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人口与民族:2007年末,四川总人口达到8815.2万人,2791.5万户,其中:男性4566.4万,女性4248.8万;农业人口6675.2万,非农业人口2140万。

全省人口出生率9.2‰,死亡率6.3‰,自然增长率2.9‰。

四川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汉族(95%)。

少数民族虽然只占人口的5%,但总数达422万人,居全国第8位。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

其中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依次是:彝族(212万)、藏族(127万)、羌族(30万)、苗族(15万)。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成都、广元、宜宾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

2001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80万人,有石棉、汉源、金口河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宝兴县的硗碛乡、青川县的大院乡等94个民族乡[7]。

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重庆汉族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

全市总人口3235.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

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7、经济:农业: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是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
工业与商业:以成渝经济圈为龙头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发展,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

有利条件:
1、绝佳的时代背景和良好的地缘优势
2、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3、良好的经济基础
4、资源富集,且具有极强的互补关系
5、已有政府的平台和合作框架
制约因素
1、川渝总体发展战略的变迁对“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制约
2、协调难度加大,统一市场难以建立
3、有效地劳动地域分工难以实现
战略重点:(一)产业分工与合作战略
1、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层次
2、产业布局
3、产业链的打造
二)生态环境治理共建战略
1、共同制定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2、联合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
3、积极争取国家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政策支持,并积极拓宽资金来源
4、合作建设生态效应补偿机制,共同争取并促成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发展生态经济
(三)能源开发合作战略
1、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
2、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
3、电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
(四)物流交通协作战略
1、充分合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
2、完善水陆综合运输通道
8、交通:四川昔日交通闭塞,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如今的四川历经时代变迁,已形成了集现代航空、航运、铁路、公路运
输为一体的立体运输体系,成为了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航班
总部设在成都的西南航空公司已拥有航线102条,其中国内航线96条,国际和地区包机航线6条,以西南为中心辐射全国,连接曼谷、香港。

成都-北京航线(全长1700公里),是国内主要干线之一。

此外,成都-上海(全长782公里〕,成都-广州(全长1493公里〕等均是重要的民航线路。

宜宾、西昌、达州、泸州等机场也有多条国内航线,它们是四川同外省进行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
铁路
现已建成宝成、成渝、成昆、内昆、达成5条铁路干线和三万、小梨、资威、成汶、德天、广岳、攀枝花、广旺、宜珙9条支线。

宝成线北起陕西宝鸡,过略阳、阳平关进入四川,再经广元到达成都,全长669公里,四川境内374公里,它是四川与全国沟通的第一条铁路,又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成渝线连接成都-重庆,一直通往贵州和华南地区,全程505公里;成昆线南接南昆线,是成都经昆明至广西北海的主要铁路线;内昆线是由内江至昆明的铁路干线;达成线是连接川北的铁路干线。

----------------------------------------------------------------------------------------------------公路
全省公路以成都为中心,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同时,又辅以东西、南北线路的相互交织。

主要的公路干线有:川藏线,以成都为起点,一条经康定、巴塘、八宿林芝至拉萨,一条经康定、甘孜、昌都、那曲至拉萨;川青线,一条通往青海久治,一条通往青海玉树;川陕线,一条通往陕西汉中,一条通往陕西安康;川陇线,一条通往甘肃临夏,一条通往甘肃文县;川渝线,以成渝高速和原川鄂路为主;川云线,东路经隆昌、泸州、贵州入云南,中路经内江、自贡、宜宾入云南,西路经西昌、攀枝花入云南;川滇线,由川藏线上的甘孜、理塘经乡城入云南中甸。

成都汽车中心客运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站。

成都—都江堰、成都—绵阳、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内江—自贡—宜宾,都有高速公路把省内各主要景点连成一体。

----------------------------------------------------------------------------------------------------水运
四川是全国水运发达的省份之一,长江横贯全省,是水路运输的干线,并与岷江、金沙江等支线沟通,在境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运输网络,全省有19个市、120多个县和1400多个乡可通航运,主要工业区和重要城镇都有水运联系。

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特大城市,具有五大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

——基础设施功能完备。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

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

——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

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

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高等院校,60多万科技人员。

——市场潜力巨大。

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抓住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重庆将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

9、旅游与历史文化地理:“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

”距今2000年前的汉代文学家刘
向在他的《战国策》中这样描述过四川。

从此四川在中国独享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四川人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巴蜀文化,它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四川广汉发掘出三星堆遗址,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逐步形成且具有相当的规模,漫漫历史长河中,更是孕育出无数青史留名的伟人:李白从这里仗剑远行,杜甫在此望月怀乡;陈子昂、苏东坡、陆放翁恰如灿烂的明星,诸葛亮勤谨治国,唐玄宗剑阁闻铃,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

“人杰地灵”是大自然赐予四川的厚礼:川陕古道,古柏、栈道、雄关、石刻,组成一曲曲历史乐章。

贡嘎山区,冰川、温泉、高峰、深谷,绘就一幅幅自然画卷。

九寨沟内,清清碧水倒映蓝天,鱼翔苍穹,鹰击水底,呈现出谜一样的童话世界。

都江堰口,李冰父子追踪大禹治水的业绩造福千古。

峨眉山头,朵朵白云汇成云海,红日喷薄,佛光普照,弥漫着仙境般的洞天佛地。

康巴牧歌,抒发出悠悠绵长的委婉情调。

西昌卫星城,航天神箭一飞冲天,直指苍穹。

三星堆的摇钱树,青铜艺术展现3000年前那些刻意追寻的轨迹。

二滩滩头,水轮机鸣奏着华美的乐
章,推动着新时代的进程。

数不尽的风景名胜,看不完的民族风情,听不够的康定情歌,尝不尽的特产风味……“天府之国”的含义在这里无限延伸。

关中盆地
1.地理区位: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30—80公里的地区,以
平原和黄土台原为主。

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市的平原和黄土台原部分及杨凌区。

地势西高东低,中部较为平坦宽阔,平均海拔约400米。

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的19%。

总人口2241.7万,人口密度573.8人/平方公里。

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

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

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

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安为关中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
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3.3℃。

年降水量507.7-719.8毫米。

很少有大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3.地形地貌: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


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

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

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

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

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

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4.主要的河流与山脉:首阳山、终南山、太白山;渭河、泾河、北洛河;
5、资源
主要的资源:陕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齐全,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之一,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已知的136种矿产中,探明储量有91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铼、制碱灰岩等7种;居第二位的有天然气、钼、汞等11种,居第三位的有煤、镁盐、石棉等11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黄金储量居中国第六位,产量居第四位。

全省煤炭储量1,618.9亿吨,特别是陕北神府煤田,储量达1,400亿吨,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是世界上少有的特低硫、特低磷、特低灰、高发热量的优势动力煤田。

陕北还有世界级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

对全省探明的81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保有含量潜在总值为88,367.22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人均潜在价值24万元,居全国第六位;每平方公里省域面积拥有潜在价值4,298元,居全国第二位。

陕西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色土、黄褐土和棕壤土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目前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按土壤肥力来说,较好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1%,中等肥力约占38%,低产土壤约占31%。

陕西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生物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全国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提供了自然基础。

全省耕地多系肥壤沃上,加之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同区,有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这些都是发展陕西农业的有利因素。

因此,搞好水土保持,重视水利建设和管理,大力植树种草,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并在组织生产中趋利避害,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是陕西农业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陕西地域类型多样,南北气候悬殊,自然条件各异,植物资源丰富,蕴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

陕西野生珍贵动物众多,现野生动物有700余种,鸟类360种,兽类140种,均占全国的30%;两栖爬行类动物60种,占全国的13%。

其中珍稀动物64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12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历史上,陕西是一个盛产牛羊的富饶之地。

在牲畜构成中,秦川牛、关中驴、佳米驴是我国优良的役用畜种。

羊412.8万只,其中奶山羊是全国的优良品种,饲养72万只,头数居全国之首。

至于猪、农禽、鱼类的饲养遍及全省。

陕西的植物资源丰富多彩,主要表现是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的区域差异明显。

陕西的种子植物约有3000-5000种,约占全国10%。

绝大多数分布在陕南,仅太白山已知有1600多种,陕北约1000种左右。

陕西林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包括灌木林)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

主要分布在崂山、黄龙山、桥山、陇山和秦巴山中,约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94%。

绝大部分为次生林,原始林分布在秦巴山地的高山区。

森林资源以用材林为主,主要用材树种有云杉、冷杉、柏类、铁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皮松、马尾松、杉木、栋类、杨类、刺槐、泡桐及阔杂等
构成林区优势树种,在陕北林区主要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侧柏等;陇山林区主要有辽东栎、川白桦、山杨、红烨及华山松等;陕南林区的林木资源最丰富,秦岭自下而上主要成林树种有麻栎、马毛松、侧柏、杉木、栓皮栋、华山松、油松、山杨、锐齿栎、铁杉、白皮松、红烨、毛皮桦及冷杉等,巴山林区主要有麻栎、栓皮栋、山杨、红烨、槭、杉、樟科、枫杨、油松、华山松、白皮松、黑壳楠及少量冷杉、银杏、刺揪等。

另外,还有油茶、核桃、油桐、山杏、花椒、油树、木瓜、油橄榄、乌桕、板粟、漆树、棕榈、耳林、茶林等经济树种,以及温带和亚热带果林。

全省竹林34万亩,包括7属24种和4个变型或裁培型,以刚竹属为主,占全省竹种的60%以上。

竹林的分布,南北镇坪,北抵延安以南,以关中和陕南为主要分布地,陕南又多于关中。

中药材700余种,中华猕猴桃、沙棘、富硒茶、绞股蓝等生物资源极有开发价值。

陕西的草原属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类型复杂,是发展牧业的良好条件。

陕西全省目前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

近期还有新的发电机组将陆续投产。

6、人口与民族:2005年陕西省年末常住人口为372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

全年出生人口37.2万人,出生率为10.02‰;死亡人口22.3万人,死亡率为6.01‰;全年净增人口14.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1‰。

2005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 -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全省人口密度174人/平方公里。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2004年人口分布情况是西安市725.01万人,宝鸡市369.20万人,咸阳市489.75万人,铜川市84.33万人,渭南市536.75万人,延安市208.80万人,榆林市336.79万人,汉中市373.99万人,安康市294.97万人,商洛市240.62万人,杨凌示范区14.23万人。

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

2005年陕西省技术工人500多万人,初级及以下工人389.6万人,占76.7%,中级工96.6万人,占19.1%,高级工、技师、高技师21.9万人,占4.3%,高技能人才数量比全国4%的平均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

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其中地方所属公有制单位65.39万人,占60.61%;非公有制单位16.80万人,占15.58%;中央驻陕单位25.70万人,占23.82%。

在地方所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1%,中高级以上职称占33.65%。

陕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

关中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

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2005年陕西有少数民族人口约20万,无民族县。

其中,朝鲜族、苗族、侗族、土族、白族和锡伯族超过百人,满族、蒙古族、壮族和藏族超过千人,回族人口超过10万。

7、经济:
一、关中经济区在西部开发乃至全国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关中经济区具有构筑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显著优势
关中—天水经济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天水市。

土地面积6.96万km2,占西北五省区的2.25%。

2006年,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占西北地区的27.4%、27.1%、17.3%、21.8%、38.4%,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好,后发潜力大,具有构筑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显著优势:一是区位优越,地处我国大陆腹地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干线交织,是我国西部及北方内陆重要的交通中枢地区。

二是科教实力雄厚,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年均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上千项,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三是山水物产丰美,关中平原地形平坦,山原环绕,河流较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林草、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四是产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10多个,陇海沿线形成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全国最为集中的国防军工科研、制造、服务配套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和景区景点。

五是文化积淀深厚,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13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
源。

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独具特色。

六是城镇化水平较高,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对西部和北方内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陇海沿线形成城市连绵带,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总之,关中是我国难得一见的产业基础好、科教实力强、文化积淀深厚、资源赋存丰富、水土丰裕优美的地区,具有综合性强、后发优势明显的特点,具有成为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良好条件。

(二)关中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在构建我国沿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一兰新铁路)空间发展主骨架中,特别是在促进“沿线”经济带的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构筑沿海、沿江、沿线空间发展主骨架,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布局的特点,对促进我国东西、南北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位于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具有支撑和带动该带崛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内在潜力。

二是对于带动我国西部和北方落后地区发展、稳固边防、促进民族和谐具有战略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通过陇海一兰新线、陇海—青藏线和西包线,成为连接由北部内蒙和宁夏、西北部新疆和西南部青藏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构成的扇形地带的交汇点和最近的综合经济区,有条件发挥对以上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信、商贸物流、旅游购物服务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在带动西部及北方内陆开放合作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上最兴盛时期的建都之地,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等历史文化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加之处于东起连云港西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新欧亚大陆桥中部支点位置,对促进沿“桥”国际交往、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开放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关中是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科技园区,关中成为国家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最近国家又批准西安为全国6个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西部惟一的—个。

关中经济区将在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中-天水经济区-简介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行政范围包括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咸阳、商洛等6个城市,集聚了全省约60%的人口。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天水
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总面积14392平方公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天水经济开发较早。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批企业相继搬迁天水,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

目前有工业企业749家,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烟草、塑料等行业竞相发展,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

关中-天水经济区-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创新能力有新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3、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

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4、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