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河南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
176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以河南为例
◎王冠波
摘要: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世界历史上四大古国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沿岸区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区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及横河流域,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广袤富饶的黄河流域。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经9省区,生生不息,见证了炎黄子孙五千年所创造的伟大发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

黄河流域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为传播黄河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河文化;黄河精神;黄河资源;开发;利用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也是中国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

黄河文化从这里产生,是构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河南地处黄河文化核心区域,历史地位重要,文化资源丰富,影响深远。

黄河文化资源经过长时间的综合发展,形成了丰富厚重、种类齐全的特点,在整个黄河流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黄河文化资源的类型
(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广义上的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群众及其水利工作者的精神需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和行为方法的融合。

它主要包括精神、观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

黄河文化首先是一种流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流经的9省区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以地域来看,黄河流域的文化包括青海省的高原文化、四川地区巴蜀文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文化、甘肃省的陇南文化、陕西地区的三秦文化、山西省的三晋文化、河南省的中原文化、山东省的齐鲁文化等。

沿黄河流域各个省区在传播黄河文化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而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段,厚重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资源同样丰富多彩。

(二)河南黄河文化资源的类型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个市、28个县(市、区),全长711公里,总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河南的黄河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

黄河文化首先是水文化,黄河是母亲河,水润万物,滋养大地,文明由此诞生。

《汉书·沟洫志》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是中国的圣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

“魂”是河南黄河文化的内在表现,中流砥柱是三门峡黄河的魂,小浪底水库是洛阳黄河的魂,黄河流经河南省的各市区都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国人与大自然奋斗的不屈精神。

历代以来,傍水而居的华夏先民从未停止过对黄河河源探索求知,从远古洪荒岁月里走出的大禹,到仰韶炊烟下华夏先民闪烁的智慧之光,以及今人治理水患战天斗地的坚韧抗争,无不体现着黄河赋予河南的独特精神。

遍布在河南的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展示和支撑,凸显了其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根脉、民族历史的主脉、中华民族的灵魂的战略地位黄河不仅是一条壮丽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河流。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继承儒家思想,倡导睦邻友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深厚互助情怀,提出了“修身养性、调节家庭、治国理政”的人生理想,以平衡世界为核心。

这种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线,并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塑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信仰。

《易经》《尚书》《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在黄河流域问世、传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出发点,此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文化孕育出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黄河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二、河南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现状
目前,沿黄九省区对黄河文化资源都进行了积极的利用开发,并打造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一)利用开发现状
水是黄河文化的根本,是黄河风光的灵魂。

黄河河南段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黄河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景观、水景观和堤防景观为主,突出代表是黄河水体和黄河沿线名山。

河南沿黄河流域的市区都已对这些资源进行了积极的开发利用,形成了黄河流域优美的风光景致。

跨三门峡、洛阳济源三市的黄河小浪底是国家水利风景区,由小浪底大坝、紫荆山、八里峡4个片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

景区是以小浪底工程为依托,以山、水、林、草为特色的大型生态园林。

风景区融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在这里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周围的其他景点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的自然景观。

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至郑州是峡谷水道向宽浅槽过渡带。

从桃花峪到兰考,是一条典型的“地面悬河”,兰考东部是为弯曲河道,地理地貌景观非常丰富。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河南段充分发挥了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防洪减淤功能,在谋划建设桃花峪水库方面努力寻找新亮点,并积极推进贯孟堤改扩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黄河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黄河流域旅游是展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条极佳旅游线路,河南各地相关部门又彼此协调合作,整合沿线峡谷奇观、黄河湿地、地上悬河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等不同主题的精品线路,谋划推进“两山两拳”战略,打造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此外,黄河河南段各地政府依托黄河文化底蕴优势,积极打造黄河文化名片。

洛阳市不断加强对龙门石窟、丝绸之路河南段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他各地政府也积极行动,多方联动,正在布局建设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全面开展黄河母亲地标复兴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黄河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黄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不力,黄河文化开发利用程度低等方面。

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利用,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全面的认识和思考,更多的是基于旅游开发的实际效用,黄河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提炼。

目前,河南省黄河沿岸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缺乏统筹规划和强有力的协调配合,流域内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活力,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此外,文化旅游多以黄河沿岸城市和古都、古镇、博物馆、纪念馆等水上旅游为主,游客往往缺乏深度体验,黄河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河南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趋势
黄河文化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它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下转第179页)
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179
(二)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文化与建筑设计
交互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

交互就是双向的互动或者相互作用性。

传统信息多是单向传递,然而交互则强调有来有往,也就是参与者双方对应实现信息的互递与双向传达。

在互联网+时代,交互文化强调对等性与互动性。

这种对等性与互动性的交互文化促使建筑师与公众形成一种交互思维。

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要遵从互动性原则,将设计理念直观地传递给受众,将自己与受众摆在对等位置。

除此之外,新材料与新技术的附加运用,也极大的促进了受众与建筑之间的良性交互。

在互联网+时代,交互文化强调可用性与体验性。

在设计范畴内,围绕交互文化展开的设计活动被称之为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中心是体验用户,交互设计一项重要指标便是“可用性”,也就是评判一个产品的优劣、可用性高低等,需要从户体验角度出发,判定其是否易学、易记、高效、安全。

具体到建筑设计,就是建造者需要将受众与业主的心理及生理特征纳入调研与思考范围,并将其合理体现在建筑设计中,以求在后期建筑使用中,让受众获得流畅而多层次的体验。

五、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更新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与互联网为代表,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多媒体技术的考量,可以促使受众,即空间体验者,参与到建筑事件之中。

譬如可以将视频、音频、光影等多媒体技术介入建筑空间设计,计算机为空间与体验者之间的交互
媒介,促使建筑能够针对体验者不同的行为与意图,给予不同反应与回馈。

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是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仿真、虚拟环境,体验者通过使用相关装备、装置而获得沉浸式的、动态交互的感官体验。

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就是塑造仿真三维虚拟物象或立体空间等,让空间使用者仿若身临其境,获得多层次空间体验。

最后,节能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对建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因地制宜的建造基准,诸如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或水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也都可以酌情实验并推广。

节能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促成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这也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

六、总结
建筑学是一门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学科,时代不同的技术与艺术直接影响建筑艺术创作。

公众是建筑的业主,是除建造者之外的第二大建筑设计参与主体,产生重要的舆论作用,需要给予其关注及有效引导。

对公众社会意识、社会文化及时代最新建筑技术的研究与思考,有利于未来建筑设计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齐康.思路与反思:齐康规划建筑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河南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黄河文化资源必将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的震惊,也必将为自身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机遇,其价值意义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其他省市所不可比拟的。

(一)聚焦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围绕“中国之源、黄河之魂”主题,全面推进黄河文化品牌建设,培育沿江旅游品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景,形成具有中原魅力的黄河母亲新形象。

利用好现代传媒的平台窗口,设立黄河文化节,定期举办黄河文化博览会,建设“黄河文明博物馆”,推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现场演出和系列精品剧目,利用好一些重点媒体的传播能力,提升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弘扬黄河文化精神,让古高的黄河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焦作是黄河文化的重要遗产地,要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历史的重任,打造区域性黄河文化传承的“核心区”。

焦作市政府为更好开发利用黄汉文化资源,已经绘制了清晰的蓝图:总体规划将利用黄河两岸的山水、功夫、诗词、研学等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推进云台山与嵩山的联动发展,把太极拳和少林拳结合起来,深度开发云台山、嵩山、陈家沟、少林寺等景区,建设“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示范带,充分讲述新时期黄河文化的故事,更加坚定中华文化和黄河文化自信。

(二)拓展传播平台,探索未来新路径
为全面打通和拓展文化信息传播渠道,持续讲好“黄河故事”,一方面,要加强金融媒体平台建设,继续寻求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专项合作,通过云展、现场分享、远程互动等形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要收集和整合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努力构建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音频、互联网应用、远程合作、信息播放、存储于一体的媒体平台,为线上线下的展览和教育宣传服务,实现专业知识的可视化和普及化,为观众的性与鉴赏视觉盛宴贡献更多的思想艺术理念。

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保护、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大学)
作者简介:王冠波(1974-),女,2004级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程璐瑶,金彩玉.文旅融合助推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315(03):137-138+141.
[2]左慧元.黄河流域历史碑刻与黄河及黄河治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58-61.
[3]牛玉国.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文集[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上接第176页)
观点。

针对留学生编造有效地真实案例,让留学生加以讨论,并深化其案例中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比如,在讲述亚非学生可能发生的案例。

案例一、亚非学生聚会时,饮酒过多,其中一人死亡,谁的责任问题?
案例二,亚非学生聚会时,大家一起喝了酒,天寒地冻,其中男生送一名女生回去休息,送到女生所住公寓时,没有再送上去,结果该女生由于喝酒后,体热、腿软,未能上楼梯回家而是在留下睡了一夜,冻死在一楼楼梯处。

请问需要他人来负责吗?
四、小结
国际留学生法学通识课程的改革,必须考虑亚非学生本身文化、自身
素质因素,再结合中国法律及国情,将法学通识课融化成一门生动、易理解、易做到的行为规则,可以有效地预防国际留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作者简介:宾雪花(1970-),女,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

课题项目:2018年温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8jg17)。

参考文献
[1]刘超,王静.综合性大学法学通识课程设置缺陷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法治社会,2016(04):31-38.
(上接第17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