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基础知识、数字推理、事件排序解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基础知识、数字推理、事件排序解题技巧
事件排序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题型分析
在每个问题中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词语或一句话表述的,接着给出的选项是表示五个事件的四种可能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让考生选择一种最合理、最合乎逻辑的事件排列顺序。
事件排序题,主要考查考生在未掌握全部必要事实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中给出的五个事件表述虽然简单,但它表示一件事或一个现象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尽管没有给出其他细节,但五个关键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必然存在的。
答题时,考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一般知识作出补充,或作出合理的假设来填补缺欠的事件,以便使自己设想的事件顺序讲得通。
不过,正确的答案要求以最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当你确定了某一选项后,你要判断一下,这种排序是否合乎事理,是否符合逻辑。
例1:(1)来到现场(2)接到报案(3)抓住了罪犯(4)进行调查(5)发现了疑点
A 5-3-1-4-2
B 2-1-4-5-3
C 2-4-1-3-5
D 5-2-4-1-3
〔解析〕答案为B。
从这五个事件来看,主要说明罪犯这一事件。
按照这一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接到报案(2)来到现场(1)进行调查(4)发现了疑点(5)抓住了罪犯(3)。
这一顺序相对于其他顺序而言最为合理,故选项B为正确答案。
例2:(1)排列书籍(2)雇用木工(3)打造书架(4)购买材料(5)收集书籍
A 2-5-1-3-4
B 5-2-4-3-1
C 5-1-2-3-4
D 5-3-4-2-1
〔解析〕答案为B。
本题不易找出关键事件,但我们可以先找联系紧密的两个事件,比如(4)购买材料和(3)打造书架,可以确知其顺序为(4)-(3)。
以此顺序对照备选答案,只有B 合适。
例3:(1)店主生气(2) 小明得分(3) 玻璃被打破(4) 孩子们玩棒球(5) 孩子们四处奔逃
A 1-2-3-4-5
B 5-2-4-3-1
C 4-2-3-1-5
D 3-1-2-5-4
〔解析〕答案为C。
本题同样不易找出关键事件,先找联系紧密的两个事件,比如(1) 店主生气,(3) 玻璃被打破,可知顺序应该为(3) 玻璃被打破——(1) 店主生气。
符合这一条的有B、C、D这三个选项。
但至此还不能完全确知全部顺序,就需要再找一个事件来确定相互之间的顺序。
比如,看(5) 孩子们四处奔逃与(3)、(1)的顺序关系,可知应是(3) 玻璃被打破——(1) 店主生气——(5) 孩子们四处奔逃这样一个顺序。
对照答案,只有C相符。
例4:(1) 去钓鱼(2) 发现很多蚯蚓(3) 向朋友借渔具(4) 挖坑栽树苗(5) 改变计划
A 4-3-1-2-5
B 1-4-2-3-5
C 4-2-5-3-1
D 3-2-1-5-4
〔解析〕答案为C。
认真分析这五个事件,发现(1) (2) (3)这三个事件的逻辑联系比较紧,显然,只有在具备鱼饵(如:蚯蚓)、渔具这两个基本条件下才可能去钓鱼。
那么,事件(4)
与其他事件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显而易见,“很多蚯蚓”是在“挖坑栽树苗”时发现的,这一发现使得植树者改变了原计划,准备去钓鱼。
因此,这五个事件的正确发生顺序应为:(4) 挖坑栽树苗→(2) 发现很多蚯蚓→ (5) 改变计划→ (3) 向朋友借渔具→ (1) 去钓鱼。
故答案应选C。
例5:(1) 考古学家买了一个古陶器(2) 一个古陶器被人发现(3) 考古学家寻找一座古城堡(4) 古陶器被卖给小贩(5)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古城堡
A 2-4-1-3-5
B 5-3-4-2-1
C 1-2-4-5-3
D 5-2-4-3-1
〔解析〕答案为A。
分析这五个事件,明确这五个事件是在描述考古学家发现古城堡的过程,通过表述可知,考古学家是通过对古陶器的分析、鉴定而发现古城堡的,因此事件(1) (3) (5)之间的发生顺序必为(1)→(3)→(5);而事件(1)又与事件(2) (4)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三个事件描述了考古学家得到古陶器的过程,那么在这三个事件中,首先发生的应当是(2) “一个古陶器被人发现”,进而古陶器才有可能进入“市场”,考古学家才可能买到它。
因此,这五个事件的正确发生顺序为:(2) 一个古陶器被人发现→ (4) 古陶器被卖给小贩→ (1) 考古学家买了一个古陶器→ (3) 考古学家寻找一座古城堡→ (5)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古城堡。
例6:(1)给居民生活造成损害(2)工厂开工(3)环保局出面干涉(4)严重污染水源(5)工厂被勒令停工
A 2-1-4-3-5
B 2-4-1-3-5
C 1-4-2-3-5
D 1-3-2-4-5
〔解析〕答案为B。
本题目主要有5个事件,涉及到三件主要事情,一是工厂开工,二是居民生活受到损害,三是环保局干涉,这三个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整个事件的起因是工厂开工,开工的结果是严重污染水源,从而给居民生活造成损害,引起环保局的出面干涉最终是工厂停工,其正确排序是(2)工厂开工——(4)严重污染水源——(1)给居民生活造成损害——(3)环保局出面干涉——(5)工厂被勒令停工,所以B项是正确答案。
例7:(1)支付违约金(2)提起诉讼(3)法庭判决(4)签订合同(5)单方违约
A 5-4-2-3-1
B 4-5-3-2-1
C 4-5-2-3-1
D 4-5-1-2-3
〔解析〕答案为C。
本题目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排序,涉及到五件事情,主要事件是合同违约而引起法庭的判决,其内在逻辑顺序应该是双方签订合同,由于一方违约,而被另一方
提起诉讼,经由法庭判决,要求支付违约金。
因此正确排序便是(4)签订合同——(5)单方违约——(2)提起诉讼——(3)法庭判决——(1)支付违约金,故C项是正确答案。
二、解题技巧
解答事件排序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解答有关事件排序题目时,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常识对事实作出必要的补充或假设,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在多数情况下,可采用排除法,即首先确定某环节必为最先发生或最后发生,或者确定某两个环节必前后发生,进而对选项进行排除。
四个选项给出的四个顺序也许没有一个与你设计的最合理的顺序相同,但其中必有一个是相对合理的,因此注意不要钻“牛角尖”,认为没有正确选项。
数字推理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题型分析所谓数字推理,就是在每道试题中呈现一组按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列,但这一数列中有意地空缺了一项,要求考生对这一数列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从而根据规律推导出空缺项应填的数字,然后在供选择的答案中找出应选的一项,在答题纸上将相应题号下的选项涂黑。
在作答这种数字推理的试题时,反应要快,既要利用直觉,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
首先找出两相邻数字(特别是第一、第二个)之间的关系,迅速将这种关系类推到下两个相邻数字中去,若还存在这种关系,就说明找到了规律,可以直接地推导出答案;假如被否定,应该马上改变思考方向和角度,提出另一种数量关系假设。
如此反复,直到找到规律为止。
有时也可以从后面往前面推,或“中间开发”往两边推,都是较为有效的。
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找出数字排列时所依据的某种规律,通过相邻两数字间关系的两两比较就会很快找到共同特征,即规律。
规律被找出来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在进行此项测验时,必然会涉及到许多计算,这时,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下面我们分类列举一些比较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它们是经常出现在数字推理测验中的,熟知并掌握它们的应答思路与技巧,对提高成绩很有帮助。
但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排列的方式(规律)是多种多样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排列方式,只是选择了一些最基本、最典型、最常见的数字排列规律,希望考生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实际上,即使一些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排列现象,只要我们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它们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复合而成的。
只要掌握它们的排列规律,善于开动脑筋,就会获得理想效果。
另外还要补充说明一点,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
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再返回来答难题。
这种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容易题目的得分率,甚至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
□ 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1】2,5,8,()
A 10
B 11
C 12
D 13
【解答】从上题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5,第一个数字为2,两者的差为3,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8+3 =11,第四项应该是11,即答案为B。
【例题2】3,4,6,9,(),18
A 11
B 12
C 13
D 14
【解答】答案为C。
这道题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稍加改变处理,就成为一道非常容易的题目。
顺次将数列的后项与前项相减,得到的差构成等差数列1,2,3,4,5,……。
显然,括号内的数字应填13。
在这种题中,虽然相邻两项之差不是一个常数,但这些数字之间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们称为等差数列的变式。
□ 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3】3,9,27,81()
A 243
B 342
C 433
D 135
【解答】答案为A。
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排列方式,等比数列。
其特点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商是一个常数。
该题中后项与前项相除得数均为3,故括号内的数字应填243。
【例题4】8,8,12,24,60,()
A 90
B 120
C 180
D 240
【解答】答案为C。
该题难度较大,可以视为等比数列的一个变形。
题目中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后一项除以前一项得到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括号内的数字应为60×3=180。
这种规律对于没有类似实践经验的应试者往往很难想到。
我们在这里作为例题专门加以强调。
该题是199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大学毕业生考试的原题。
【例题5】8,14,26,50,()
A 76
B 98
C 100
D 104
【解答】答案为B。
这也是一道等比数列的变式,前后两项不是直接的比例关系,而是中间绕了一个弯,前一项的2倍减2之后得到后一项。
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50×2-2=98。
□ 等差与等比混合式
【例题6】5,4,10,8,15,16,(),()
A 20,18
B 18,32
C 20,32
D 18,32
【解答】此题是一道典型的等差、等比数列的混合题。
其中奇数项是以5为首项、等差为5的等差数列,偶数项是以4为首项、等比为2的等比数列。
这样一来答案就可以容易得知是C。
这种题型的灵活度高,可以随意地拆加或重新组合,可以说是在等比和等差数列当中的最有难度的一种题型。
□ 求和相加式与求差相减式
【例题7】34,35,69,104,()
A 138
B 139
C 173
D 179
【解答】答案为C。
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34+35=69,这种假想的规律迅速在下一个数字中进行检验,35+69=104,得到了验证,说明假设的规律正确,以此规律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73。
在数字推理测验中,前两项或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例题8】5,3,2,1,1,()
A -3
B -2
C 0
D 2
【解答】这题与上题同属一个类型,有点不同的是上题是相加形式的,而这题属于相减形式,即第一项5与第二项3的差等于第三项2,第四项又是第二项和第三项之差……所以,第四项和第五项之差就是未知项,即1-1=0,故答案为C。
□ 求积相乘式与求商相除式
【例题9】2,5,10,50,()
A 100
B 200
C 250
D 500
【解答】这是一道相乘形式的题,由观察可知这个数列中的第三项10等于第一、第二项之积,第四项则是第二、第三两项之积,可知未知项应该是第三、第四项之积,故答案应为D。
【例题10】100,50,2,25,()
A 1
B 3
C 2/25
D 2/5
【解答】这个数列则是相除形式的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两项之比,所以未知项应该是2/ 25,即选C。
□ 求平方数及其变式
【例题11】1,4,9,(),25,36
A 10
B 14
C 20
D 16
【解答】答案为D。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试题,直觉力强的考生马上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反应,第一个数字是1的平方,第二个数字是2的平方,第三个数字是3的平方,第五和第六个数字分别是5、6的平方,所以第四个数字必定是4的平方。
对于这类问题,要想迅速作出反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是很有必要的。
【例题12】66,83,102,123,()
A 144
B 145
C 146
D 147
【解答】答案为C。
这是一道平方型数列的变式,其规律是8,9,10,11,的平方后再加2,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2的平方再加2,得146。
这种在平方数列基础上加减乘除一个常数或有规律的数列,初看起来显得理不出头绪,不知从哪里下手,但只要把握住平方规律,问题就可以划繁为简了。
□ 求立方数及其变式
【例题13】1,8,27,()
A 36
B 64
C 72 D81
【解答】答案为B。
各项分别是1,2,3,4的立方,故括号内应填的数字是64。
【例题14】0,6,24,60,120,()
A 186
B 210
C 220
D 226
【解答】答案为B。
这也是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但如果你能想到它是立方型的变式,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至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道题的规律是:第一个数是1的立方减1,第二个数是2的立方减2,第三个数是3的立方减3,第四个数是4的立方减4,依此类推,空格处应为6的立方减6,即210。
□ 双重数列
【例题15】257,178,259,173,261,168,263,()
A 275
B 279
C 164
D 163
【解答】答案为D。
通过考察数字排列的特征,我们会发现,第一个数较大,第二个数较小,第三个数较大,第四个数较小,……。
也就是说,奇数项的都是大数,而偶数项的都是小数。
可以判断,这是两项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排列方式。
在这类题目中,规律不能在邻项之间寻找,而必须在隔项中寻找。
我们可以看到,奇数项是257,259,261,263,是一种等差数列的排列方式。
而偶数项是178,173,168,(),也是一个等差数列,所以括号中的数应为168-5=163。
顺便说一下,该题中的两个数列都是以等差数列的规律排列,但也有一些题目中两个数列是按不同规律排列的,不过题目的实质没有变化。
两个数列交替排列在一列数字中,也是数字推理测验中一种较常见的形式。
只有当你把这一列数字判断为多组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时,才算找到了正确解答这道题的方向,你的成功就已经80%了。
□ 简单有理化式
二、解题技巧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1�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假设,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得到验证,即说明找出规律,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
4�若自己一时难以找出规律,可用常见的规律来“对号入座”,加以验证。
常见的排列规律有:
(1)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
(2)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3)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如:2 4 8 16 32 64()
这是一个“公比”为2(即相邻数之间的比值为2)的等比数列,空缺项应为128。
(4)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如:4 2 2 3 6 15
相邻数之间的比是一个等差数列,依次为:0.5、1、1.5、2、2.5。
(5)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理;
如:0 1 3 7 15 31()
相邻数之间的差是一个等比数列,依次为1、2、4、8、16,空缺项应为63。
(6)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如例题23;
(7)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
如:5 3 2 1 1 0 1()
相邻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空缺项应为-1。
(8)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
(9)完全平方数:数列中蕴含着一个完全平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
如:2 3 10 15 26 35()
(10)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组合成一个数列。
如:1 2 6 15 31()
相邻数之间的差是完全平方序列,依次为1、4、9、16,空缺项应为31+25=56。
公务员考试辅导--基础知识解题技巧
基础知识题型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常见的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以及某一现象发生、引起的后果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在这种题型中,每道题呈现一个常识性的现象,题后的备选项是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四种可能的解释,要求应试者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
题中所涉及的现象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至少是有所耳闻的一些现象。
但是对这些现象你可能很少做过系统的研究,也不一定具有这方面的系统知识。
即使偶尔遇上一两道题是与你的专业或你平时十分感兴趣的领域而积累了的丰富知识有关,但这种情况不会很多,除非你的知识涉及面相当广泛,所以说这类试题虽然与专业有关,但对应试者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这种试题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从宇宙到地球,从无生命物质到高级动物的人类,从远古历史到未来世界,从自然到社会等都有可能涉及,尤其是与人们现代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和现象,经常是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
解答这类试题虽然与个人的知识的广度、深度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不是简单的复述常识性知识,而需要对常见现象原因的分析。
因此,要在短时期内显著提高本人的常识水平是不现实的,重要的在于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
基础知识原为常识判断所涉及知识与能力的覆盖面宽广,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
基础知识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
主要测查应试者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以及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答时,要仔细阅读问题的主干部分和四个备选答案,根据常识对事物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从似乎合理的若干选项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答案。
基础知识题主要依赖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它不依赖于任何一门具体的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因此在短时间内复习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多多观察,勤于思考。
解题技巧
1、淘汰法
最适合单选题。
当确定一个选择项不符合题意时,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选择项,依次加以否定。
假如第一个选择项就是正确答案,那么后面的几个选项就可以忽略不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当然,在这个判别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2、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
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
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3、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
应试者在读完一道试题的题干和各项选择项后,各选择项对于考生大脑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
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些似曾熟悉的
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选项的印象,因此,据此作出的判断的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
4、比较法
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
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应试者可以将各选择项同题意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大胆猜测
如果运用其他方法都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可以通过猜测来选择答案,这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影响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公务员考试辅导--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各种信息、资料不仅来得快,而且数量庞大,特别是处于社会中枢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递的基地。
它所接收的信息和资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以及广泛性上,都是一般单位和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对各种资料进行准确理解与快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胜任其工作。
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进行准确理解、转换与分析综合的能力。
它是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及管理科学化的发展以及对人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而逐步从其他测验中分离出来的。
资料分析测验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或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判断,如对政策、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二是对被研究现象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及依存程度的规律等加以揭示和阐述;三是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或推断。
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方式是:首先提供一组资料,这组资料可能是一个统计表,一个统计图,或者是一段文字。
在资料之后相应地有3~5个问题,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再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来。
可以说,资料分析测验的试题着重考查应试者以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应试者不但要能读懂统计图表,即准确地把握各项数据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要能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把握数据的规律,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指导、定向以及调整的重要作用。
资料分析测验共有20道题,一般来说,问题的难度有三级:第一是简单题,这种题在阅读资料之后只需要通过观察就可以在资料图表中直接找到答案,比如判断最大值,最小值或资料中某一具体数值等:第二级是中等难度题,常常要经过一定的运算或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组合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第三级是较难的题,往往给出一组判断,要求应试者判断这组判断的正误,这类题一般带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资料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有时
甚至要用到资料上没有直接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统计表是把获得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按一定的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之内的任何一种统计表格与统计数字的结合体。
利用表中所给出的各项数字指标,可以研究出某一现象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字,用几何图形、事物形象和地图等绘制的各种图形。
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
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
但统计图与前面所说到的统计表与文字资料有着很大的不同。
统计表主要是大量数据的罗列,要求考生在复杂的数据中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量化比较和趋向分析,它主要是对数据的驾驭。
文字资料蕴涵大量相关数据于一大段材料中,它需要你按照给出的要求,从材料中逐一筛选有用的数据,并结合材料的原意,恰当得运用数字材料,是这类题主要考察的。
而统计图与它们不同,它有数据,但蕴含在形象的图形之中,有时甚至需要你对图形进行过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所需的数字资料。
当然相形之下,统计图在整个材料分析中是最简单和容易的,它既没有复杂的数据罗列,又不需要逐字逐段地去斟酌语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形,很容易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这要求你平时对统计图有一定的接触,对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不论什么题,无论它多么简单,假如你从未接触过,都是很难逾越的
在资料分析测验中,统计图被经常使用。
统计图主要包括条形图、平面图、曲线图和网状图。
(一)条形统计图
以条形的长短来表示大小的条形统计图,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用这种统计图对一些较简单的指标数据(如经济指标)加以表达和比较,会收到非常生动和具体的效果,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对一般考生来说,在公务员考试中遇到这类题,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做这类题,没有多大的风险,看起来简单,可以将做资料分析的速度提高一半左右,这样可以为以后的题目的整个试卷的检查保留重要的时间,也是考生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一项促进因素。
不过,这类题虽然直观和简单,有时却需要用笔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直觉感应,毕竟,在有图有数据的同一题中,图没有数据有说服力。
题虽说容易,但容易就应保证正确率,实际上,在公务员考试中,因为时间紧张,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率。
(二)平面图
平面图是用扇形面积来表示各项数量的统计图,它将各种数据直观形象地综合到同一个圆中,你不需要像对待条形图那样去比较各项的长短。
这里,数据被直接指出,你可以对图中的一切一目了然,根据题目中的要求,轻而易举地便可以获取各项数据。
不过,做这种,你必须适应相对值的计算和处理,明确各个数据间的数量关系,在做答题时,尤其要注意单位,明了哪些是需要单位的,哪些又是不需要的。
(三)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