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2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出塞》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二、作者介绍:
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四、初读诗歌: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
值的问题。
5、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6、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五、深度解析诗歌:
1、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
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