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创富的市场逻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迎:创富的市场逻辑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3年第1期
在市场经济中,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就是财富,企业家只有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财富。

朱敏:在2012 年度《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中,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近10 家
国企荣登前100强,中石化更是跻身前五。

对此,你认为大量国企的上榜是依赖体制和资源的“红利”,还是凭借市场实力和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在欧美西方国家,由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存在,也会出现一些大企业。

这些企
业之所以能够做大,往往是因为它们拥有更多的竞争力,在同样多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更
高的价值,占有更多的市场。

同时,这些大企业本身就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机制,它们的成功是
其创造财富的结果。

但是,在中国就须另当别论。

这些国企之所以能够荣登世界500强榜单,主要依靠的就是
对资源的垄断,是我国的法律和政策给予它们的特权,并不是通过竞争得到的。

据我观察,这些企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与它们所占有的资源是极不成比例的,其在社会上
占有资源、享有特权的份额远远大于其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值。

以工业企业为例,国有工业企业
在整个工业企业中占据的资产高于它们创造的销售额产值约12 个百分点。

这些还只是有形的
资源垄断,而无形的资源垄断(如电信牌照垄断等)就更多了。

如果中国有足够多的自由竞争,技术进步的诸多好处将由消费者共同分享。

朱敏:面对社会舆论对国有企业的种种批评甚至讨伐,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最近发表言
论为国企打抱不平,认为国企理所应当拥有更大的市场。

在类似这样的国企领导人身上,究竟
有没有企业家精神存在?
张维迎:“企业家”并没有非常准确的定义。

我们需要企业家是因为我们对社会还有诸多
的不确定性,需要一批目光更敏锐、判断力更强的人帮助我们看到未来。

而把这种判断变为现
实则需要极强的创新能力,并在转变的过程中承担极大的风险。

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

不可否认,在国企中也有一些颇具企业家素质的优秀领导人。

作为个人,具有企业家素质
的国企领导肯定会把企业治理得更好,而国企本身效率的提高也会带来整个社会效率更大的提高。

但这并不能成为捍卫国企的理由,只要国家授予国企一定的特权,民企和国企之间的竞争
就是不公平的。

朱敏:但也有人以不容置喙的口气高呼“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领头羊’”。

对于
这样的观点你又怎么看?
张维迎:我不是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领头羊”企业一定是创造能力最强的企业,而创造
能力则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

在市场没有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仅用销售额这种简单的数字
为国企辩护是不成功的。

还有人说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我觉得这种说法问题更大,
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国家看成家庭,国家中的企业和人民应该享受机会平等,不应该出现论资
排辈的情况。

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企业理应更受尊重,采用非竞争性方式塑造出来的所谓强大,本身也可理解为一种对社会财富不公平的分配,甚至掠夺。

朱敏:非竞争性方式,或者说非公平的竞争方式,看来非但孕育不了企业家精神,反而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敌。

那么,企业家精神是不是只体现在财富的创造阶段,抑或贯穿于从财富创造至财富社会化的全过程?
张维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企业家的个性都是不同的。

从整体而言,企业家主要负责财富的产生,为社会带来更新的技术和产品,让人活得更幸福,进步更快。

在市场经济中,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就是财富,企业家只有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