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统一的哲学思考-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统一的哲学思考-1
在哲学上要有开拓和创立,打破与往哲学的传统束缚,就需要在“四个统一”上获得深入透彻的见解。

这四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先验和经验的统一、抽象和经验的统一,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的统一。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都是实在的存在方式。

一般而言,观念把意识者称之为主体,意识对象称之为客体。

然而,有一点必须把握,当意识者以意识者自身为对象进行勘察时,意识者在这时亦成为了一种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意识者和意识对象而被观念所划分的。

处在意识者位置是主体,处在意识对象位置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性在于:两者都是实在的,统一于实在,是实在的多元方式。

黑格尔在谈论生命时指出,生命既是主体的又是客体的,是主客统一的。

当然,在黑格尔那里,心灵和自然,也就是主体和客体都统一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展现方式。

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发展,探讨了认识的本质和界限,由此关系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康德的学说揭示了,认识是一种主客共制的成果,即认识是心灵方式和经验对象的主客共制成果,并以此为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所在。

在康德那里,心灵方式提供了认识的样式,经验感知提供了认识的对象。

康德的学说在哲学上作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贡献:第一,揭示了认识的主客共制;第二,提出和探讨了认识的心灵方式,即知性的时空方式和理性的判断方式,揭示了一切认识都是由知性的时空样式和理性的判断样式构造的。

例如,为何所有的经验对象普遍具有形状、大小、色彩、位置、距离、速度等等的认知时空样式,是在于这样的
认知时空样式是由我们心灵的知性认知方式给予的;为何所有的对象都有质的、量的、关系的、属性的认知判断样式,则是由我们心灵的理性认知方式赋予的。

由此,康德说,心灵把自身的规律赋予了自然,在认识论上颠覆了传统见解。

传统见解认为,认识是客体本来方式的反映,是无关心灵方式的构造的。

认识究竟是客体本来方式的反映还是一种主客共制的构造,引起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长期争辩。

客体是指意识对象。

那么,意识对象的客体有没有它们的自身本来方式呢?对此,康德认为客体是一种自在之物,这种自在之物的本来方式是认识无法进入的,为什么呢?缘由是,认识要认识自在之物,就要运用心灵方式,用自己的心灵方式来生成认识的样式,这样的结果是,认识的本身是一种心灵方式的主客共制,认识所造就的实在样式是一种主客共制的心灵图像,这种主客共制的实在方式就不再是客观本来方式的实在了。

尽管康德之后的许多学者和哲学家,都极力否认和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亦共同地认为认识可以达到客体的本来方式,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多余累赘,是违背哲学一元论传统的。

但现代科学的发展则在越过这种哲学的落后,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存在与图像和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大设计》35页,斯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

关于客观实在,列宁有一个物质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许多人以为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殊不知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是经不起深入推敲的。

人们将问:既然物质是一种感觉外的实在,那么换句话说,感觉亦是一种物质外的实在。

也就是说,感觉是不是一种实在呢?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一种叫做物质的实在和另一种叫做感觉的实在呢?此外,列宁的定义既回避了感觉是什么,又回避了感觉是通过怎样的架构方式进行认识的复写、摄影和反映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实际上既没有划清界限,也没有认识论的说明,相反为唯心论和
二元论,以及不可知论开了一扇后门。

在长期的哲学思考中我的见解是:人类的主体架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

人类以身体方式获得感知,进而以概念方式进行认知。

无论身体方式的感知和概念方式的认知,都是主客共制的。

其中,感知是一种直观的身体方式主客共制,认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方式主客共制。

在感知和认知中呈现的实在样式都不是客体本来方式的实在。

好比一块金属试样,在人眼的观察下,其表面呈现着光滑的镜面样式;在高倍显微镜的观察下,其表面则呈现了粗糙的麻点晶格样式,那么,这块金属试样表面的本来方式的实在样式究竟是光滑的镜面银光样式呢,还是粗糙的麻点晶格样式呢?又如,在地面上看月球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在月球上看是一片凄凉的荒野,那么月球的本来方式的实在样式究竟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呢,还是一片凄凉的荒野呢?如此等等,都说明了在我们感知和认知中所呈现的各种实在样式,都是感知和认知的实在样式,都是主客共制的实在样式,而不是物的本来方式的实在样式。

物的本来方式的实在样式在我们的感知和认知之外,而我们恰恰是不能抛弃我们的感知的和认知的主体架构而达到物的本来方式的实在样式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则越来越倾向于我们所感知和认知的实在样式,并不是客体的本来方式实在样式,而是主体架构构造的,心灵图像的,主客共制的实在样式。

二十世纪以来哲学在世界性的主导上,由数千年来的本体论哲学经数百年来的认识论哲学的发展,转向了主体论哲学的探求。

对人类的主体架构从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意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具体的、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对康德学说的承续。

黑格尔曾这样说过,要进入哲学就要经过康德。

我以为这是对的,不了解和懂得康德的学说,是无以进入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哲学发展大门的。

现代主体论哲学的探讨和发展,一方面,越来越聚焦于人类主体架构的探讨,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勘察人类的文化世界,人类的认识图像,意识行为和实践创造。

另一方面,则由外在的客体绝对转向了内在的主体绝对,带来了先验论和经验论的种种争辩和疑惑,即符
号、语言、本能、心理、意识等等的主体架构究竟是一种主体绝对的人类先验能力,还是经验历史的打造?这样的问题自康德以来就一直是个疑惑。

康德的学说开启了哲学对人类主体架构的探讨,然而康德的学说始终认为,心灵方式是人类主体的先验能力。

在西方先验论哲学传统的影响和束缚下,不少学者孜孜不倦地试图通过生物学的物理化学方式,通过大脑结构的生理解剖,通过大脑功能区域的划分,通过大脑神经激发的测试,通过基因编码的寻求等等,终极地揭示符号、语言、本能、心理、意识等先验能力的存在方式,然而这样的终极揭示是否能够成功呢?对此本人十分怀疑其成功的可能性。

根本问题在于,人类主体架构的现有模式,人类心灵的现有能力并不是自我绝对的、恒古就有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是由地球生命体和生命意识方式的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的经验历史铸就的,是一个不断改变的历史进程。

这样,对于主体和客体的探讨,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讨论,就要进一步深入到人类主体架构生成和发展的先验和经验统一的历史进程的探讨和揭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