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各自的发展看大湾区经济建设路径-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各自的发展看大湾区经济建设路径-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合作不是新概念,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应该说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从过去三十多年前垫后厂的经贸格局,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区;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这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通力合作;经济发展;
1 从世界三大成功湾区看粤港澳大湾区
(1)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是世界三大成功湾区。
世界三大湾区的成功因素,分别为:天然良港,陆上交通便捷;配套的交易中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科研机构或院校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
我们来把粤港澳大湾区和这世界三大成功湾区做一个横向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完全具备这四大硬件.我们的深圳港货物年吞吐量世界第三,香港港口年吞吐量世界第五,广州第六。
交通运输便捷,自不必多说。
配套的交易中心,东京有东京股票交易所,纽约有华尔街,旧金山硅谷地区则有一千多家风投公司,而粤港澳地区则有深交所和港交所。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同时高校林立,科研所众多,完全具备世界级湾区的水准。
(2)世界三大湾区成功的软件是卓越的公共服务;坚持不懈地推动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公共服务方面,纽约湾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免费Wi Fi系统,像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
旧金山湾区成立各
种委员会,如火灾委员会、交通委员会等,委员会之间相互商议,相互协作,充分保障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协调发展。
推动创新方面,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就拿我们的邻国日本来说:日本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科研所高达100%, 也就是说每一个高科技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放眼中国,4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占有的可有机构不到7%.日本不仅政府推动创新,同时一个个大财团投入大量资金与当地高校或科研所合作,深入推动创新合作。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美国日本对于自己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当重视,在侵犯知识产权的惩戒力度上,仅直观地从侵权赔偿金额来看,美国最高,日本次之。
那些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公司经常为自己的专利受到侵犯和其他公司打官司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
中国内地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依然没有予以特别的关注,导致山寨产品满天飞。
当然香港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很重视的。
在香港的大学,教授若是被发现有论文抄袭等现象,工作就会不保,并且名誉扫地。
中国内地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应该被予以
更多重视。
2 从国内经济发展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在国内,可以成为世界上重点湾区的目前只有珠三角了,杭州湾,长江入海口,黄河入海口,环渤海和珠江入海口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
所以,中国想打造属于自己强区域中心的湾区概念也就只有珠三角了,所以才提出这么一个概念。
珠三角的内部,广深港澳,佛莞中珠江,9个城市,目前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港澳的对外背景,广州的文化和交通,深圳的金融和科技,佛莞的轻制造业,中珠江的旅游文化资源。
笔者觉得需要各自的配合和国家政策的统筹一揽子规划,实现互补互通,去参与全球的竞争。
全球竞争才是国家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
9个城市要明确各自的定位,取长补短,各自承担好自己的职能和角色,香港广州上百条的国际航班,深圳众多的高科技公司,佛山东莞轻工业结构的调整,珠海江门的旅游资源,广州港香港深圳港三个世界前十的港口,珠三角众多的机场,人流,物流,资金流,构成了这片区域的竞争力。
各市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努力去发展,并且辅之以国家政策的导向
和清晰的规划,某些方面的支持,这片区域没有理由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至于地方保护主义,内部无序竞争,各扫门前雪的格局观,阴谋论等也许是珠三角成为东京旧金山最大的阻碍,当然希望这不要成为现实。
粤港澳合作具有很强的有利条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
载领导者有力的指挥引导下,大湾区经济会有飞速地发展。
3 从历史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明清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宋元时期,珠三角湾区就是一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都是同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叫广州府。
而今,珠三角各城市形成城市群,经济总量已达到1.35万亿美元,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持平,各城市期待融合成为一个超级湾区,湾区融合,未来将比肩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
从历史角度看来,各城市联合通力合作更有利于该地经济的飞
速发展,古代将现如今珠三角湾区取名叫广州府,便是利用联合有利于经济共同发展的道理。
4 从粤港澳各自的发展看大湾区经济
从金融方面看,香港是湾区的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南中国内地证券业、股份制银行和对接香港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外资银行中心,是央企银行业中心).那么相对的,广州就不如香港和深圳这些方面,比如证券交易所等,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要差异化发展特色金融业,成为一个区域金融服务城市。
湾区概念肯定会明确和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深圳广州都会是区域金融中心,或是行政化提出打造深圳内地金融中心。
从航运港口方面看,香港趋同于新加坡这样的国际中转港,广州深圳不可能也没有合适的国际化软件实力来搞国际船舶中转业务,应定位为内地腹地货物进出口海港,那么广州深圳港口需要合理区
分腹地范围,市场化竞争。
从科技方面看,深圳显然有成为中国创造代表的硅谷,将是湾区硅谷重地,但深圳只是科技应用孵化方面突出,科研基础能力薄弱,科教实力薄弱,湾区融合背景下,深圳有望补齐科教方面短板。
而科创这块,广州也在打造国际创新枢纽,显然广州较低的房价,以及教育医疗实力全国第三,这样的综合性一线城市功能,对吸引一些科技企业也更有优势。
湾区概念应强化城市的融合,比如提出社保互认,对城市定位不应过细,在确保避免无序竞争情况下,不应用行政定位限制特定城市的一些产业和功能,在提出城市大致定位前提下,让一些产业在市场条件下竞争,比如广州引入了中证报价南方运营中心,不应搞个深港是湾区金融中心而广州不能差异化发展金融,而应在确定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前提下,允许广州金融在市场条件下与深圳实现差异化发展,侧重打造金融平台,不能说广州就不能搞金融,湾区就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哪些产业要去哪发展,主要用市场这只手说了算。
5 新局势下的大湾区经济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
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之后,又一个国家级的发展战略。
马化腾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 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二是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 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是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 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四是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 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
港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计划在出席两会时,提交逾60项建议及提案,其中建制派多个政团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其中,首要提出在广东省城市,如珠海、中山及惠州等,批出土地设立香港村, 兴建房屋供港人居住,并建立智慧安老小区。
另外,又提出港
人可享有国民待遇, 以推动大湾区发展,包括放宽置业按揭限制、取消港人在内地就业需要领取就业证制度、放宽粤港跨境私家车配额等。
工联会计划针对大湾区发起联署提案,建议制定特殊的湾区政策, 并设立专责机构跟进,促进区内人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流通。
王国庆强调了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以及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变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商业中心的设想。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6600万。
他说:通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内地和港澳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他还说:中央有关部门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按程序报批。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建议:允许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实现自由流动。
我们要让更多海外人士增进理解、尊重、认同和支持,吸引全球各地学子来华留学是一个非常积极有效的渠道,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他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被提到紧迫的议事日程,增强大湾区的国际化人才比例,推动大湾区人才的自由流动,
特别是吸引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成为建好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他认为应该从就业许可、财税改革和执业互认几个方面入手。
目前根据相关规定,在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内(包括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可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
但这一政策还没有惠及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城市。
为了全面打开港澳人员在大湾区就业的方便之门,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允许具备一定学历或具备专业技能资质的港澳人才自由流动,无需办理就业证,可凭工作合同直接办理社保等相关业务。
另一方面探索试行财税政策方面的改革试点,制订相关政策降低在大湾区工作的港澳人员的税负水平。
比如深圳前海对境外人才缴纳的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
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试行财税改革试点,可以对促进人才交流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企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吸引香港学者到内地研究,以此加强香港与内地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科研水平,为未来发展打下智力基础。
粤港澳公用事业合资合作,既是实现资源共同配置,促进多元融合的切入点,同时又可直接解决民众生活需求,并能得到大众的支持。
同时,湾区港口群的发展也能促进深圳经济管理职能的提升、行政区划的扩大、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观念
的突破和体制的创新。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已具备坚实的基础,金融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机制日益健全。
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健全跨境金融合作监管机制,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对于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区域合作制度的创新能够提高湾区内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当前湾区功能性整合大体已经完成,区域整合的深化需要制度性整合的推进,即制度创新应成为区域深层次整合的重要途径;网络型城市体系的建立对于打破等级化的城市发展观念、营造更密切的区域合作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突破将粤港澳合作划分为粤港合作与粤澳合作的发展模式,强化湾区的区域整体理念,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大湾区的跨境协商管治机制;充分发挥现有沟通机制与合作平台的作用,提高区域内制度性整合的效率;促进多种形式的合作。
粤港澳合作新方位下的大湾区经济将飞速发展,从而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阁。
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的深港合作[J].开放导报,2015 (5).
[2]左晓安。
粤港澳合作转型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演进方向协同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1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