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籍信息
全书名:《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
英文名:《Cognitive Psychology》
作者名:[美]戈尔茨坦
译者名:张明等
前言
咱们经常谈“认知”,可你真的对“认知”这个概念有着清晰的认知吗?
或许你会把这个词拆开解读,“认”是认识,“知”是知道,更高维的认知就代表着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知道得更全面,这当然不错,但也不够全面。
“认知”这个概念其实覆盖范围很广,从最基础的视觉、听觉,到更高级的推理、判断与决策,都囊括在内。
这本书算得上是一本教材级别的书了,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能对“认知”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
虽然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往往是那些更高级的功能,但如果纯粹为了求知,探究一下基础功能背后的机制也是件很有趣的事。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有什么区别呢?
1.1 探索心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智”,心智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几乎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心智。
回想一下我们日常语言中提到“心”的句子。
比如“专心做事”,这里的心就涉及心智中的注意和问题解决;比如“在心里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就涉及了心智中的表象;再比如“我还没下定决心”,就涉及了心智中的决策……就连我刚刚那句“回想一下”都涉及到了心智中的记忆提取,可见心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平时我们不这样称呼罢了。
心智产生认知,但该如何研究心智呢?曾经有段时期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心智不可研究,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没办法直接测量,貌似不符合科学的实证主义标准,这怎么办呢?
总有些不服输的人,他们找到了一根杠杆,把不可测量的心智转化成了可以测量的行为。
其中一项家喻户晓的研究成果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是怎么得来的呢?
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很感兴趣,于是他拿自己做实验,列出了一串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从头到尾一遍遍地浏览,直到完全背下来,并记录下重复的次数;然后艾宾浩斯等待了一段时间(最长31天),再像之前那样重复浏览直到完全背下来,再记录下重复的次数,这肯定就比第一次的要少了嘛,最后他用“节省分数”处理这些数据。
比如第一次要看10遍才完全背下来,过了半小时看4遍就能背下来,节省分数就是(10-4)/10=60%,以此类推,得到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节省分数,就描绘出了这条我们所熟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叫“节省曲线”。
这条曲线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明记忆是可以被量化的,心智也是可以被研究的。
1.2 信息加工法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也受到了许多现代科技的启发,比如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
李笑来经常把人脑类比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认知心理学家们也是如此,并且由此形成了一种研究人类认知的特定方法——信息加工法。
信息加工法将人的认知拆分为一系列的步骤,就像计算机程序要一步步执行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斯滕伯格做过一个实验,他先让被试记住一串数字,比如“3,6,9”,然后再给被试看一个探测数字,要求他们尽可能快地判断这个数字在不在记忆组当中,并测量他们的反应时间。
结果发现,记忆组中的数字越多,反应时间就越长,而且两者近似呈线性关系,记忆组每增加一个数字,被试就多花38ms的判断时间。
这个结果乍一看并没有什么让人感到惊奇的点,但它却很好地证实了信息加工过程的存在。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当被试看到探测数字,第一步就是知觉上的刺激(在这里是视觉刺激),接下来就要和记忆中的那串数字进行比较,假设探测数字是7,被试的头脑中就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7=3?→ 7=6?→ 7=9?下一步就要做出决定,最后产生反应,回答“是”或者“不是”。
这样记忆组中每增加一个数字,对信息的加工就多了一道工序,对应着近似相同的反应时增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观测到的结果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
可能你会质疑了,如果探测数字恰好是记忆组中的第一个数字,那不就可以跳过之后的比较,直接做出决定了吗?在上述实验中,斯滕伯格没有考虑这种操作,或许他觉得大脑在执行这类简单任务时不需要再增设一个跳出循环的机制吧。
1.3 脑与神经
除了上述从行为的层面探究心智,认知心理学还可以从生理的层面探究心智,这就又与脑科学与神经科学联系到了一起。
“心理学”这个名字容易带来一种误解,觉得心理活动就是在心里发生的呗,实际上这两者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真正产生心理活动、产生认知的器官是我们的大脑,而不是心脏。
认知活动的生理基础是脑神经,在早先细胞染色技术还不够精确的时候,科学家们认为神经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的,就像高速公路那样彼此连通,没有中断。
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名意大利解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染色技术,才观察到脑中的细胞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神经元”,电信号在这些神经元之间传递。
可这种神经放电又是怎么产生各种认知的呢?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认知“知觉”说起,有位科学家通过向皮肤施加压力,并测量触觉感受器神经元放电情况来研究其中的联系。
他发现当压力增大时,神经元放电的电位幅值没什么变化,但频率增加了,也就是说刺激的强度可以用放电频率来表征。
如果我们把灯光调得更亮,那视网膜上的视觉感受器就会更快地放电,我们也就产生了更亮的体验。
说完刺激的强度,再来说说刺激的类型,我们是如何区分不同的感觉呢(视觉、听觉、嗅觉)?答案是负责不同认知功能的神经元将电信号传递到了不同的脑区,就相当于大脑的专业化分工,也被称为“功能定位”。
1.4 分布式加工
虽然特定的脑区有着特定的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几个脑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拿面孔识别来举例,当你看到一张陌生人的脸,有一块脑区会告诉你“这是一张人脸”,但这肯定还不够,与此同时大脑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比如对这张脸的吸引力进行评估、判断对方是不是也在看你、判断这张脸上的表情,以及对如何回应这个表情做出决定,这些都涉及了不同的脑区。
有人可能会问了,面孔识别这种复杂的任务当然需要不同的脑区协同处理啦,可如果换作简单的任务呢?
那就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看见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肯定有一块脑区通过与你记忆中的事物进行匹配,先识别出“这是一个苹果”,还要有负责空间感知的脑区判断苹果正在下落,同时你还会观察苹果的颜色、大小,甚至还会预测苹果落地会摔成什么样子,这当然也涉及了很多脑区。
可见,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体验都是许多脑区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我们觉察
到的也仅仅是这个结果。
二、关于“知觉”
第一部分我们简单提到了“知觉”,那么现在就来详细介绍一些关于“知觉”的研究成果。
不要以为类似于视觉这样的“知觉”过于简单就可以忽视它,虽然我们睁开眼就能看见大千世界,但它背后那些复杂的、不可见的加工过程是我们从未觉察过的,而认知心理学就是要帮我们看清这个过程。
并且,知觉还是其他认知功能的基础,丧失了知觉,那学习、记忆、判断、决策这些也就无从谈起。
2.1 刺激与知觉
一般来说,知觉始于“自下而上加工”,也就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再反射进我们的眼睛,才能看见物体;声波通过介质传入我们的耳中,才能听见声音。
不过,我们真正知觉到的物体与这些外界传进来的信号还是有区别的,拿视觉来说,我们都知道“近大远小”这个规律,当一近一远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一模一样时,我们还是会觉得远处那个更大;再比如一个1米8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你会觉得他走得越远、身高越矮吗?当然不会,因为知觉系统会把距离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而不仅仅取材于视网膜上的那个投影。
有些人在拍照时产生了一些奇思妙想,利用近大远小这个原理,拍出来的照片像是用一只手托起了一个人,照片的确会在那么一瞬间给人这样的错觉,但如果你是在现场看,就算正好站在摆放照相机的位置,也完全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就是知觉的作用。
既然有“自下而上的加工”,那八成也就该有“自上而下的加工”吧,没错,自上而下加工依赖于个体的先验知识或期望,这也非常普遍,以至于我们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了。
就像你刚才听到“自下而上加工”这6个字时,哪怕你是第一次听,还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你也会把“自下而上”4个字组合到一起,“加工”2个字组合到一起,这种“语音分割”就是源自你的先验知识,如果叫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听,同样是这6个字,由于缺少先验知识,他所知觉到的信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2.2 知觉与运动
前面谈到的还都是“静态的知觉”,不管是“自下而上加工”还是“自上而下加工”,你站那不动就都可以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运动中的知觉”。
知觉与运动能够协同作用。
想一想,当你伸手去拿桌上的咖啡杯时都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肯定要知觉到杯子的位置,对杯子手柄的知觉就会影响到伸手的动作;随后,你还要观察杯中咖啡有多满,估算杯子的重量,来决定端起杯子的力度;在把杯子递到嘴边的过程中,更是要时刻观察,控制手的动作和力度,不让咖啡洒出来,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喝到一杯咖啡。
刚刚我们通过端咖啡杯这样一个行为了解了知觉与运动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也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镜像神经元”这个概念估计你已经不陌生了,当我们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时,镜像神经元就会兴奋,仿佛自己也在做同样的行为。
试想如果没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那看电影的时候估计就很难产生代入感了,看比赛的时候恐怕也不会那么兴奋了,甚至连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2.3 选择性注意
“知觉”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个与知觉息息相关的、更高级点儿的认知功能——注意。
注意是一种聚焦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对知觉的取舍”,凸显所关注的事物,舍弃未被关注的事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性注意”。
那我们是如何做到“选择性注意”的呢?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双耳分听任务”研究这个问题,给被试戴上一副耳机,然后分别向左耳和右耳传递不同的信息,要求被试只追踪其中一个(追随耳中的信息)。
结果显示,被试很轻松就能记住追随耳中的信息,但当被问到非追随耳中听到了什么内容时,却只能模糊地说出那声音是男是女,记不住具体内容。
据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过滤器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人们会采用一些物理特征(如左右耳,音量大小、音调高低)来选择待加工的信息,仅让重要的和被关注的信息进入到下一个加工环节,其他的都被过滤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被试能分清非追随耳中声音的性别,却记不住具体内容。
不过,其他心理学家再做“双耳分听”这个实验时还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比如向被试的左耳播放“亲爱的,7,姑妈”,向右耳播放“9,珍妮,6”,再让被试追踪左耳中的信息,结果被试回答的是“亲爱的珍妮姑妈”这个完整句子。
这就说明被试还考虑了所听内容的语义,进行了自上而下加工!
由此可见,“过滤器模型”并不全面,于是又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衰减模型”。
根据衰减模型,非追随耳中的信息不会被完全过滤掉,只是由于分配给它的认知资源比较少,它衰减得更厉害,所以“衰减模型”也被称为“有漏洞的过滤器模型”。
信息衰减了一大部分,那还能被我们注意到吗?这就要看它本身的性质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信息,它们的“激活阈值”也是不同的,自己的名字激活阈值就很低,哪怕别人只是很小声地谈到了你的名字,你也能立马注意到。
相反,那些不熟悉的词汇,它们的激活阈值就要高得多,你需要调用大块的认知资源才能注意到它们。
2.4 注意分配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关注的都是对单一任务的注意,那如果眼前存在许多任务,我们又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呢?我们能够做到“一心多用”吗?
舒马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执行以下两个任务:
1位置分辨:根据字母出现在屏幕的左边、中间或右边,相应按下左键、中键或右键;
2音调分辨:根据听到的声音是低频、中频或高频,报告1、2或3。
我们再利用“信息加工法”分析一下其中的认知过程:
1通过视觉对位置编码→ 中枢认知选择动作→ 产生按键;
2通过听觉对音调编码→ 中枢认知选择动作→ 产生言语。
可以看出,两项任务的第一步和第三步可以平行加工,互不干扰,唯独中间那步都需要中枢认知的参与,而中枢认知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所以能不能一心多用,关键就在于这些任务要占用多少中枢认知的资源。
占用得少,中枢认知就可以很快做完一件事再切换到另一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同时在做两件事咯。
那么,如果你想一心多用,就得想办法让这些事占用你更少的中枢认知资源,从而避免“排队”现象。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就是大量的练习,驾轻就熟之后,就能够进行“自动化加工”,耗费很少的认知资源。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上班的路上突然想到自己出门时是不是忘了锁门?你想不起自己锁过门,可回去一看门锁得好好的。
这就是因为锁门这个习惯几乎已经用不到中枢认知的参与了,注意不到,当然也就记不住了。
那如果我懒得做那么多的练习,却还想实现一心多用呢?另一个办法就是做简单的任务。
对,这个简单。
三、记忆
介绍完知觉和注意,我们再向前迈进一步,学习另一项认知功能——记忆。
有没
有发现这些功能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记忆来源于知觉和注意,记忆又可以描述为“对过去事物和事件的知觉”。
3.1 记忆的种类
根据信息维持时间的长短,先来介绍几种记忆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1 感觉记忆
第一种叫“感觉记忆”,它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感觉刺激效果的保持。
比如我们知道人眼有一种“视觉滞留”现象,看电影的时候,虽然电影实际上是一帧帧画面在播放,但感觉记忆会帮我们填补间隔的空白,让我们觉得它始终都是连贯的。
感觉记忆的特点是持续时间极短,但容量巨大,因为要靠它来收集信息嘛。
拿视觉举例,几乎你此刻看到的一切事物都会存储进感觉记忆当中,如果加以注意,信息就能进入下一阶段——短时记忆。
3.1.2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大家肯定很熟悉了,它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
不要因为它持续时间不长、信息量不大就觉得它没用,它可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经之路。
信息必须先进入短时记忆里“服刑”,之后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
3.1.3 长时记忆
重点来了,怎么才能让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更多、更快地进入长时记忆呢?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一遍遍地重复,但这种方法效率太低,幼儿园的小孩子都会,我们得学一些更高效的招数。
在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中,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加工深度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用“深度有意义”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时,复述才能促进记忆,死记硬背没卵用。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通过写笔记的方式,比起多听两遍音频或者多看两遍文档,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点东西,这样的加工会更有深度的原因。
3.2 工作记忆
还有一种记忆刚才没提到,就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算是短时记忆的优化版本,因为短时记忆仅仅被描述为一个存储装置,比如当你听到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你需要记着上一句说的是什么,并且还得把这两句联系到一起。
前者是短时记忆所说的存储功能,后者则是一个加工过程。
于是,一种新的模型又被提了出来——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既可以短时地存储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操作。
如何操作的呢?通过它的三种成分:语音回路、视空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回路操作的是声音,比如别人告诉你一串电话号码的时候,这串号码就会在语音回路中被复述,从而得以保持。
视空画板操作的是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当你要在心中想象一幅画面,它就会被存进视空画板中。
这两种成分和短时记忆还没有多大区别,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种——中央执行系统。
中央执行系统是使得工作记忆“工作”的成分,也是整个工作记忆系统的“控制中心”。
它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信息以供使用,还能在语音回路和视空画板之间做出协调。
比如你边听广播边开车,此时语音回路保存着广播的内容,视空画板保存着你观察到的路况,如何在二者之间选择性注意,就是中央执行系统说了算的。
3.3 对学习的启发
关于记忆书里还介绍了很多的概念,不过我们可以就直接学一些有实操性的东西,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呢?
3.3.1 精细化
精细化就类似于刚刚讲到的“加工深度”,如何精细化?你可以为所学的知识增添更多的细节,可以将其与自己过往的经历联系起来,还可以与已掌握的其他知识创造联结。
乍一看可能感觉很麻烦,但这是个具有“积累效应”的方法,学得越多,知识网络越庞大,你就越容易在其中添加一个新的节点。
3.3.2 生成
“生成”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讲给别人听”,就是输出。
我们以写读书笔记为例,为了拆书而读书,和平常自己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后者经常可以作为消遣,而前者一直都是项任务。
有些书籍并不是很在意小节之间的逻辑,章节划分和没分一样,所以这就还需要我们再理一遍这本书的逻辑,自然加工深度也就相应增加了,这也对应了接下来的第三种方法。
3.3.3 组织
重新组织材料,需要你对材料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很多读者或听众喜欢在读完一本书或听完一节课后画张思维导图出来,这也是组织,但要注意那种完全照着目录,以一种“自上而下方式”抄出来的思维导图可
不算数。
3.3.4 间隔效应
研究表明,分阶段的学习要比一次性学完效果更好,这个就是“间隔效应”。
听别人拆的书这件事(或者说针对拆书的人来说),很多人只要一次花个半小时就能给你讲完一本书,一口气听完可能很过瘾,但是过瘾之后又收获了多少呢?
每天十分钟的学习,能够让我们的大脑一直保持对于相关主题的活跃状态,同时不会产生认知负荷,实际上的效果更好。
3.3.5 情境匹配
如果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那情境匹配估计就是最合适的策略了,假如你在编码信息(学习)时所处的情境和你在提取信息(考试)时所处的情境相同或者相似,那么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这是因为你在编码信息的同时也会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编码进来,在回忆时这些环境因素就可以被当成提取线索。
3.3.6 避免“学习错觉”
知道了哪些方法有效,我们再来看一些低效或无效的做法,一些学习上的错觉。
第一个就是通过一遍遍地复述来背诵,前面讲过这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记忆方式没什么用,但很多人还是会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复述次数越多,再读起来就越流利、越轻松,尽管流利程度与记忆效果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第二个要纠正的错觉是“熟悉≠知道”,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知道”呢,我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知晓”之后还能够“道”出来,也就回到了第2点,有了“生成”的能力之后,才敢说自己是知道了。
最后,当心“划重点”。
很多人读书时喜欢标记一些金句,包括我也是,特别是在微信读书上,特喜欢,而且操作起来还很简单。
但学了之前的内容,我们就要警惕了,仅仅用笔画几条线并不意味着加工深度的增加,画出来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之后你还是要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对这些重点进行精细化、生成或组织。
四、理解世界?
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这个问题乍一听可能感觉很懵,有点儿无从下手。
不过它有一个看似过于简单、实则非常重要的答案——分类。
4.1 分类
我们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所知道的类别来感知世界。
如果你被一个四条腿、毛茸茸、摇尾巴的小东西舔了,你会认识到这是一条小狗。
那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样的生物归类为“狗”呢?因为我们的认知资源有限,而归类能让我们的大脑轻松不少,知道了这是条狗,我们就能预测到它是怎么叫的、它喜欢吃什么、它对我有没有威胁……
试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分类”这项能力,那就只能每遇到一样东西就去学一遍关于它的全部知识,否则就会对它一无所知,这还让人怎么活?
既然如此,那人类是如何分类事物的呢?(从出生起,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对待)
一开始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是根据“定义”来分类的,遇到一样东西就去看看它能匹配上哪个类别的定义。
定义的确很有用,比如在判断几何形状的时候经常要套用定义。
但是到了日常生活中,“定义理论”就说不通了,因为生活中的事物不可能像几何图形那样严格地符合定义,而是多多少少都有点出入,于是后来又诞生了两种新的理论。
第一个是“原型理论”,它是指当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别的时候,人们会将它与这个类别中的“典型”进行对比。
典型是怎么来的呢?将一般性的个例取平均。
比如在“鸟”这一类别当中,企鹅就跟平均水平差距太大,于是我们就不太容易将企鹅视为鸟类。
另一个是“范例理论”,范例就是类别当中真实存在着的个体,不用平均化了,而且你可以把见到的每一个例子都纳入你的“范例库”。
在认识一个小群体的时候(比如美国总统),范例就显得更实用了。
4.2 心理表象
再来学习一个“心理表象”的概念。
心理表象是一种在缺少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类似知觉体验的能力。
比如你在看小说的时候,虽然眼睛知觉到的仅仅是一行行的文字,但你是不是好像也能在头脑中看到故事的画面、听到人物的对话?好的故事就是要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心理表象。
表象对于创造性的工作尤为重要,比如作曲家经常先依靠想象在头脑中“听到”一段旋律,觉得好就把它记下来;爱因斯坦也曾说他是通过想象自己在一束光旁边移动,才发展出了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