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 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考点解读】
考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课标解读:(1)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具体思想主张包括:人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任何行为;最高权威是《圣经》;基督教会包括一切信徒;基督教徒应各司其职;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行,而是通过对《圣经》的理解和对上帝虔诚信仰来免罪。
后来加尔文又进一步解释成先定论。
(2)宗教改革的意义: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挑战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1) 思想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部分天主教教徒深受影响。
(2)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宣扬,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
和才能得救。
(3) 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为名,印制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
2.兴起: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即《九十五条论纲》)。
3.思想主张:
(1)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
(2)宣称的功效微不足道,基督徒只要,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5.意义:
①宗教改革运动在拉开了序幕。
②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_____ ___色彩。
③欧洲形成 ___和 _、___ ___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受的影响。
2.思想主张:
(1)人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因信称义”解释成,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
(1)为作了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和的必要性、合理性。
(2)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方面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家用_________ 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____ ___、
为人类______________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突破】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及联系
突破提示:抓住历史事件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
此类比较属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
比较项一般是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确定。
确定比较项目后,逐条分别比较。
突破归纳:
1.相同
(1)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在思想形态上的反映。
(2)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
(3)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都是反对封建秩序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2.不同
(1)指导思想上:文艺复兴的本质是热爱人和自然,把宗教放在次要地位,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宗教改革则仍以来世观念为基础,将灵性置于物质之上,强调信仰和服从,承认神的存在。
(2)形式上: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3)群众基础上:文艺复兴是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民众运动。
(4)实质和影响上: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它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3.联系
(1)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
(2)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典例探究】
(2012·广东文综卷·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选C。
关键信息:马丁•路德、信仰无法安稳的奠基于《圣经》、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本题要求回答马丁路德和教皇代表的分歧所在。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排除A,很明显也可以排除B,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的。
2.(广东省揭阳市2011届高三一模文综)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
A、14世纪的文艺复兴
B、16世纪的宗教改革
C、1688年的“光荣革命”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题中强调简化宗教仪式、强调王权摆脱教权的控制,即宗教改革的内容。
3.对右图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揭示教皇的荒淫无度
B.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应出自天主教会之手
D.揭露人性的虚伪贪婪
【答案】:C
【解析】:图中文字要从左至右阅读,浓缩为:教皇、路德和加尔文的斗争,只有上帝能平息。
即突出了上帝的万能,维护了天主教传统,即选C项。
【备考指导】
本考点在高考试卷多有涉及,但很少单独设题,备考中应给予关注。
1.知识角度: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地区率先兴起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及时代意义,宗教改革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2.联系角度
(1)把欧洲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相联系,认识人文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表现。
(2)把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与加尔文的思想主张进行结合考查,认识路德思想和加尔文思想的差异及原因。
3.史论角度:把欧洲宗教改革与16世纪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认识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巩固练习】
1.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C.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D.反对教权对世俗权力的遵从
2.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3.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利强行规定波西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这里的“人”最可能是 ( )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 D.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4.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
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对加尔文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再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面
C.否定对教皇的盲从 D.肯定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地位
5.“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
上述观点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6.“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 )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7.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8. 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 )
9.恩格斯称加尔文的信条“适合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加尔文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B.加尔文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
C.加尔文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了理论依据
D.加尔文说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10.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B.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C.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运动
D.宗教改革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材料二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
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
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
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请回答
⑴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路德“异端”思想的内容及矛头指向。
⑵结合史料二,分析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
⑶根据史料,你认为对于宗教改革的性质该如何定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路德始写小册子,包括《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这事之后,使得教皇大怒!教皇将路德事件在枢机会议上提出来,经过深长讨论之后,在1520年6月对路德颁布诏谕,正式宣判路德,并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
材料二路德在还没有得到罗马当局的这种决定之前,曾写信给朋友说:“我已经痛下决心,无论罗马当局如何处理,我都满不在乎了。
”这段时间内,他所散布的著作和言论中,声明他的理论是: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祭司;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公会议的权力,等等。
材料三当教宗的诏谕送到了他手上时,他为了表示轻视,就在威丁堡大学的教堂内,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将诏谕烧毁。
1521年1月,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丁·路德》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引起“教皇大怒”的原因有哪些?(6分)
(2)面对来自天主教会的压力,概括材料二中路德的态度与主张。
(4分,不得抄袭原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支撑马丁·路德敢于轻视教宗诏谕的力量是什么?(4分)路德的举动会产生哪些影响?(4分)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10CDCDD BDCDD
11.⑴内容:指责教会贪婪腐败,主张“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或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因信得救);《圣经》高于一切,《圣经》面前人人平等;简化宗教仪式:世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或教随国定);建立本民族教会。
矛头指向:罗马天主教会。
⑵作用: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语言文学革命;是一场宗教领域的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直接斗争。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第(1)问,路德的“小册子”对教皇和教会进行了全方面的批判,侵犯了教会的利益。
第(2)问,通过“满不在乎”和他的理论即可得出其主张和态度。
第(3)问,“全体学生”说明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其理论可得出力量来源;其影响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原因:路德的活动在政治上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在经济上损害了教会在德意志的盘剥;在信仰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2)态度:不在乎天主教会的处罚,反对教会的态度更加坚决。
主张:教会成员一律平等;人人可以读圣经;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3)力量:一是来自内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或者他依据因信称义,感到自己得到上帝的支持);二是有来自世俗力量(或诸侯、学生、民众)的支持。
影响:在欧洲信仰领域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欧洲开始了广泛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新教的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