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外部竞争
C.管理僵化
D.利益内耗
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
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
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
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
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
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
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材料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9.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夏朝人。
传说他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树洞里发酵而成酒。
这一传说
A.毫无任何史学价值
B.反映了我国酿酒技术的成熟
C.完全背离当时实际
D.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0.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1.《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
然后敢织。
”由此判断,一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统治者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发展
C.工场主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十分普遍
12.1786——1833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D.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13.下面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和坊墙。
《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
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D.“日中为市”的限制被打破了
14.“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①商人众多②商业繁荣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④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16.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
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
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
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
17.下面是汉代画像石中一幅牛马合犋的“牛马耕作”图(图中:马驾辕为主,牛拉边在外)。
此图可以用于研究汉代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民众养牛数量的多少
C.农业犁耕技术的进步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
18.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全力辩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辩”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辩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辩经济部官员。
可谓“千年辩一回”。
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A.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B.“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
C.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 D.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
19.宋人赵抃任越州知州时,正遇天灾,粮缺价高,他便“揭榜于通衢,令民有米增价以粜。
于是米商辐辏,越之米价顿减,民无饥死”。
这表明赵抃
A.不再对商业实施行政管理B.改革赋税制度以发展商业
C.利用市场规律来渡过危机D.废弃抑商政策以照顾民生
20.宋代经济的发展被不少西方史家称为“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B.江南市镇的广泛兴起
C.都市中始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D.“市”分散于宅屋之间
2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2.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
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休耕轮作 B.广种薄收 C.精耕细作 D.少种多收
2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二、简答题
24.我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何特点?
25.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2)据上述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综上所述,商业的活跃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26.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7.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碰撞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图一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
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绕,请记白”。
图二是《眼药酸》图。
是南宋时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
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着布袋,袋上画着许多眼睛,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
(1)宋代济南商标和眼药酸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图一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
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3)图三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材料三……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
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政策各自遭到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的原因?并指出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材料四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
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
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
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程有哪些变化。
2002年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8.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积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请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简要评价重农抑商这一政策
(2)闭关政策虽然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其不利影响是主要的,请写出它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D 4.B 5.C 6.D 7.B 8.A 9.D 10.C 11.D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B 19.C 20.D 21.D 22.A 23.B
24.(1)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和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5.(1)A:重农抑商或抑制商业发展;B:交子;C:宋朝:D:商帮(大商帮或晋商或徽商)。
(2)不利因素:统治者的抑制政策:商品交易受到时间、场所等的限制。
(3)影响:促进古代城市的繁荣;增强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推动城市在区域间的交流、交往
26.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制瓷业发展,出现各具特色地方磁窑;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
商业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贸易空前兴兴盛。
即可)货币化: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27.(1)①经济状况: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娱乐活动逐渐商业化。
科技方面:使用雕版印刷技术。
(3分)②发展: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分)③影响: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
(1分)
(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共6分)。
社会生活方面:生活逐步近代化,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受西方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分)
(3)①对外政策:闭关政策(1分)②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分)③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6分)
(4)①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2分)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犯了资本家的眼前利益;(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违
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
(2分)②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1分)(5)①变化历程:从个人参加世博会到政府组织参加;从外国人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到中国人自主参加;参加世博会产品从以传统手工业产品为主到以现代工业科技产品为主(或者传统与现代工艺并重);从参加世博会到承办世博会。
(4分)
②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中国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迅速实现的现代化。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8.(1)积极: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统治消极: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