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试题(共1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dì wǔ)单元测试试卷(无答案)
考试时间是是:9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根底知识〔30分,每一小题3分〕
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D 〕
A.殆.〔dài〕尽褒禅.〔shàn〕庐冢.〔zhǒng〕
B.窈.〔yōu〕然瑰.〔guī〕怪契.〔qì〕丹
C.锦囊.〔lāng〕仇雠.〔chóu〕彭蠡.(.lí)
D.钟馨.〔qìng〕铿.(kēng)然栖鹘.〔hǘ〕
2.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
①后秦击赵者乎,李牧连却.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④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⑤登泰山而小.天下⑥〔单于〕欲因此时降.武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③⑥/②④⑤
C.②④⑤/①③⑥ D.②③④/①⑤⑥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C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暴霜露,斩荆棘
..百倍②思厥先祖父
③那么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者未易量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不赂而胜之之势
..,理固宜然⑥而犹有可以
..孤危⑤至于颠覆
⑦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纳之⑨此所以
..⑧负而前驱,及凯旋
学者
..之观,常在于险远..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A.④⑥⑨B.①⑤⑦ C.③⑥⑧ D.②③⑩
4.以下句子(jù zi)中加点词的含义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B 〕A.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B.①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得前行,欲穷.其林
C.①六国互丧,率.赂秦也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D.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有忌之谓也5.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C 〕
①汝识.〔认识〕之乎②函.〔用木匣装〕梁君臣之首③既其出,那么或者咎.〔责怪〕其欲出者④抑本.〔本来〕其成败之迹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⑥六国破灭,非兵.〔HY队〕不利,战不善⑦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⑧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最终〕葬之
A.①②⑧ B.②④⑤ C.②⑤⑦ D.①⑥⑦
6.以下各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C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7.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乃〞的含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②假设(jiǎshè)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⑥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之所居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①⑤/②④⑥/③⑦ B.①/②④/③⑦/⑤⑥
C.①⑥/③④/⑤/②⑦ D.①⑤/②⑥/③④/⑦
8.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D 〕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尉
C.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以下句子抄录自要求背诵的课文,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哪一项
〔 B 〕
A.既其出,那么或者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C.余是以记之,盖叹李渤之陋,而笑郦元之简也
D.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侵之愈急,奉之弥繁。
10.“万户侯何足道哉,顾乌帽青,难得梁逢大佛;三神山如或者见之,问黄楼,何如乡郡挟飞仙。
〞这是一副题写在某名人读书处的对联。
从联语看,这位名人是〔 C 〕
A.王安石 B.苏洵
C.苏轼 D.欧阳修
二、课内阅读(yuèdú)〔15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吾恐秦之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之各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分别比拟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B 〕3分。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A.两个“于〞字一样,两个“势〞字也一样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势〞字也不同
C.两个“于〞字一样,两个“势〞字也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势〞字也一样
1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答:①事奉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②旧事,前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5分
①吾恐秦人食不得下咽也。
答:①我担忧秦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14.第一段话的主要(zhǔyào)表达方式是:〔议论兼抒情〕。
2分15.?六国论?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存的政策。
最能表达这一写作主旨的一句话是:3分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三、课外阅读。
〔35分〕
〔一〕〔14分〕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泉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石①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③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苏轼?游水付过?〕[注]①过:苏轼儿子名。
②石:投石。
此处“缒〞字,一般写作“缒〞,指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③余甘:余甘子。
此物初食酸涩,后觉甘甜,故称余甘。
16.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折处辄.为潭答:①就,那么
②复.与过饮酒答:②又
17.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4分
①雪.溅雷.怒
答:①雪:像飞雪一样(yīyàng);雷:像雷声一样。
名词用作状语
②火.甚
答:②燃火,烧火。
名词用作动词。
18.“掬弄珠璧〞的“珠璧〞指:〔指月光下的溪水〕2分
19.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答:在汤池洗浴,很热,它的源头几乎可以使食物变熟。
20.这是作者贬官岭南时的一篇山水游记,从这篇山水游记中可以感受到苏轼什么样的襟情?3分
答:作者虽然屡遭贬斥,但他与家人出游时,忘情得失,恬然自安,字里行间,流露出旷达的襟怀。
〔二〕〔21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ni)然(超然的样子)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注重写雕琢文字,讲究对偶的骈文〕, 淟涊〔dian nian,软弱,懦怯〕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修游随〔地名〕,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ze,微妙〕,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兴进士,试〔礼部〕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宫。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tiānxià),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假设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皇帝言行录〕遂知制诰〔掌管起草诏令的官〕;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修以风节自持,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话。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辞官退休〕。
五年,卒,赠太子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21.音、义与“及冠〞的“冠〞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D 〕3分A.guan,冠冕之“冠〞 B.guan,冠盖之“冠〞
C.guan,冠HY之“冠〞 D.guan,弱冠之“冠〞
2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宋兴且百年〞的“且〞字意思一样的一组是
〔C 〕3分
①北公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④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⑤日将.暮,取儿稿葬⑥假设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A.②④⑥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23.文中“故事〞指的是〔 D 〕3分
A.〔述〕旧事 B.〔据〕典故
C.〔凭〕旧业(jiù yè) D.〔按〕成例
24.文中“得唐韩愈遣稿于废书簏中〞的“书〞与下面各句中的“书〞同义的一项是哪一项〔 B 〕3分
A.至少荻画地学书 B.读书辄成诵
C.修贻书责之 D.HY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5.文中“独以为当黜〞的“当黜〞指的是〔 B 〕3分
A.欧阳修 B.范仲淹 C.高假设讷 D.在朝廷中的官员
26.下面四项是对原文中词语的解释或者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B 〕3分
A.“必欲并辔绝弛而追与之并〞的意思是说,自己一定要快马加鞭赶上韩愈,与他并驾齐驱。
B.“诏特除之〞可译为“特地下诏令,解除了欧阳修的职务〞。
C.“连乞谢事〞可解释为一再恳求解除官职。
D.“辄优诏弗许〞,意思是说〔神宗〕皇帝总是下达特许的诏书,不容许他的要求。
27.下面关于欧阳修生平事迹的说法,与原文内容完全相符的一项是哪一项〔 D 〕3分
①家贫好学,聪敏过人,才华出众
②不满五代文风,追慕韩愈志向高远
③和朋友交游,或者以文议事,或者以诗唱和,其文章名冠天下
④直言论事,深得皇帝的常识
⑤为保持晚节,屡次恳求辞官,却都未得到皇帝(huángdì)的准许
⑥孤芳自赏,淡泊功名,自号醉翁。
⑦为人正直,遭人嫉恨,终被罢黜。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四、默写。
〔20分,每空1分〕
28.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书曰:“满招损,__________。
〞
30.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
3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
34.?石钟山记?中作者得出的哲理性考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35.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__________________。
37.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言得之。
38.那么(nà me)秦国之所大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斩荆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内容总结
(1)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试卷(无答案) 考试时间是是:90分钟
(2)从联语看,这位名人是〔 C 〕
A.王安石 B.苏洵
C.苏轼 D.欧阳修
二、课内阅读〔15分〕
呜呼
(3)2分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答:①事奉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②旧事,前例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