束语
《郁伽长者会》的开头语是“如是我闻”,正如那体慧所言:“两部文本都以‘如是我闻’开始,而该表达在四世纪末才开始使用。

”那体慧还指出,“早期的文本使用‘闻如是’,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3](P143)。

确实如此,“如是我闻”在可靠的东汉译经中并未出现,它是晋代译经之后才有的。

如西晋聂道真译《文殊师利菩萨般涅盘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14/480b)西晋法炬译《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2/855c)《郁伽长者会》的结束语为:“说是语已,大德阿难、郁伽长者、干闼婆、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11/480b)“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同样出现较晚。

检索CBETA,此句有370余例,较早可见于西晋聂道真译《文殊师利菩萨般涅盘经》:“说是语时,跋陀波罗等诸大菩萨,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去。

”(14/481b)西晋时期用例为数不多,多见于东晋以后译经,如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一〇:“佛说是语时,长老憍陈如等诸大比丘,弥勒等诸大菩萨,无量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15/697a)(二)佛教词语
1.始见于西晋时期的佛教词语
在《郁伽长者会》中,始见于西晋时期的佛教词语有: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圣僧、阿阇梨、阿练若、出家菩萨、现在菩萨、世尊、大德、仙圣、魔女、阴魔、夜叉、寺庙、彼岸、梵世、阴界、心界、偈颂、结习、尘污、空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福业、圣教、圣法、六趣、陀罗尼、头陀、圣种/四圣种、合掌、偏袒、随喜、悦可、热恼、慈善、一念、妄想、摄取、背舍、护持、系闭、系缚、缠缚、系念、牵掣、调伏、修慧、毁禁、归依(西晋产生,更多见于东晋译经)等。

(1)【阿阇梨】
若阿练儿欲听法故,有和上、阿阇梨因缘事故,为问病故至村聚中。

(11/477c)
按:“阿阇梨”,佛经常用词语,东汉译经未见,较早见于西晋及其以后的译经。

如西晋聂道真译《菩萨受斋经》:“当念过去、当来、今现和上阿阇梨,是菩萨法。

”(24/1116a)又如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示现师受恭敬供养和尚、阿阇梨,而实为一切天人无上法师。

”(9/655c)(2)【阴界】
是阴界入非我我所。

(11/475a)
按:“阴界”,西晋译经仅见一例,即西晋竺法护译《大哀经》卷二:“二曰:烧尽无明,坏诸阴界。

”(13/417a)该词多是在东晋后译经中使用。

(3)【得大势菩萨】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五千人,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断正道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如是等而为上首。

(11/472a)
按:“得大势菩萨”,较早见于西晋译经,如竺法护译《如幻三昧经》:“慈氏菩萨、光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辩积菩萨。

”(12/134a)
(4)【现在菩萨】
现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阿练儿处修行无畏,得于无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脱一切畏。

(11/478a)按:“现在菩萨”,较早见于西晋译经,如竺法护译《普曜经》:“其菩萨交露宫殿,欲界诸天严净宫殿,常皆现在菩萨宫殿。

”(3/492a)
2.见于东晋及之后的佛教词语
在《郁伽长者会》中,还有东晋后始见的佛教词语:善丈夫、未来菩萨、寺主、正遍觉、干闼婆、阿修罗、毘舍遮、染衣、粪扫衣、僧坊、他世、时语、口业、色光、善业、业报、菩提、慧命、初果、法界、杀缚、障碍、逼切、摧伏、出离、在家菩萨、应供、除舍、具缚、忍波罗蜜、进波罗蜜等。

(5)【未来菩萨】
未来菩萨亦复如是,住阿练儿处脱一切畏,得于无畏无上正道。

(11/478a)
按:“未来菩萨”,可靠译经首见于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七:“过去、现在、未来菩萨以是语故,乃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

”(9/767a)
(6)【寺主】
谁是寺主?悉观彼行,随谁人欲不生讥呵。

17
(11/476a)
按:“寺主”,即主持。

可靠译经中“寺主”见于东晋及其后译经。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一:“旧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

”(1/749c)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七:“林中有寺,时一罗汉,名那弋迦,作此寺主。

”(4/481c)
(7)【口业】
若在寺庙及往聚落,有所言说善护口业。

(11/476a)
按:“口业”出现较晚,多见于东晋及以后译经。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三:“汝当昼夜欢喜,住正念正智,口业亦复如是。

”(1/436c)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八:“于诸法中不见口业,犹如虚空无有障碍。

”(3/220b)
(8)【结习】
断除结习,是名正命。

(11/477c)
按:“结习”产生较晚,较早见于东晋南北朝时期译经。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七:“令一切众生得佛相发,烦恼结习皆悉除灭。

”(9/508a)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一四:“善能分别一切诸根,彼岸善断结习永尽无余。

”(13/93a)(9)【在家菩萨】
唯愿演说在家菩萨戒德行处。

(11/472b)
按:“在家菩萨”产生较晚,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与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

”(8/218b)北凉昙无谶译《大方广三戒经》卷三:“在家菩萨有三种业求于菩提。

”(11/700a)南朝宋昙摩蜜多译《观虚空藏菩萨经》:“在家菩萨毁六重法。

”(13/677b)
(10)【应供】
应如是观,如来、应供、正遍觉,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供养福田。

(11/479a)
按:“应供”,《广说佛教语大辞典》:“义同阿罗汉(arhat),有价值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6](P1600)可靠译经中“应供”见于东晋后译经,如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一三:“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1/83c)在《郁伽长者会》的异译本《法镜经》《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中,“应供”与“应仪”“无所著”对译,“应仪”“无所著”都是东汉译经已有的词语。

《法镜经》:“若此当以观察如来、应仪、正真佛者,为诸梵释天人众生所供养。

”(12/21b)《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诸天、龙、鬼、神、揵沓惒所奉事。

”(12/29b)(11)【忍波罗蜜】
于求者所不生瞋诃,是名修趣满忍波罗蜜。

(11/474c)
按:“忍波罗蜜”是意译和音译结合词,产生时间较晚。

较早见于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一一:“菩萨修行忍波罗蜜时,于大力者能生忍辱。

”(13/71b)
(三)普通词语
1.始见于西晋时期的普通词语
在《郁伽长者会》中,始见于西晋时期的普通词语有:亲族、妻息、面门、血海、毒蛇、草叶、利养、义利、身衣、敷具、器杖、桥船、波浪、淤泥、闭狱、村落、巢窟、假名、狱卒、服毒、诃责、呵责、讥呵、赞诵、服着、忧虑、珍爱、悭悋、满足、劝导、乏少、断除、给侍、诳诈、然炽、贮聚、流转、超过、少许、无边、明照、善妙、浅近、穷劣等。

(12)【超过】
超过世法。

(11/473a)
按:“超过”用例出现较晚,且最早见于佛经中。

如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八:“计此功德超过彼,其阿罗汉不足立。

”(3/537c)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六:“以三昧力故,超过三住。

”(3/207a)
(13)【闭狱】
于男女所如闭狱想,于眷属所生于苦想,于在田宅生死尸想。

(11/473a)
按:“闭狱”,即监狱、牢狱,见西晋译经。

如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卷下:“住是三昧时,抅闭狱者皆得解脱。

”(12/928a)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一:“如人闭狱,破坏桎梏,伤杀狱卒,随意得去。

”(25/287b)
2.见于东晋及之后的普通词语
在《郁伽长者会》中,出现于东晋及之后的普通词语有:怨亲、明医、魁脍、雌狼、雌猫、猫伺、黑蛇、病药、草炬、村聚、房舍、过害、过患、付嘱、捶打、忧悔、羞愧、瞋嫌、嫌恨、谄曲、摩触、黑闇、滓浊、适意、殷重、诈亲、针口虫、梯隥、病毒、他世、船栰、瀑水、洄澓、瞋诃、戏论、乱闹等。

(14)【房舍】
今夜还去。

若为读诵在房舍住,应作是念。

(11/477c)
18
按:“房舍”,首见于东晋时期的译经。

如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一:“若从剎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房舍,泥治垩洒,窗户牢密,炉火煴暖,甚乐。

”(1/426c)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一一:“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1/72a)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房舍卧具灯烛,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

”(8/384b)(15)【波浪/瀑水/洄澓】
复生三想:瀑水想,波浪想,洄澓想。

(11/475a)
按:“瀑水”,见于东晋之后的译经中。

如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八:“时诸释等甚用惊怪,犹如山顶瀑水流注触崖回波。

”(4/300b)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三八:“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12/589c)
“波浪”,意为水波之不平。

波、浪,语义相近。

该词较早见于译经中。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二〇:“或于东方大风卒来,吹彼湖水,动涌波浪。

”(1/558c)东晋法显译《大般涅盘经》卷三:“当于尔时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王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箫索枯悴,骇异于常。

”(1/205a)
“洄澓”,指湍急回旋的流水。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一八:“其水徐流,无有洄澓,种种杂花覆蔽水上。

”(1/118b)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八:“汝等皆听海中之难,黑风罗刹,水浪洄澓,恶龙毒气,水色之山,摩竭大鱼,众难甚多。

”(4/406c)(四)固定搭配
在《郁伽长者会》中,有些固定搭配见于两晋之后,如:色声香味触(西晋)、勤行精进(西晋)、慈悲喜舍(西晋1例,另有异文,主要见于东晋时期译经)、正思惟(东晋)、恭敬尊重(东晋)等。

(16)【色、声、香、味、触】
家如刺网,贪着色、声、香、味、触故。

(11/474a)
按:佛教常以色、声、香、味、触并举,认为这五种事物会干扰人们的修行,污染真性,故称“五尘”。

在可靠的东汉译经中,均用“色、声、香、味、细滑”。

如安世高译《七处三观经》:“色声香味细滑自意得乐。

”(2/878b)因为“色、声、香、味”均是单音词,“细滑”属于触觉,所以后世便将“细滑”替换为“触”。

“色、声、香、味、触”产生较晚,见于西晋及以后译经。

西晋竺法护译《持人菩萨经》卷四:“阴种诸入皆从缘对,
色声香味触,由因缘法不说色缘。

”(14/637c)在东晋及以后译经中习见。

如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一一:“顶生王具足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意不满足而命终。

”(1/495c)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二:“是道无贼,分别色、声、香、味、触故。

”(3/178b)(17)【恭敬尊重】
除舍憍慢及增上慢,恭敬、尊重,亲近多闻,咨问明慧。

(11/473a)
按:“尊重”,初指地位显赫、尊贵显要,后指敬重、重视。

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人长者,景帝时尊重,常为九卿。

”至东汉时用为动词,可指被尊重、敬重、重视。

如《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

”东汉译经亦用,如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一:“其人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稍稍教人令学成教,语魔事令觉知、令护魔,是故菩萨善师也。

”(8/472b)至东晋南北朝译经时,“尊重”常和“恭敬”连用,表示对佛、法的无上尊敬。

如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三五:“阿难!沙门瞿昙及阿难,我俱恭敬、尊重、奉祠。

”(1/650b)又如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

”(2/36c)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二:“我今当往至于佛所,礼拜、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3/175a)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四:“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

”(9/30b)至唐代时,则多用“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恭敬的程度更深。

如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为诸大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3/293b)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三:“为见如来、应、正等觉,及为见已,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令诸善根皆得生长。

”(5/71c)(18)【勤行精进】
持此善根集三十二丈夫相,为集此故勤行精进。

(11/472c)
今向汝悔勿生嫌恨,我当如是勤行精进,满足一切众生所愿。

(11/475c)
为彼众生勤行精进,令是众生所作办已后食其食。

(11/477c)
按:可以看出,《郁伽长者会》经常使用“勤行精进”,这一搭配其实也是在西晋以后译经中才出现的。

西晋竺法护译《大哀经》卷三:“身不厌倦,勤行精进,亦复化人夙夜勤力。

”(13/421b)
19
20
三、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郁伽长者会》中出现西晋以后词语并非偶然现象。

据笔者粗略统计,《郁
伽长者会》共有14000多字,若不计重复的话,有
1320个词语;若计重复的话,则有8462个词语。

本文将这些词语按照时代进行了划分,并对《郁伽长者会》的词语数量、时代占比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Certificate the Age of The Section on Ugra the G ṛhapati (《郁伽长者会》)
from the Language Aspect
Liu Zhe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nunication,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
Abstract :In the documents, The Section on Ugra the Gṛhapati (《郁伽长者会》)was translated by Kangsengkai who lived in Wei Dynasty of the Three Kingdoms. But when we analyzed the Buddhist texts we could find that the words and phrases were used after the Three Kingdoms, including the Buddhist words, regular words and set structures. So we could infer this text was translated during the end of the 4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5th century.
Key words :The Section on Ugra the Gṛhapati (《郁伽长者会》);words ;time of the translation
表1
《郁伽长者会》词语数量统计先秦
西汉东汉三国西晋
东晋以后
不计重复71153.9%38 2.9%33525.3%14811.2%88 6.7%计重复
6389
75.5%
76
0.9%
1333
15.8%
398
4.7%
266 3.1%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不计重复统计,三国西晋及东晋以后的词语量占全经的近五分之一。

无论是从目录角度来看,还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郁伽长者会》并非三国时期的译经,其翻译年代应是在四世纪末五世纪初。

就佛经目录记载而言,很可能是南朝时期昙摩蜜多的译经,被后人记在了康僧铠名下。

参考文献:
[1]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0.[2]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3.[3]Nattler,J.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Texts from the Eastern Han 東漢 and Three Kingdoms 三國 Periods[M].Tokyo: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Soka University,2008.
[4][日]辛岛静志.《法华经》的文献学研究——观音的语
义解释[J].中华文史论丛,2009,(3).
[5]方一新,高列过.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日]中村元.广说佛教语大辞典[Z].林光明译.台北:
嘉丰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