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罗城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罗城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作者:张艳姣张广存
来源:《农经》2020年第12期
产业扶贫的特点是可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将贫困户和产业联系起来,使贫困户通过投入土地、资本或者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到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而实现增收。
产业扶贫所具备的“造血”式扶贫性质使其备受关注。
2020年作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大总结的关键之年,从中发掘我国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对下一步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产业扶贫,不仅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道路,而且注重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和电商扶贫模式来增加产品销路和影响力,建成了罗城电商扶贫产业园,培育发展了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公司等50多家电商扶贫企业,电商服务点覆盖所有行政村。
通过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帮助农户参与到电子商务产业链条中,促进了罗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以项目为例,通过介绍该自治县部分产业扶贫点的发展情况和经营模式,以及归纳和总结推动其成功的因素及其中的作用机制,发掘其参考价值,以期为正处于产业扶贫困境当中和想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地方提供借鉴经验。
罗城产业扶贫经典案例
案例一,砂糖橘示范园。
该示范园的运转模式是通过村委与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合同、投入集体发展资金购买合作社的苗木,购买后再将砂糖橘发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专业化管理,村委每年收取承包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也可以向合作社购买苗木自行种养。
案例二,金玉柚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区。
罗城龙岸镇天宝村境内的金玉柚产业示范区是广西最大的集中连片沙田柚种植示范区,始建于1995年,由于经营模式老化、科技力量跟不上、管理理念出现偏差等原因,柚子树开始老化,产量及品质大幅度下降。
罗城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引导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的老产业基地,统筹整合资金约700多万元,修建示范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示范区产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案例三,明亿油茶示范基地。
对贫困户优先以“土地入股、劳务安置、分片管理、收入分红、物资扶持、和谐共建”的方式,由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农户投工投劳为报酬的方式进行分红。
合作社目前不仅加工生产茶油,而且创新出一系列极具附加价值的产品。
案例四,大风岭中药材示范基地。
该基地由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把原来分散的吴茱萸种植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
示范基地现有种植面积2000亩,主要以扶贫果场一、二、三组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村屯。
示范基地现建有中药材烘烤生产线,并已投入使用。
案例五,毛葡萄示范片。
位于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该村是典型的石山区,地少山多,2001年开始部分人在山上种起了毛葡萄取得了一定收益。
特别在2012年以后,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和“十百千”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毛葡萄产业得到较大发展,至今全村种植2500多亩,成为利用石山种植毛葡萄治理石漠化的典型。
案例六,广西罗城棉花天坑景区,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
景区以326米深的棉花天坑奇观为背景,以天坑奇观观光区、休閑养生区、农业观光区及仫佬族民俗体验区为核心。
现已建成国内独一无二的天坑大剧院、广西首个悬空天梯、悬崖无边际泳池、悬崖酒吧、悬崖酒店等极具吸引力的亮点项目。
罗城产业扶贫模式总结
路径一:党建引领
发展产业需要综合考虑人力、资金、技术和场地等各个方面。
罗城借助党建的引领作用,把党建资源整合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有力促进全县的脱贫攻坚,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示范作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盘活了一大批村集体经济。
一是助力建设。
党组织在完善基地基础设施、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单位——国家林草局、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的支持、热心搭建其与各个科研院校、农业院校等力量的沟通桥梁和积极助力示范区吸引投资和招贤纳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玉柚的成功转型、毛葡萄的化解危机、大风岭中药材示范基地、油茶基地和棉花天坑景区等的建成和发展都得益于党的引领作用。
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
各个示范区的建立和运营都有村集体的参与,村集体可以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基地生产中,进而获得收益分红,这些资金又可以为村集体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砂糖橘示范区和金玉柚示范区均吸纳了本村和周边村的集体资金,每年可获得相当比例的分红,这样在带动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集体的自身发展动力和潜能。
三是政策支持。
有学者指出,农业的产业化需要依托于政府为贫困区域提供政策制度保障,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贷款等途径引导优势资源流向贫困区域。
罗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以油茶产业为例,除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油茶产业“双千”计划、奖补政策和河池市的政府贴息贷款优惠外,罗城根据连片种植面积不同,分梯度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进行产业奖补;同时为增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罗城全面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罗城县人民政府主动承担种植农户代缴油茶保险费,保额为1000元/亩,为毛葡萄种植贫困户捐赠防贫惠农保险,为所有蔗农购买“白糖期货区间价格保险”等,借此降低投资者风险,提高其投资和发展的积极性。
路径二:基地示范
罗城近年来打造了许多具有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虽然这些示范基地在具体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上不尽相同,但都通过一定的机制发挥着示范作用和带贫作用。
一是选择示范。
产业立项是发展产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该产业的发展会面临什么样的自然问题和技术问题,是否有对应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后续的销路和可持续性如何等,是进军新的农业生产领域时一个普通农户的顾虑。
而由于沉没成本较高、风险规避偏好较强,少有农户愿意做出探索。
同时,让农户自己去探索面临的风险更大,首先是农
户欠缺专业性知识;其次是单个农户的力量薄弱,受到的干扰类型过于多样。
面对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示范基地应运而生。
基地由于其专业性和科学性发挥着先行者和探路者的作用,通过专业人员的种植养护和技术指导,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若基地发展较好,可以凭借村民间的口口相传和实地务工的形式对周围村庄的农户形成一种带动作用。
农户在看到基地示范的产业取得收益后自己也会主动加入种养,直观的收益和成效与大量的口头宣传相比更胜一筹。
在基地的示范下,带动了周边许多农户开始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实现了更大的规模经济。
如黄金镇宝聚村的砂糖橘示范园带动了350户(其中贫困户80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特色柑橘16000多亩;全县6500多户农户共种植毛葡萄8万亩。
二是就业带动。
示范区的种植属性和规模决定了其较大的用工需求,砂糖橘、金玉柚等产业每年都需要完成一些固定的工序,如授粉保果、剪枝抹芽、采摘等,这些需求有效解决了周围农户的就业问题,农民通过在示范基地务工,每天可以获得100多元的收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其中,金玉柚产业示范区先后与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420人签订劳务服务协议,年支付劳务费400多万元,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带动120户贫困户480人脱贫;160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植毛葡萄实现脱贫;4个村16个自然屯1200多农户加入油茶合作社,其中贫困户有266户。
三是技术支撑。
即使是在脱贫攻坚契机下发展起来的产业,也应该回归到产业本身,关注发展的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在发展农业时应时刻谨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基地示范的形式为基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引入专业的人才,培育专业的服务队伍,对果树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养护和管理,帮助解决群众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大力提升水果产量及品质。
如示范区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果树剪枝等一系列现代农业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基地示范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基地的新品种、新技术可以在基地进行展示,从而迅速达到宣传推广的效果。
示范园的大量用工需求使得农户以务工的方式参与种植、杀虫、施肥、护理等工作,农户可以通过“干中学”的形式实现对专业种植养护技术的掌握,从而实现了技术普及,增强了农户的自生能力。
四是规模经营。
在罗城产业发展过程中,化零为整是其中一个较大的特色,沙糖橘、毛葡萄、金玉柚和油茶等产业都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一方面,在建立基地示范区时,为了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一目标促进了土地流转,农户和村集体都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最后拿到分红。
另一方面,形成规模化经营之后,其一是较高的产量可以提高相应的市场竞争力,相对容易找到下游厂商进行合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销路问题;其二,无论是与上游的生产资料供给者,还是下游的收购商、加工商等合作时的议价能力得到了提升,可以在价格上争取更多福利。
五是技志双扶。
罗城的基地示范带动模式激发了农户的发展积极性。
一方面,所有报酬的取得都是按劳获酬,只有参与务工才能获取收入,多劳多得;另一方面,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农户看到收益后会大大增加其选择自行种养的积极性,将不仅受益于基地现有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补贴,这种前期提供技术经验、后期提供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奖补政策是真正将奖补的意义落到实处的做法。
用一条龙技术服务取代了“一奖了之”“一补了之”,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大大减少了部分人只是为了拿补贴而种,拿到补贴后就没有动力的现象。
路径三:生态添彩
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
而石漠化一度成为罗城山区群众遭受自然灾害和致贫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仫佬山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石漠化治理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内容。
罗城在大石山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走出了独特的致富路。
一是荒山育产业。
罗城转变思维,将严峻的生态环境这一挑战转变为机遇,一方面巧用毛葡萄根系发达、耐旱耐瘠、具有恢复植被、防止土壤沙化、防止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的特点,将其栽种至山坡,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武器,助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另一方面,无论是毛葡萄还是其他作物,如核桃、油茶等在具有生态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经济价值,可为农户创造收益。
二是旅游促发展。
发掘旅游潜力,凡去过各个示范基地的人会有一种“目之所及,皆是美景”的体验。
清新的空气,自然的风光,广阔的视野,绿色的产业,独特的地貌,近处的叶,远处的山,融合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不由得让人感叹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写生的地方。
当地结合自身生态条件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在建立和发展示范区的同时,注重旅游的开拓,正在逐步打造采摘体验园和观景台,为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
除此之外,罗城县四把镇棉花村在极短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曾经因为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远近闻名,棉花村的小伙处到对象是不敢带回家的。
而如今的棉花天坑景区恰恰是靠着曾经的恶劣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乡村相结合,带动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里再也不是昔日被人嫌弃的小村庄了。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罗城针对有学者指出的产业扶贫探索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如农户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现代技术、缺乏品牌效应、抗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一一进行了规避,走出了自己的产业扶贫之路,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为脱贫攻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今徜徉于罗城,不由得让人抛下烦恼,享受其中,昔日的荒凉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光明的产业和一群充满斗志的奋斗者,相信罗城已经做好迎接乡村振兴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