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人民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近代中国某条约规定:“凡英商禀告华民不公轻罚者,须由领事等官照会地方官,查明惩办,但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该条款反映了(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说法错误的是:
A、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
B、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4、题干: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C、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短暂的民主共和国时期,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5、关于宋代的经济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宋代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施了青苗法,旨在解决农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C. 宋朝政府全面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D. 宋代开始推行纸币——交子,但仅限于官府使用,不允许民间流通。
6、明朝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这一变化?
A. 农业生产技术停滞不前,生产力没有显著提高。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C. 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市场交易多为实物交换。
D. 政府加强对土地的控制,推行均田制以抑制土地兼并。
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以下哪一项不是唐朝时期的特色?
A. 丝绸之路的繁荣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诗歌艺术的鼎盛
8、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下哪一项不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A. 废除丞相制度
B. 设立内阁
C. 设立锦衣卫
D. 设立三司制度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E. 阴阳家 10、下列哪一项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A. 设立三省六部制
B. 推行科举制度
C. 实施内阁制度
D. 建立军机处
1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好战士”?
A. 王进喜
B. 张思德
C. 赵一曼
D. 焦裕禄
1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13、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强调
A. 纪传体史书体裁
B. 史家“史德”的重要性
C. 史书编写的规范
D. 史书内容的真实性
14、清朝前期,地方官员的升迁或调任,须经吏部(中央官员管理部门)审核同意,但康熙帝亲政后,便绕过吏部直接任命部分官员,这一做法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削弱了皇权
D. 造成了权力滥用
15、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正确描述?
A.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西汉,并在唐宋时期传播至阿拉伯地区。
C. 隋朝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同时改进了造纸技术。
D. 宋代的指南针和火药与造纸术一起被称为四大发明。
16、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B.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D.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意义。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开放与繁荣的时代。
唐太宗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注重发展经济与文化,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材料二: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1405年开始,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说明唐太宗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题目:以下是我国某地区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简述,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地区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居民就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
夏商时期,该地区成为商朝的核心区域,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出现了一些诸侯国,诸侯之间相互争霸。
战国末期,秦灭六国,统一了该地区。
材料三:秦统一后,该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代,该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出现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多元发展。
隋唐时期,该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统一该地区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该地区在汉代的主要成就。
4.根据材料四,简述该地区在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四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表一:1949-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表(部分)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粮食产量(亿斤) 2112 3280 3930 5450 6095
钢产量(万吨) 15.8 134.8 535.8 874 3178
棉纱产量(万件) 84.9 191.4 210.4 231.9 247.4
材料二:
从1950年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中,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第一项重大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土地改革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2025年人民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近代中国某条约规定:“凡英商禀告华民不公轻罚者,须由领事等官照会地方官,查明惩办,但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该条款反映了(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选项A,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形成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法律制度并存的奇特现象。
凡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
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领事裁判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从材料“但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以看出,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法律进行审判,这体现了领事裁判权,故选项A正确。
选项B,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但最惠国待遇的给予国不要求受惠国给予对等的待遇。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而本国却无享受对方国家给予任何第三国同等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的权利。
从材料“凡英商禀告华民不公轻罚者,须由领事等官照会地方官,查明惩办”可以看出,这是针对英国商人在中国受到不公待遇的解决办法,与片面最惠国待遇无关,故选项B错误。
选项C,协定关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缔结条约或协定而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
从材料“但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以看出,这是关于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后如何审判的问题,与协定关税无关,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是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特权之一,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选项D错误。
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答案:D
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A,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在沿海地区受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选项A正确。
选项B,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同时列强在华设厂,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选项B正确。
选项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进入了黄金时代,选项C正确。
选项D,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虽然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但并没有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等措施,民族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选项D错误。
因此,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说法错误的是:
A、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
B、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答案:C
解析:选项C中提到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正确的,但这个事件发生在1987年,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探索。
其他选项分别对应了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是正确的。
因此,C项是错误的。
4、题干: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C、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短暂的民主共和国时期,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答案:D
解析:选项D中提到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是不准确的。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新生的共和国并未能够真正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主共和政体的实现还需要长期的斗争和努力。
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
其他选项都是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正确描述。
5、关于宋代的经济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宋代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施了青苗法,旨在解决农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C. 宋朝政府全面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D. 宋代开始推行纸币——交子,但仅限于官府使用,不允许民间流通。
答案:B
解析:宋代确实对盐铁实行了专卖制度,并没有全面取消,故A选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期间推出的青苗法,是为了缓解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资金压力,提供官方贷款,因此B选项正确;宋朝实际上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所以C选项错误;而宋代的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起初是在四川地区由民间自发产生,后来才被政府采纳并推广,D选项的描述不够准确。
6、明朝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这一变化?
A. 农业生产技术停滞不前,生产力没有显著提高。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C. 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市场交易多为实物交换。
D. 政府加强对土地的控制,推行均田制以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明朝中后期,虽然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但并没有停滞不前,A选项不完全准确;手工业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确实出现了雇佣劳动的现象,这标志着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选项正确;商业活动在这一时期相对活跃,不仅限于实物交换,C选项错误;至于D选项提到的均田制,实际上是唐朝初期的土地政策,在明朝已经不再实行,因此D选项不符合史实。
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以下哪一项不是唐朝时期的特色?
A. 丝绸之路的繁荣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诗歌艺术的鼎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特色。
选项A,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故A项是唐朝的特色。
选项B,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华严宗等,故B项是唐朝的特色。
选项C,科举制度虽然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但科举制度的创立并非始于唐朝,而是始于隋朝,故C项不是唐朝的特色。
选项D,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故D项是唐朝的特色。
8、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下哪一项不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A. 废除丞相制度
B. 设立内阁
C. 设立锦衣卫
D. 设立三司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选项A,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A项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选项B,内阁制度并非明太祖朱元璋设立,而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用以辅助皇帝
处理政务,故B项不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选项C,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设立了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刑事,故C项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选项D,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制度,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事,使地方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E. 阴阳家
答案:E
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都是主要的思想流派,而阴阳家虽然在当时也有一定影响,但它更多地与占卜、天文历法等有关,其影响力和上述几家相比略显不足,并非“百家争鸣”中的主流学派。
10、下列哪一项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A. 设立三省六部制
B. 推行科举制度
C. 实施内阁制度
D. 建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内阁制度,由皇帝直接领导,成为决策的核心机构。
A选项设立三省六部制是在唐朝;B选项推行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已经存在并得到发展;D选项建立军机处在清朝,因此这些均不符合题意。
1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好战士”?
A. 王进喜
B. 张思德
C. 赵一曼
D. 焦裕禄
答案:B
解析:张思德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了极高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好战士”。
A选项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铁人”;C选项赵一曼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女英雄;D选项焦裕禄是新中国时期的好干部,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1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选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 选项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进行的一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D选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全面战争。
13、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强调
A. 纪传体史书体裁
B. 史家“史德”的重要性
C. 史书编写的规范
D. 史书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引用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的话,大意是史书编纂有一定的体例,如同国家有一定的法制。
国家没有法制,则君臣百姓都会混乱不安;史书没有一定的体例,那么历史的记载就会混乱不清。
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分析出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选项A,纪传体史书体裁是史书的一种编写方式,如《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但材料强调的是史书编纂的体例和法制的重要性,并未直接涉及史书体裁,因此选项A 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B,史家“史德”是指史家在著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虽然这是史家重要的素质之一,但材料并未涉及“史德”的内容,所以选项B与材料不符。
选项C,根据材料“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可知,史书编纂的体例就像国家的法制一样重要,没有体例的史书就无法准确记载历史,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强调史书编写的规范性,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D,史书内容的真实性是史书的基本要求,但材料强调的是史书编纂的体例和法制的重要性,并未直接涉及史书内容的真实性,所以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
14、清朝前期,地方官员的升迁或调任,须经吏部(中央官员管理部门)审核同意,但康熙帝亲政后,便绕过吏部直接任命部分官员,这一做法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削弱了皇权
D. 造成了权力滥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康熙帝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
选项A,康熙帝亲政后绕过吏部直接任命部分官员,这一做法并未改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辖,反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直接控制,因此并没有削弱中央集权,故选项A错误。
选项B,康熙帝绕过吏部直接任命官员,减少了官僚机构的中间环节,使得皇帝的决策能够更直接、迅速地得到执行,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项B正确。
选项C,康熙帝直接任命官员,实际上是对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康熙帝虽然直接任命官员,但并未造成权力的滥用。
他作为皇帝,其决策和任命都是基于国家利益和统治需要,且受到一定的制度和法规的制约,故选项D错误。
15、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正确描述?
A.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西汉,并在唐宋时期传播至阿拉伯地区。
C. 隋朝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同时改进了造纸技术。
D. 宋代的指南针和火药与造纸术一起被称为四大发明。
【答案】A
【解析】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早期的造纸方法,使得造纸工艺更加完善,成本降低,质量提高,从而促进了纸张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
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选项B 的时间段不准确;选项C描述的是毕昇的贡献,与造纸术无关;选项D虽然提到了四大发明中的三项,但没有直接回答关于造纸术的问题。
16、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B.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D.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A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标志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开始。
选项B、C和D虽然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它们发生在晚些时候,并且它们的影响虽然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但并非开端。
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