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

时教案总第13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
程及板书要
新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

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
1.战国时的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

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
(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
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

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

(治标不治本)
西汉初年的”和亲”
(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②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2)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3)评价:
①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

②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策略性(羁縻政策)。

③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有所发展,未能根本解除匈奴威胁。

第页

学过程及板



(2)西汉中期反击“战争”
①原因或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②过程:十年反攻,三次大战,两个将军(卫青、霍去病)。

③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④性质:国内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反侵略性质。

汉武帝对匈奴军事反攻
(1)条: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军事——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2)评价: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是正义战争;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3)西汉后期主动“和亲”
①背景:匈奴内部混战,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朝,其余各部或游牧或西迁(欧洲匈牙利人);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②事:西汉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昭君出塞”。

③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化往增多;双方和睦相处四十多年。

.东汉与匈奴的关系(“战争”)
(1)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2)东汉前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迁,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本节一些外资料
1.历史上对汉初和亲政策的评价:司马光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未闻与为婚姻也。

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指娄敬)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认为和亲是“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

翦伯赞则认为“和亲政策,在今天看已经是一种陈阳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

林剑鸣认为“和亲政策是汉初被迫采取的一种方式,是西汉政府无法用武力抵御匈奴入侵时才实行的,其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2.历代有关对“昭君出塞”评价的一些诗:(1)肯定评价:(唐)吴师道《昭君出塞图》:“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烽烟与战尘。

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后周)王竣《题明妃出塞图》:“塞上香风暗度村,瑟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píxiū)百
万兵。

” 张仲素《王昭君》:“仙娥(指昭君)今下嫁,骄子(指呼韩邪单于)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胡曾在《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筋双乘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卢昭《题昭君出塞图》:“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茄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元)张翥袭用《昭君怨》的词牌,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道:“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

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翦伯赞《题昭君墓》诗六首之六:“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2)否定评价:(唐)苏郁在《咏和亲》:“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杜甫在《咏怀古迹•明妃村》中写道:“群万壑出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页时教案总第14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两汉与西域、西南夷关系的主要事;分析通西域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两汉对西南夷的管辖。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过程及板书要

新引入:西域主要是指今天的甘肃、x疆等地,这一地区对两汉的内政外交都很重要,但在当时主要受匈奴控制,很有必要选派得力人员去沟通联系。

教学过程:三.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
1.“西域”的地理范围
(1)狭义: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南南北;
(2)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含x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

2.第一次通西域(前138年,路线见教材附图)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结果:未达到出使目的,却了解了西域状况及西域各族交往愿望,并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为沟通汉与西域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3.第二次通西域(前119年)
(1)目的: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2)结果:汉朝终于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互派使节)。

4.通西域的意义
(1)整体:天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2)联系: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化联系日益密切;(3)互动: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张骞通西域(B138——B119)
(1)目的: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第二次是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

(2)结果:第一次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凿空);第二次各国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3)意义: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联系(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铸铁技术、井渠法);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葡葡、苜蓿、石榴等农作物、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打通了中西交往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评价张骞通西域: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1)评价“事”:张骞通西域,沟通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关系,天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经济化交流,有利于西域地区的经济化发展,也丰富了内地的经济化生活;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朝同中亚、西亚及欧洲的相互贸易和友好往奠定了基础。

(2)评价“人”: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但他不怕困难,执著顽强,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第页教
学过程及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