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为配合新版校园一卡通的启用,后勤集团在生活区新开辟三个业务办理窗口,申领手续也将更加简洁。
B . 眉山苏氏一门才俊当然不错,而“苏小妹兰难新郎”的故事纯属虚构,然而这个浪漫故事却流传至今。
C . 随着耐间推移,警方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难逃法网。
D . 他是这种新文学体裁的始作俑者,应当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2. (2分) (2017高二上·惠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大数据,云分析”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互联网+”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不法分子才会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来欺骗网民。
B . 惠州机场复航后,除了加强它自身的建设,还要加强与铁路、港口、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
C . 近日,某些公司因互联网业务产生纠纷,竟单方面阻止了对用户原有的服务,引起社会强烈不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D . 执黑子顽强翻盘,以半子劣势险胜古力的孟繁雄赛后表示,此次跟古力对决受益匪浅,觉得自己与古力还有一定差距。
3.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B . 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 . 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D . 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 (2019高三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赋税是维持政府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我国历朝历代封建政权对于赋税的征收莫不极力讲求,并制定了种种严密的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即在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的基础上制定了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制度。
黄册以人户为中心,册上登载各户人丁及财产状况,鱼鳞图册则以田地为主,两者相互参照、互为经纬,构成国家征派赋役的重要依据。
但无论是依据户籍还是地籍,明代十年一大造的制度规定,都不能适应历年所发生的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攒造册籍与推收钱粮过程中,户书、粮书、里书、甲书等吏役人等从中舞弊,生者未补入,死者不予勾销,田地买卖、抵押等情形都没有登录在册,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因此,在很多地方黄册演变为徒具虚名的“伪册”。
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以黄册为基础,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而编制实用文册,即实征册。
实征册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适合本地区的情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
于是在明代中后期,赋役册籍就出现了两套系统:一种是日益成为具文的黄册,一种是切合地方实况的实征册,时人即云“解部有黄册,则州县有实征(册)”。
在徽州地区,万历年间之后乡民买卖田粮后推收税粮,主要在实征册上进行,在黄册上推收已纯属形式。
随着清初以万历年间的税赋原额来编纂赋役全书,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
而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已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
清代前期,一般都是由州县官主持编纂实征册。
据黄六鸿于康熙年间撰写的《福惠全书》所记载,实征册由州县官于每年征税前,召集里书攒造而成。
其具体办法是,先确定本县一年应征钱米总数,然后按照本县应税田亩数及科则,分配到各都、图、里、甲,最后落实到各甲花户,按照花户登录到册籍上。
实征册每页可写八户,每户名下写明田地山荡人丁的税则及花户应纳税额。
甲、图、都各造其实征册,然后汇总为州县的实征册。
此种编制方法应该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前期由州县官主持编纂的实征册,一般在县衙和乡里册书手里各存放一本。
但在由下往上的编制实征册的过程中,乡里册书手里实际保留了实征草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乡里册书掌握的实征底册由于随时推收和更新,更为贴近实情;另一方面,随着州县官的频繁更换,特别是咸同年间遭遇兵燹,保存在县衙的实征册大部分散佚或毁于战火,一些地方官府不得不主要依赖乡里册书所藏之实征底册。
如果说明代的赋役黄册与清代的实征册皆为“官册”,那么保存于乡里册书手里的“实征底册”就属于“私册”。
从明到清,由于黄册逐渐脱离实际,实征册也开始失控,于是乡村基层赋税征收的依据转以“私册”为凭,由此呈现一种由“官册”到“私册”的嬗变轨迹。
(摘编自杨国安《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和以田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两者相互参照、互为经纬,成为明代社会重要的赋税征收依凭。
B . 因十年一大造的制度和吏役人员的作弊,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的“黄册”在多地与实际情形严重脱节,从而徒具形式。
C . 明清时期的实征册是地方官府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每年主持编纂的实用手册,由于更切合地方实况,很快得到推广。
D . 清代的实征册采用的是由下至上的编制方法,先由甲、图、都等各级基层组织造其实征册,然后汇总为州县的实征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黄册制度的建立与废弛、实征册的出现及其编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明清基层赋税征收依据的发展演变过程。
B . 文章第二段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因果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在明代中后期,赋役黄册被实征册取代的现实需要。
C . 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记载了实征册的编制方法,并以点带面,推断该方法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编制实征册的情形。
D . 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从官府、乡里册书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清代赋税征收依据由“官册”向“私册”转变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汲取财税资源、维系国家的运转,封建政府往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等综合构成的册籍系统,来实现税源的掌控和赋役的征派。
B . 明代中后期的赋役册籍出现了两套系统,使作为赋役基本制度的黄册演变成徒具虚名的“伪册”,某些地区甚至完全被实征册替代。
C . 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虽以万历年间的税赋原额为基础,但清朝遵循的是田赋“定额化”原则,可见,清朝赋税征收制度发生了改变。
D . 清代实征册在县衙和乡里册书处各存放一本,如果在县衙的实征册没有被毁或未散佚,地方官府就不需要依赖乡里册书所藏的实征底册。
5. (12分) (2018高一上·天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 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qiàn)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注】①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过知识分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②全文共10个自然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缘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
第五段:塘中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正是夜阑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欲派遣苦闷之情。
B . 第三自然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了上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话。
C . 第四自然段所写月下荷塘景物依次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观察角度是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D . 第五段结尾“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话运用通
感,用视觉来比喻听觉,表面光与影的和谐。
(2)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
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析。
6. (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练习题
我尽一切可能向他说明我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
但是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
深刻的印象,结果在以后几分钟里,我定了许多靴子。
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到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1)“我”为什么要尽一切可能向格拉斯说明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
(2)靴子比以前的经穿,“我”为什么说“这下可糟了”?这反映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下·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
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
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
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
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
”进士甲科。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
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
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
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
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
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
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
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
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
”竟不复出其稿。
时有相章悖意。
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
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
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
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
”帝首肯再三,乃退。
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
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
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B . 节度使,官职名。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予旌节,故称“节度使”。
节度使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不负责民政。
C . “服除”,指守丧期满,“服”指丧服,《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丧服的名称。
D . “孝廉”,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 . 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
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 . 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
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 . 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
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
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②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7高一上·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①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吴国名臣;苏小:苏小小,钱塘名妓。
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首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杭州春景极有层次,请简要概括
(3)颔联用“伍员”和“苏小”的典故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9. (2分) (2017高二上·惠来月考) 默写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3)屈原于《离骚》中感慨自己择路不慎,迟疑之后又欲回头,于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这与陶
渊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异曲同工。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情地表达对远行朋友的无限牵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6)《诗经·氓》中写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已有所显露的句子是“________。
”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10. (1分)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①②③④⑤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这构成了一种错觉,① 李白之所以伟大,② 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
这是可悲的误会。
③ ,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和进取之间徘徊,李白④ 既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⑤ 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11. (1分) (2020高一下·东方期中) 下图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根据要求答题。
(1)请简要赏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2)请根据本则广告的立意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语文老师参加国庆70周年征文竞赛,喜获一等奖,领到两千元奖金。
朋友跟他开玩笑:“钱是阿堵物,诱人作龟孙;书生不言钱,言钱不书生。
”语文老师亦笑着回答说:“钱是阿堵物,你孙我不孙;书生亦言钱,言钱亦书生。
”两人哈哈大笑。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自己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1、
8-2、
8-3、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9-1、
9-2、
9-3、
9-4、
9-5、
9-6、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10-1、
11-1、
11-2、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