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二季度事故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二季度事故汇编
安全生产事故
一、吊装井架摔坏事故
事故经过:
2003年5月3日,按照青海试修分公司调度安排,由作业一分公司安装工赵××负责,青海试修分公司职工郑××、姚××协助,并由长运公司新J-08086号30吨吊车配合,在安装跃7-7井试油井架对接的过程中,由于吊绳铁钩突然滑脱,第三节井架砸在第二节井架上,造成两节井架报废。

事故原因:
1、作业一分公司安装工赵××违规操作。

2、车辆摆放位臵不当。

3、吊车司机及配合人员缺乏吊装井架经验且赵××指挥不当。

二、原油罐破裂事故
事故经过:
2003年5月7日17:06由2号输油泵向五号原油罐输油,油面1.4米,大约输油五分钟,五号原油罐罐顶南侧发生破裂,消防泡沫产生器管线脱落,裂口长2.6米,高0.25米,经查其破口处有0.2米旧裂口,罐顶已腐蚀,壁厚2.8-3.0毫米,原壁厚为5毫米。

事故原因:
1、罐壁存在旧裂痕。

2、安全阀直径小于进口管直径。

3、安全阀内充满水。

4、五号罐的温度过高。

三、撞天车事故
事故经过:
2003年5月25日5:50分,122分公司跟班干部唐××(技术员)、班长刘××带领柴××等三人进行提油管任务,由作业二分公司操作手高××操作,7:30分交徒弟崔××操作,高××去吃饭,后又替换崔××吃饭,崔××吃完饭后接替师傅继续提油管至138柱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撞天车并拉断提升钢丝绳事故的发生。

事故原因:
1、作业二分公司操作手高××在徒弟崔××提油管操作时离开徒弟,没有指导、监督徒弟崔××提油管操作,导致本次事故发生。

2、操作手崔××操作时精力不集中,违章操作,从而导致撞天车并拉断提升钢丝绳事故的发生。

3、在井口操作的试油工一号岗柴××违章操作未及时给操作手打手势。

四、酸液伤人事故
事故经过:
2002年6月18日23:00,特车分公司司机张××驾驶新J-05026号400型水泥车前往新克公司五区南五二西井酸化作业。

19日凌晨2:
00泵车挤至30方酸液时(总液量40方),泵工黄××发现泵有异响,拆泵后发现其中一个凡尔座断裂,更换新凡尔时,张××协助黄××安装,在用撬杠敲打弹簧压盖时,泵内的酸液飞溅到黄××的双眼中,当即用清水及苏打水清洗后,送三坪镇医院治疗,初步诊断为:双眼化学灼伤。

事故原因:
1、特车分公司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未用清水臵换泵内酸液直接拆泵。

2、施工前特车分公司安全教育不到位。

3、酸化的防护劳保不完善。

五、S107井人员受伤事故
事故经过:
2004年6月8日塔试修二分队副班长甄××带领毛××、谭××、冯××在塔河油田S107井进行卸油管并排放油管作业,16:30开始用抓管机卸31/2″外加厚油管,甄××、冯××一组,毛××、谭××一组,到18:00时卸至第357根油管排放第三层油管上的油管桥时,,副班长甄××将油管的一头递给了站在油管架上的冯××,这时另一头油管滑落下来(谭××在绑铁丝。

毛××在另一头),冯××手中的油管没有抓紧也掉了下来。

甄××躲闪不及,滚落的油管将甄××右腿砸伤,送往轮台县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为右内踝骨骨折,右腓骨下段骨折。

事故原因:
1、相互配合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落实。

当甄××将油管递给冯
××后冯××未能抓紧油管,在另一头油管无人扶的情况下,发生滚动。

这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不强。

3、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前未进行安全讲话,无安全活动记录。

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意识、风险识别能力的培训。

2、施工前,对各项工作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六、“4.7”伤人事故
事故发生经过:
2006年4月6日下午,作业一分公司员工吴××在北4井基地修值班房,由于值班房内后部的底座距房顶1.47米,作业时半弯曲着身体,吴××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对值班房内后部的左边窗框上的木条进行切割,16:45分左右,当切割到木条顶端时,手持电动工具的锯片碰到铁质窗户顶框后反弹,造成吴××左面部受伤,经医生诊断:1、左上睑皮肤全层裂伤2、左提上睑肌不全断裂3、左面部皮肤裂伤4、左眼眶外侧壁骨折。

事故原因
1、被维修的值班房内后部的左面窗户的左边框附有3cm的木条,需要切割掉1cm,窗框上下均为铁质材料,切割时,由于使用的是切割木质材料的专用锯片,当锯片碰到铁质顶框后自然弹起,割伤吴××左面部,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由于作业空间狭小,工作时手持电动工具靠近头部锯片反弹很容易造成头部受伤。

3、作业人员吴××未按操作规程要求佩带防护眼镜,是造成此次事故受伤事故的另一原因。

4、吴××安全意识淡薄,对锯片碰到铁质顶框后自然弹起所产生的风险,识别不到位。

5、作业一分公司2003年4月9日编写的手持电动工具操作规程过于简单,对手持电动工具的具体操作、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范围、安全注意事项等无具体规定,操作性不强。

纠正预防措施
1、在切割木质材料有可能碰到铁质材料时,禁止使用切割机。

2、各项施工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识别,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等改变或不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每一个作业环节的风险都要识别到位,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

3、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规定着装,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4、手持电动工具的锯片、磨片必须固定牢固,使用中不能用力过度。

5、使用手持电动工具高度不得超过胸部以上。

6、作业一分公司在一月内完成手持电动工具操作规程的修订工作。

七、乌37井严重质量事故
事故经过:
乌37井压裂设计中压裂层位T2K1,井段:上层1516.0~1520.0m,下层1536.0~1539.0 m,压裂管柱结构(自上而下)为:3 1/2″油管+水力锚+2 7/8″油管+喷砂器+封隔器+喇叭口,喇叭口位于约1530.0 m 。

S80312队(126试油队)指定李××根据设计和原有的
油管数据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该井需下3 1/2″油管157根、2 7/8″油管2根,共计159根油管,并开施工单交与施工班组。

上个班组人员交代,乌37井坏油管较多,可能有20多根需要换。

2007年5月17日上午,第一试油项目部S80312队(126试油队)安排李××带领副班长蓝××、员工刘××、实习生文××到乌37井下压裂管柱,先去乌35井拉3 1/2″油管28根和乌011井2 7/8″油管2根到乌37井,做准备工作。

约16:00采研院送来入井工具,按压裂设计的管柱结构连接入井,下完20根油管后,采研院要求验封,合格后采研院人员撤离现场,李××等4人继续下管,20:00左右因刮大风,停止下管,座采油树,归队。

第一层管柱已下完,入井管柱共计86根。

5月18日李××等4人上井继续下管,李、文站井口,刘挂油管,蓝就将第二层的坏油管甩完后告诉李,管桥上的油管剩余5根,其它全部下完。

管柱下完后,采研院座封,试压合格后,归队。

5月25日备原油540 m3对井段:1536.0~1539.0 m进行压裂,压裂过程中当顶替到4.8 m3液时,由于砂堵压力瞬间上升到55MPa,停泵后试挤未成功,关井扩散后退液。

6月1日投球打压,封隔器丢手后洗井。

6月3日备原油300 m3对井段:1516.0~1520.0m进行压裂,开泵后压力从0 MPa到45 MPa上升速度很快,停泵卸压,检查后开泵,压力仍然上升速度很快,压裂未成。

6月4日提出井内全部管柱,3 1/2″油管155根、2 7/8″油管2根,共计157根油管,与5月17日施工单中的入井管柱少下2根。

事故原因:
1、5月17~18日下封的实际封位在1508.27m,封隔器丢手后将井段:1516.0~1520.0 m封闭,直接导致6月3日压裂未成。

2、当班负责人责任心不强,入井管柱数据不清。

3、由于该井使用的油管丝扣坏的较多,没有做好记号,倒换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4、管理不到位。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干部跟班制度。

2、加强带班干部、当班负责人的责任心,所有管柱和入井管柱数据要有准确记录。

3、管柱入井前认真清点,确认无误后做好特殊记号。

4、对每层油管先清点后倒换坏油管,倒换后再次清点确认。

5、在施工记录中需入井管柱数量,每层管柱、坏管柱以及管桥上的管柱总数(是否带管桥)等都记录清楚,管柱下完后再进行核对。

八、台101井抽汲天滑轮损坏事故
事故经过:
2007年4月28日,作业二分公司05072号抽汲车组接到任务到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132试油队)的台101井抽汲,11:00到井后进行了班前安全讲话及岗位巡回检查,一切正常。

11:30-14:00正常抽汲至1600m;14:00-17:40恢复液面;17:40又开始抽汲,由徒弟刘××操作,师傅郭××在操作室旁边围土埂,随时监护刘×
×操作,前两抽子正常,液面由1350m抽至1410m,第三抽下深1600m,用三档上提;18:40分,当上提了1200m井内还剩400m钢丝绳时,突然听到一声异响,就见抽汲天滑轮一部分跌落在井口网格板上,400m钢丝绳断裂连同抽子及加重杆一起掉入井内。

29日按甲方指令提油管取出断的钢丝绳及抽汲工具,并下入油管进行了正常抽汲,经检查抽子与加重杆完好。

事故原因:
天滑轮长时间使用未检查保养,内部构件达到疲劳极限,在快速上提时一侧弹子盘滚珠断裂,运转时卡住了弹子盘,导致了滑轮受力不均钢丝绳偏离滑轮槽,卡在了滑轮下部固定杆处,瞬间巨大的上提拉力剪断了抽汲钢丝绳,使钢丝绳及抽汲工具落井,并剪断了滑轮主轴的一个固定销,拉变形固定钢板,使主轴从固定钢板处脱出,滑轮及部分弹子盘掉落在井口。

防范措施:
1、各抽汲滑轮所属单位对现使用的抽汲滑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检查并保养一次,该淘汰更换的必须及时淘汰更换。

2、各抽汲滑轮所属单位严格按公司《设备管理办法》2.5.3和4.1.2条款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检查抽汲滑轮并做好记录。

3、抽汲作业施工时要做好相互监督、检查、确认工作。

作业时抽汲操作手与当班试油工互相监督、检查并确认,配合施工。

4、现场施工人员加强责任心,做好每次施工前的巡回检查,施工中发现异常必须马上停止作业查找原因,待查清原因排除隐患后方
可继续施工;
5、设备管理科负责组织制定《滑轮维护、保养规程》。

6、生产运行科负责组织修订《试油抽汲工艺规程》。

九、雅轮1井伤人事故
事故经过:
2007年6月4日大修分公司D15313队由星火1井搬迁至雅轮1井。

6月6日立井架、安装设备,班前进行了安全讲话及风险提示,并对人员进行了分工,由邰××、谢××负责起井架,张××、马××、于××、张××等员工负责摆放钻杆桥及卸钻杆。

午饭后15:30由一班全体员工卸钻杆,邰××、张××负责摆放,张××(劳务合同工)、张××(劳务合同工)负责从车上吊卸钻杆,吊车由张××负责指挥。

车上摆放的钻杆长短不齐,当卸到第2车第3捆31/2”钻杆时,张××、张××俩人在车上将钻杆一端用吊装绳兜好后,为了穿第二吊装绳张××指挥吊车将钻杆吊离距车上剩余钻杆高 1.1m 左右,张××下车远离被吊物体对其进行观察后,16:00左右走到离板车1.5m左右准备穿第二道吊装绳时,有一根钻杆突然从一头被吊起的钻杆中滑脱,并横滑砸在张××头部左侧,将安全帽砸破,造成张××头部受伤事故。

事故发生后立即送轮台医院诊断治疗,经轮台县人民医院诊断:1、肺挫裂伤;2、头顶部头皮裂伤;3、颈部软组织挫伤。

事故原因:
1、车上摆放的钻杆长短不齐,起吊前没有对钻杆进行调整,也
没有对钻杆进行捆绑,且钻杆一端吊的过高,致使钻杆滑脱,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吊钻杆作业时,对所吊钻杆没有进行捆绑,没有严格执行《吊装安全操作规程》,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3、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风险识别和相互监督不到位。

4、吊装作业没有严格执行《吊装安全操作规程》,大修分公司D15313队管理不到位。

5、现场监理在施工作业时,监督检查不到位。

预防措施:
1、吊装管材要整齐,进行捆绑牢固。

2、吊装管材穿第二道吊绳时,管材的一端吊高控制在30cm~50cm 范围内。

3、组织员工学习《吊装安全操作规程》,在吊装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吊装安全操作规程》。

4、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强化员工的相互监督作用。

5、加强对监理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加现场的监督人员。

十、彩深1井事故
事故经过:
2007年6月14日,作业二分公司新J-12630带井架抽汲车组高××和丁××(2007年新疆化工学校实习生)到彩深1井进行抽汲
作业。

19:00左右抽汲完毕,开始收工具,由师傅高××操作,由徒弟丁××上采油树拆防喷管,先卸中间油壬,卸开后将油壬环向上推离约50cm的位臵,由于油壬环斜挂在防喷管上没掉下来。

坐在操作室的高××看到油壬已卸开,便开始上提,此时丁××左手扶在防喷管油壬连接处,由于上提时产生震动,油壬环下落,砸在丁××左手拇指上,造成丁××左手拇指受伤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送准东医院做简单的包扎,后送乌鲁木齐空军医院进行治疗,经医生诊断:左手拇指末端缺损。

原因分析:
1、油壬环斜挂在防喷管上,丁××左手扶在防喷管油壬连接处,由于上提时产生震动,油壬环下落,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现场监督不到位,丁××左手扶防喷管的位臵不正确没有及时提醒。

3、安全意识差,风险识别不到位。

4、操作规程不完善。

《抽汲车操作、维护和保养规程》中没有明确如何安装、拆卸防喷管。

预防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中的风险识别能力。

2、加强管理,作业过程中的相互监督落实到位。

3、在防喷管的上、下部各焊一个扶手,便于操作。

4、修订《抽汲车操作、维护和保养规程》,添加防喷管的安装、拆卸内容,并严格执行。

5、组织员工对各施工步骤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十一、西地1井火灾事故
事故经过:
S80315队(132试油队)西地1井原值班房为85年前购臵的住宿房;由于顶棚多处破损漏雨,S80315队(132试油队)于2007年6月24日拖一带空调的轮式值班房到西地1井,将原值班房拖至井场外、井场入口的路基旁。

2007年6月27日西地1井进行水基压裂,参加施工单位:东疆勘探项目部、采油研究院、井下压裂大队、天然气运输公司、作业一分公司、特车分公司、第二试油项目部及S80315队(132试油队),施工总人员约70人,10:30分到达西地1井,11:25分开始压裂,12:50分压裂结束。

其他单位人员撤离井场,700型水泥车清理方罐内剩余胶联,S80315队(132试油队)副队长刘××、实习技术员张××、外雇工柯××、乌鲁木齐化工学校实习生林××、雷××在安装油、套压表,13:50分左右,突然从更换下来的值班房方向传来玻璃破碎的声音,发现该值班房窗口向外冒烟火,在现场人员灭火无效的情况下,刘××迅速向北三台电厂消防队报警,并向项目部汇报;14:01分消防队到达现场将火扑灭。

原因分析:
1、更换下来的值班房距井场较近,进出该值班房的人员较多,
在无电、无其他火源的情况下,调查组认为:是没有熄灭的烟头引起旧床垫着火而发生火灾。

2、管理不到位,更换下来的值班房门锁已坏,也没采取措施。

3、风险识别不到位,对拖出井场的值班房没有加强管理,压裂施工人员因天热都在值班房内和周围乘凉,没有进行要求和管理。

预防措施:
1、施工作业前,对施工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制定控制措施。

2、对井场外的设施应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

3、针对施工配合人员较多的情况,加强管理和监督。

4、对闲臵的设备、设施加强管理,进行封存并定期检查。

5、井场外距值班房10~15m设臵吸烟点,自制烟灰缸。

由质量安全环保科牵头,生产运行科、市场开发管理部协助,制定出加工图纸并安排制作和验收。

6、每班施工结束后,对吸烟点进行检查、清理。

十二、西泉011井抽汲工具落井事故
事故经过:
2008年5月3日,作业二分公司新J05072抽汲车组阿××、孙××和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试油工管××在西泉011井进行抽汲作业。

10:05时开始安全讲话,进行抽汲准备,10:10时开始作业,通井至1700米,10:30时开始抽汲作业。

11:05时第四抽子探液面在1420米,抽深1600米,开始上提至1400m时,负荷增大,操
作手孙××(2007年6月底毕业于独山子石油学校7月来公司第一试油项目部S80312队参加工作,11月调换到作业二分公司)换低挡加油上提,试油工管××与抽汲车组带班人阿××发现游动滑车下滑并立即打手势示意操作手停车,操作手孙××采取措施过晚,致使游动滑车下滑至防喷盒下1m处停止不动,下滑过程中游动滑车将钢丝绳扶正轮压坏,钢丝绳变形并断1股。

事故发生后,立即打电话通知指挥部。

13:00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副队长刘××、S80315队任命的技术员钟××、第二试油项目部安全员赵××和片区QHSE监理牙××到井,80T光车13:50到井,制定处理方案,80T光车将游动滑车缓慢提至原抽汲位臵。

由专人指挥抽汲车缓慢上提,上提30—40cm左右后,钢丝绳断裂,造成抽汲工具及约有1400m钢丝绳落井事故。

事故原因:
经调查,西泉011井于2008年4月25日下压裂管柱完后挂抽汲天滑轮;28日经过压裂;30日开始抽汲;5月3日抽汲工具和1400米抽汲钢丝绳落井后,当日加深2柱油管探到砂面后上提油管33柱,发现钢丝绳头,400型水泥车反洗后提出抽汲工具及钢丝绳;5月5日冲砂26.25米。

1、2008年4月28日压裂后出砂造成抽汲砂卡,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客观原因。

2、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生产二班未按《试油抽汲工艺规程》“大绳活绳和死绳用3个以上绳卡卡固在一起”的规定执行,班长钱××负责活绳的固定,实际固定了2个绳卡,活绳是7´钢丝绳,卡的是25mm的绳卡不匹配,当负荷增大时,活绳松动导致游动滑车下
滑。

3、2008年5月3日进行抽汲作业时,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生产二班当班作业人员管××对活绳与固定绳的绳卡检查不到位。

4、2008年5月3日进行抽汲作业时,抽汲过程中负荷增大,作业二分公司现场操作手孙××经验不足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操作不当。

5、2008年5月3日进行抽汲作业时,作业二分公司现场操作手孙××注意力不集中,未及时发现游动滑车下滑,也未发现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生产二班当班作业人员管××和作业二分公司车组人员阿××打停车的手势,致使游动滑车下滑落在防喷盒上将抽汲钢丝绳损坏。

6、游动滑车下滑事故发生后,第二试油项目部S80315队处理措施不合理,致使抽汲钢丝绳拔断,抽汲工具及1400米抽汲钢丝绳落井。

预防措施:
1、对于抽汲中发生砂卡,应下放活动后缓慢上提,当负荷达到抽汲钢丝绳破断拉力的80%,又不能下放时,应及时停抽,向上级汇报等待解卡。

2、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随时注意观察井口、游动滑车、钢丝绳的情况,加强相互监督和沟通力度。

3、特殊井抽汲作业(含砂井、间喷井)加强作业过程中的检查,及时发现隐患。

4、抽汲时严格按照《试油抽汲工艺规程》和《现场QHSE管理规定》执行。

5、处理抽汲砂卡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并及时向项目部、主管部门汇报,审查处理方案。

6、加强当班作业人员的岗位巡回检查,检查时不能走过场,要检查到位,检查到每一个检查点。

7、由工程技术与市场管理科制定“抽汲井下遇卡及井下事故处理规定”,规定出汇报制度及处理权限等内容。

十三、托6井井架拉伤事故
事故发生经过:2008年5月30日,S80311队一班班长尹××带领试油工王××、樊××、黄××,于10:30左右到达托6井,准备下注灰管柱,尹××组织进行了班前检查和安全讲话,并进行了岗位分工:樊××1号岗,王××2号岗,黄××3号岗,操作手巴××操作新J-16147通井车,尹××做其它工作。

于11:15时开始下31/2〞外加厚油管,11:30当起升第四根立柱时,立柱在过第3个油管桥与油管桥碰挂,继续上提油管时,立柱向井架方向猛窜,致使游动滑车撞向井架,吊卡和油管接箍挂在井架横梁上。

停车后,发现编号为JJ50/29W-2007-007井架第二节第四根横梁及左侧主梁严重变形。

事故发生后,S80311队班长尹××没有及时向上级汇报接受事故调查,在设备存在隐患情况下继续指挥下油管57柱。

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对当事人的调查并组织部分专业人员对此事故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如下:
1、起升油管立柱时,油管在过第3个油管桥时与油管桥相挂,继续上提油管使得应力释放,油管立柱向井架方向上冲,致使游动滑
车撞向井架,吊卡和油管接箍挂在井架横梁上。

2、操作手巴××观察不仔细、未发现油管立柱在与油管桥相挂,操作不平稳,由于速度过快,油管挂在井架上后,游动滑车上升惯性产生的拉力致使井架严重变形;
3、3号岗黄××未按《试油提下管柱工艺规程》之规定,“护送油管人员应站在油管一侧,用小滑轮挂钩勾紧油管,注意防止滑轮掉脱”,及《试油提下管柱作业指导书》之规定,3.5.2下油管作业程序(三号岗)“C. 在上提地面油管时,护送油管至井口;返回时带回挂钩”而是挂好挂钩,油管过第四个管桥后就转身离开了正在上升的油管,未能及时发现油管立柱在与油管桥相挂,以至造成油管碰挂管桥后遇阻酿成事故的发生;
4、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向上级汇报接受调查,在设备存在隐患情况下继续下油管57柱。

预防措施
1、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平稳操作,加强相互监督和沟通力度;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油管作业3号岗必须平稳护送油管至井口,保证油管不碰、不挂。

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加强员工对3寸油管提升作业等新出现的工作内容的风险识别教育。

十四、“5.1”井下落物事故
事故经过:2008年5月1日,新J-10439抽汲车组在滴401井进行抽汲作业时,使用31/2"抽汲工具,10:00到井作好准备工作,通井后开始抽汲,按指令抽深1400m后进行液面恢复,16:00左右继续抽汲,曹××操作,液面1300m,下深1500 m,上提过程中发现负荷
减轻,提出后发现抽子落井,更换抽子后继续作业。

原因分析:
1、抽子球头磨损,防脱帽丝扣松脱导致抽子落井。

2、第一次抽汲前的检查不到位。

3、抽汲工具连接好后没有检查确认,相互监督不到位。

4、恢复液面后第二次抽汲前未对抽汲工具进行检查。

预防措施:
1、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的责任心,检查不能走过场。

2、抽汲工具连接好后,必须要有检查确认,加强相互监督力度。

3、严格执行《抽汲操作维护和保养规程》。

十五、托普20井“4.11”伤人事故
事故发生经过:2009年04月11日,塔试修分公司完井队完井三班人员(刘××、王××、李××、井××)及技术员张××、实习技术员田××在塔河油田托普20井进行酸压后开井退酸试产作业。

16:11 酸压结束, 17:00-22:30用10-6-4mm油嘴开井退酸,油压21.5-30.5MPa,套压18-19.8-18MPa,排酸66.25m3后见油,孔板18mm,折日产气20992-8569m3。

监测到该井硫化氢:罐口150PPm--750PPm;井场100PPm--178PPm ;值班房0-30PPm。

21:00 监理李××和副队长章××到达井场。

对施工进行监督检查。

22:10由于现场风向不稳定,值班房硫化氢检测仪发出报警,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