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练习第一单元1 黄山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
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
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
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
一路总有石级。
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漆红了,更美观。
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
这时山路渐渐地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
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
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
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
“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
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
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
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
自后遂无至者。
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
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都的云梯。
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
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
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
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
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
石梁狭仄,中间断却。
方夜到此,“稍栗”。
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
这也化险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
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
他们征服了黄山。
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
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1.文章写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古人登山途径?这样写对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文章写作手法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来回答。
答案: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途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2.在所选文段中,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点题是指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以便了解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你写此文的意图何在。
用一句话概而言之,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选文前半部分是写游览见闻的,故答案在后半部分。
答案:“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
3.从“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
他们征服了黄山”一句中,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型,应结合文本及实际的认识作答。
答案:(示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二、语言运用
4.下面是一段描写黄山的文字,请概括信息要点以简介黄山。
(不超过30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要点,找出文段中介绍黄山的关键语句,提取关键词概括即可。
答案:黄山位于皖南山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5.(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描述图示要抓住图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准确描述出“春游”的组织形式、具体准备、活动要求及活动内容。
图示“分5组”是组织形式,图示“小组”统领的是准备和要求,图示“班级”统领的是活动内容。
答案:(示例)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讲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悭.吝/铿.锵傍.依/磅.礴拾.掇/拾.级而上
B.诡.计/桅.杆酒馔./撰.写宵柝./坼.裂
C.囹圄./龃龉.间.或/间.架慰藉./蕴藉.
D.信笺./签.署朱拓./拓.展殉.职/徇.私
解析:选A。
A项,qiān/kēng,bàng/páng,shí/shè;B项,guǐ/wéi,zhuàn,tuò/chè;C项,yǔ,jiàn/jiān,jiè;D项,jiān/qiān,tà/tuò,xùn。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韩美“秃鹫”联合军演将于2013年4月30日结束,有舆论称,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将在军演结束后化险为夷。
不过,韩国当局以及军方认为,朝鲜的外交政策瞬息万变,尤其已“箭在弦上”的导弹使得该地区的局势扑朔迷离。
近期我国可能派人访问平壤,呼吁朝鲜与美国展开对话,或者重启六方会谈,处心积虑地避免战争爆发。
A.化险为夷B.瞬息万变
C.扑朔迷离D.处心积虑
解析:选D。
“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根据语境来看,此处不应用贬义词。
应该改成“殚精竭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看,2014年初韩剧的风靡和电影市场的火爆,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中国已经进入文化消费的启动期。
B.针对舆论反映冯小刚新片《私人订制》中植入广告过度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能否打击盗版是降低电影制作成本、避免广告过度植入的有效途径。
C.“以房养老”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D.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解析:选C。
A项,“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看”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来看”;B项,“能否”两面对一面;D项,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前。
4.根据语意,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
②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③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
④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⑤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⑥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
毫秒之间,景物不同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③⑥⑤④②
C.⑤①⑥③②④D.②④①③⑥⑤
解析:选B。
文段先写云气到来的地点,再写到来后的景色变化,最后用“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作总结。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黄山,立着的河
夏影
我们到达黄山时,已是星斗横空,月挂中天的午夜时分了。
枕着逍遥溪的清波,在当地山民依山筑就的爬满青藤的小木屋里歇息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儿,便拄着半截青竹,兴致勃勃地向山顶进发了。
踏着青石铺砌的磴道,沿着繁花遮掩的山径,我们奋力往上攀登。
那磴道,屈曲盘旋,老长老长的,怕有几千级吧?那山势曲折蜿蜒,极高极高的,怕有上万仞吧?走在这崎岖逶迤的山道上,人们虽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并不觉得十分累。
秀美的山景撩得人们诗兴大发,都在精心觅看诗句。
有的说,这山道,宛如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有的说,这盘道,酷似一挂一迭数折的巨瀑;有的说,这大山,简直就是一颗飞速旋转的彩螺……我呢?才思不敏,思虑良久,也想不出一句称得上诗的句子来。
我默默地走着,转了一个山弯又一个山弯,走着走着,一个新奇的比喻突然一闪,电光似地照亮了我的思想,那就是:这跌宕起伏的黄山,很像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
你看,这曲曲折折的盘道,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河床么?这道旁一丛一丛灿灿的黄花,不就是从黄河里溅出来的一束一束的金浪么……
我惊喜极了,在黄山整整转了三天,游了北海,西海,天海……看了奇松,怪石,飞瀑……我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好像闪动着黄河的影子。
就拿黄山的云烟来说吧。
这云烟,虽然有时看去像波涛汹涌的汪洋,像巨浪排空的大海,像变幻莫测的广漠,像堆银铺玉的雪原……但最像的还是黄河里奔腾翻卷的波澜。
那浮在云海里的大小七十二个峰巅,就是这大波的浪头,那屹立于云表、直插青天的莲花、光明、天都三大主峰,就是矗在黄河激浪里的中流砥柱;那建于彩云之上的金碧辉煌的北海宾馆、玉屏楼宾馆、光明顶气象站等天上“宫殿”,就是这大河中飞速行驶的巨轮了;如果山飙骤起,万木狂摇,千谷万壑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可不就是黄河大汛时那撼人的怒吼么?
云流雾散之后,黄山露出了它的丽影,披红挂绿的,裹着一身彩锦,显得妩媚、俏丽,分外好看。
尤其是散花坞一带,更是一个花儿的世界。
知名儿的不知名儿的各色山花儿,仿佛都经仙女的纤纤巧手,由天上散到这儿来了。
那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宝卉佳花,布满了沟沟壑壑,高高低低的,把座座山峦点得缤纷妖姣,宛如一条色彩斑斓的自天而降的彩河。
这时,我又一次地想起了黄河。
黄河也有它妩媚妖美的一面。
这河儿,自出峡关(三门峡)以后,渐入平沙,河床宽阔,水流平稳,缓缓地在平面上流着,淌着,阳光一照,金金灿灿,犹如大地上铺展的一条长长的柔柔的黄绸。
金汁儿般的水波,就像一个孩子,走着玩着,折着弯儿,转着圈儿,给这黄绸上拧下许多漩子,就像高档家具上的烙花儿;它还在河旁遗下一些深坑浅塘,大的,小的,青的,蓝的,比花色还鲜艳,比花朵还好看。
这不就是水上的“散花坞”么?黄河也是一条“花河”啊!
还有那非凡的气势,硕大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充沛的活力,……二者又是何等相似呀!
更为有趣的是,有关黄山的传说竟然也和黄河遗下的掌故差不多。
打我记事儿起,就知道黄河里跳动的是我们祖先的脉搏;而在黄山上,我竟也寻到了我们祖先的足迹。
据当地老人说,因黄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黄帝便带着他的谋士们到这儿炼丹,想炼出一种妙药来,庇佑天下的黎庶。
不想,他先服了几粒,便飘然而去,化作了高大的轩辕峰,立在云端,日日夜夜地护守着他的子民……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在黄河岸边,听到的是《保卫黄
河》的雄壮而豪迈的歌声;而今,在黄山的峰巅,那嘹亮激越的《新四军军歌》,也还在我的耳边飘绕……我常这样想: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那么,黄山不就是一柄矗立在这摇篮边儿上的保卫我们民族的倚天长剑么?如果说它们都是我们民族的化身,那么,黄河就是那躯体里跃动的血脉,黄山则是这躯体上的坚强的脊骨。
……
而今,黄山黄河融为一体了,在我的眼目中,黄山就是立着的黄河,黄河就是流着的黄山,它们在我的心里,占有同样的地位,我心中那充盈的爱河也分作两支,一支流进黄山,一支注入黄河。
我发现自己的这种感情是与人们相通的,那飘荡在山顶山脚的歌声可以作证。
你听,游人们正在深情地高唱《中国心》呢,一些华侨的眼睛里还闪着莹莹的泪光: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节选自《散文世界》)
5.黄山黄河“何等相似”。
从文中看,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表现它们的相似之处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粗犷强悍(或奔腾翻滚)的气势;②妩媚俏丽的神韵;③丰富的人文内涵。
6.通观全文,第七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启下,将黄山与黄河的比较描写过渡到对人文内涵的挖掘,由形似到神似,进而深化文章主题,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7.从描写对象看,第四段与第六段有何不同?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四段是将黄山的云烟比作黄河的波澜,突出的是黄山。
第六段将出关后的黄河比作水上的“散花坞”,突出的是黄河。
(2)变换不同的描写重点,显现了写法的灵活自如,为表达黄山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主旨作了巧妙的铺垫。
三、语用创新
8.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修辞手法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
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
礁石,在海浪的拍击中,耸立成伟岸的信念;
腊梅,在严寒的肆虐里,挺拔成芬芳的春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认真分析上面两个例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去仿写。
答题时尤其要注意语意连贯,修辞手法(拟人)运用合理,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①野草,在乱石的压制下,茁壮成蓬勃的绿洲②胡杨,在干旱的威胁中,
挺立成不死的神话
9.阅读下面的这则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芦山地震后,大量媒体应声而动,电视直播,报纸聚焦,为公众了解灾情提供了重要“窗口”。
但与此同时,也有舆论指责,部分媒体和网民“瞎抒情”或“过度抒情”。
部分媒体和网民的“瞎抒情”或“过度抒情”,你是怎样看待的?请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评论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对待部分媒体和网民的“悲恸情绪”应该辩证去看,不可片面地定为“是”或“非”,应该在肯定其合乎情理的基础上,委婉提出“不可过度”的观点。
答案:面对震灾,不能滥情,更不能无情。
过度地渲染悲伤氛围,的确背弃了媒体伦理,但对真实的情感表达,对生命价值的细腻呵护,我们当多些包容与理解,而非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