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庠序开大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众庠序开大船
主页万众庠序开大船搜索花垣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县,处于湘黔渝三省(市)交接地带,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大宗师
沈从文以县内小镇茶洞为背景,创作了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就叫《边城》。
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各地兴起了旅游热, “边城”已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几多游客、几多追梦者纷纷向边城走来。
走进边城,人们不仅可欣赏小镇那奇丽的山水风光,亦可感受到那迷人的民俗风情,而且更让他们惊奇的是今日的边城,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边城高级中学。
边城高级中学座落在花垣县城城北开发区主街道路侧,占地225 亩。
走进校园,但见广场、流水、曲桥、树木、草地、教室、书声,篮球场、运动场、体育馆、教学楼、科技楼、公寓,构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高等级校园。
但是,让人感到有些迷惑的,是那一栋栋楼房的显万众庠序开大船吴志良龙宁英191 ·纪实中国作家眼处都标记着不同的特殊的名字。
比如,在校园广场正面镶着一座大时钟的那栋楼房标名为“太丰综合楼”;校园广场左侧拾级而上的那座气宇非凡、犹如一架蓄势腾飞的飞船建筑标名“东锰体育馆”;校园广场右侧由两排双层长廊连接着的三栋别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依次标记名为“汇银教学楼”、“振兴教学楼”、“衡民教学楼”;在“太丰综合楼”的正后边,是一栋科技楼,座南朝北的门楣上标名叫“峰云科技楼”。
再
把目光越过三拱流水潺潺的小曲桥,又见五栋设计精典,排列
有序的教师公寓和5 栋学生公寓,也都标有不同的名字与学生公寓靠得较近的两栋教师公寓分别名为“汇丰教师公寓”、“锰锌高科教师公寓”。
这一个个奇特的楼名,让不知内情的人如坠五里雾中。
在迷惑的同时,你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惊叹,大山深处,好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化校园啊。
那些送孩子来校读书的学生家长自豪地说,我们花垣现在也有自己的高级中学了,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再不用远走他乡四处求学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一座特具规摸的现代化高级学校在苗疆腹地、在武陵山中崛起起来的呢?说起来还有几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吧。
因为温故才能知新。
花垣旧称永绥,是一块独特而神奇的土地。
它的独特在于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边缘,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西北角,全县30万人口, 78.8% 是苗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花垣历
史悠久,《禹贡》为荆州之域,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
聚居在武陵郡的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因其散落五溪,
史称“五溪蛮”。
东汉建武年间,宋均治理湘西州政府副州长梁秋松(右二)花垣县委书记吴彦承(左三)花垣县副委书记者石
伏龙(右一)(边城高级中学建设工程指挥长)与彭顺武(左一)
邓意民(左四)等民营企业家家视察边城高级中学建设。
192
万众庠序开大船·吴志良龙宁英“五溪蛮夷”,见其俗少学者,
信巫鬼,即“为立学校”。
这是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之发
韧。
明洪武元年,在花垣境内设置崇山卫,后改为崇山千户所。
清雍正八年,湖南巡抚赵宏恩向雍正上《疏》,献“治苗”之策,奏请将“红苗居焉”的明崇山卫地,撤卫设为六里,说“各苗从前之所以掠劫为非者,由未睹诗书礼法”。
撤卫设里后,于“每里设立义学两处”。
清乾隆三年湖南学政张化遇,在《永绥厅学碑记》里,提出对苗民,应“启以维新之路”,设立义学, “俾讲读有所,陶淑有资,自必有捨旧图新,矫刚柔气质之偏”。
《学碑记》还声称, “学不建,法令虽俱,终不能使贤愚同趋,习尚齐放”。
乾隆二十年,永绥厅同知张天如,修建绥吉、绥阳两个书院,招教学生不拒苗族后代,提出了对苗民“不宜因其非我族类而鄙夷”他们,而不屑于教育他们,所谓“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也”。
由于有这些仁人志士的呼吁,从清康熙三年开始,清政府在花垣苗区共兴办义学12 所,开设书院两所。
至乾隆、嘉庆年间,湘黔边境暴发苗民大起义,震撼清廷。
清嘉庆帝及其“流官”更加省悟到“善政不如善教”, “厚刑狱,不如厚学教化”, “潜移其顽梗之风,而柔其血气,最为善政”。
清嘉庆十四年,清政府规定,苗童无论书院正课及小考,是否列前10 名,凡赴厅、县、府院应试,各给盘缠银一两,凡赴乡试各给盘缠银10 两。
清道光年间,对于赴京会试的苗举人规定照汉籍举人之例,除给公车银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以鼓励他们“奋志青云,使苗疆寒畯振起文风”。
清王朝推行的封建科举教育,吸引了苗族人士办学热忱,殷实富户,为让其子弟走科举出仕之途,不惜破费巨
金,延清儒师,开设塾馆,至清光绪初年,湘西苗族地区书院、义学、私塾星罗棋布地形成教育网络,出现了富家“以延师课读
为荣”,贫家也“以诵读为重”的景象,历史上称为“六里生苗地”
的花垣苗疆,“文治日新,人知向学”,尊师兴教,蔚然成风。
从清雍正十一年至光绪未年废科举,永绥(花垣)生员共考中榜眼、探花、进士、举人、拨贡、秀才等不计其数,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为罕见,它开创了花垣人尊师重教,人知向学的教育先河。
抗日战争时期,花垣教育亦曾出现“战(暂)时繁华”,因为湘西僻处湖南边远山区,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通往西南的“门户”,江苏、浙江、安徽等沦陷区学校及全国教育社团纷纷迁入,分布大半个湘西,国立八中高二部,初二部定址花垣。
贞信女中定
址花垣,国立茶峒师范定址花垣;抗战八年,这些学校在花垣县长达八年办学,使花垣教育骤然从小教、中教到高教,成为体系,为花垣县教育注入活力,堪称新民主教育之乡。
抗战八年,内忧外患,国破家亡,这些流亡学子们怀抱读书报国的雄心,刻苦学习,汇丰有限责任公司捐建的汇丰教师公寓、锰锌高科公司捐建的锰锌高科教师公寓。
193 ·纪实中国作家一心读书,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仍能圆满完成学业,报效祖国,其中许多
学生后来都成长为国家之栋梁,比如共和国总理朱镕基,当年
就从遥远的长沙长途跋涉到花垣求学两年,这当中也少不了
花垣的父老乡亲对流亡寒畯的倾情关怀和殷殷厚爱??。
追溯历史,让我们自豪,更让我们清醒。
当时代的列车进入21 世
纪的轨道时,花垣教育该象那日夜不息的列车一样与21 世
纪接轨了吧?但是,从有关资料中找到的是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
截至2003 年底,花垣现有的221 所中小学校,仅有一所完全中学,而在读适龄学生46768 人,同时,随着该县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区人口迅猛增长,县城人口接近10 万人,中小学生读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而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仅占地51 亩,校舍陈旧,教室逼仄,每届高三学生都只能挤在几间由租借的一座五金仓库临时改造的教室上课,阴暗、潮湿、采光度极差,给这些面临高考的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该县初中毕业生一年4600 多人,农村的初中毕业生按20% 上高中,城里的按40% 上高中,该完
全中学也无法容纳学生就读,全县初中毕业的学生,面临失学
的危险。
因此,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农村孩子,干脆不读,弃学外出打工去了。
而那些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索性把子女送往吉首、永顺、保靖、长沙或其他教育条件较好的地方求学。
这些家庭每年支付给子女出外求学的经费加起来约在1 千万元左右,苦了学生,难了家长。
更为叫人揪心的是,生源外流,资金外流,好教师也跟着起哄往外地跑。
对于花垣来说,不管是生源
或是资金或是老师,无疑都是个重大的损失。
当时刚调来花垣不久的县委书记吴彦承,为此寝食难安,他总是思考这样一个
问题,花垣苗乡不是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吗?清朝嘉庆时期,
属六里生苗地的花垣苗乡教育上还出现过书院、义学私塾星
罗棋布形成网络的繁荣景象, “文治日新、人知向学”是当时最好的写照啊,抗战时期,勤劳朴实的花垣人不惜把祭祀孔圣人
的文届让出来给国家开办流亡学校,成为“国立八中”的校舍,
给那些失去家园的学子们以兄弟姐妹般的温暖。
而今解放几十年,花垣县域经济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孩子们却竟然没
有安心读书的环境,小小年纪就得离开父母到外地去求学,作
为县委书记,人民的公仆,看到这些情况,他怎么不揪心啊!因此,他先后十三次组织县委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尽快解决花垣孩子读书难的问题。
几经调研,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城北开发区主街道路侧建一所占地225 亩,规划建筑总面积61750 平方米,有60 个高中教学班、可容纳三千多名住校生的高东锰体育馆内、同学们正在参加开学典礼。
194 万众庠序开大船·吴志良龙宁英级中学,因花垣茶峒是沈从
文的文学名著《边城》的背景地,为借助名人名著这个世界级品牌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级中学,大家一致
决定校名就称为“边城高级中学”。
学校的主要建设项目有3 栋教学楼、1 栋科技楼、1 栋综合办公楼(内含图书室)、1 座体育馆、5 栋学生公寓, 5 栋教师公寓, 1 栋师生服务大楼以及体育运动场所等设施。
工程总计划投资7800 万元。
宏伟的蓝图绘制了,资金来源也有了初期方案:县里自筹
1500 万元,朱镕基总理基金300 万元,省教育厅支持高级中学建设扩容资金300 万元,申请银行贷款2000 万元,全县
干部职工自愿捐资300 万元,民营企业捐资800 万元,社会各界自愿乐捐1750 万元, 尚缺资金2750 万元,这2750 万元缺口,往哪里找呢?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是十万百万,是两千七百五十万啊!有一个光彩事业,有三句这样的口号:动一份真情,献一份爱心,作一份贡献。
这是1994 年4月,国内10 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起倡议的一项以扶贫为主题,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帮助贫困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
从1994 年发起倡仪以来,在国内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掀起了投身光彩事业扶贫活动的热潮。
花垣县是一个工业县,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占据全县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个私民营经济业主15019 户,其中民营企业273 户,年税收总额年亿元,能否发动县内这些民营企业老板们投身光彩事业,为边城高级中学建设作一份贡献呢?可是,这会不会变成一种摊派呢?吴彦承书记心里犹豫着,民营企业家是统战对象,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几经辗转,决定召开民营企业大户座谈会,在会上向企业老板通报花垣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县委、县政府修建高级中学,振兴花垣教育的决心,并向民营企业家们发出倡议,引导企业老板积极投入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光彩事业中来。
当时,参加座谈会的民营企业大户有东锰集团董事长刘爱平,振兴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饶德忠,
衡民公司董事长邓守成,汇丰公司董事长石邦松,太丰公司董
事长邓意民,汇银公司董事长吴铭智,宏泰公司董事长隆茂先,锰锌高科公司董事长全治洪等,此外,还有花垣电力集团董事
长张嗣顺,花垣自来水公司经理等企业老板,这些民营企业家
们当时听了吴彦承书记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是呀,搭帮党的富民政策,自己现在是富裕了,可是,花垣的教育确实如吴彦承书记所忧虑的那花垣县人民政府县长宛庆丰在开
学庆典上讲话。
195 ·纪实中国作家样,形势非常严峻,自己有了钱,此时不回报,更待何时?!很快便有八家企业慷慨提出
愿意捐资兴办高级中学。
邓意民是湖南太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原是花垣县团结镇一个农民,为了生活,他先后卖过豆腐、烧过石灰,还搞过农副产品的长途贩运。
改革开放后,他通过
自己艰苦努力,创办湖南太丰有限公司,经多年奋斗,成为拥有过亿资产的民营企业董事长。
发家致富后,从1995 年开始,为办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先后捐资计金额110 多万元。
1998 年7 月,湖南省岳阳、常德等地遭受特大洪灾,他不仅自己积极支援灾区,还动员身为兴安公司董事长的弟弟邓意
兵和他一起组织一支由12 辆大货车和3 台小车组成的救
灾队,由山区挺进灾区,行程1000 多公里,把价值18 万元
的60 吨大米和350 件矿泉水送到安乡县的灾民手中,传
为佳话。
1999 年,我县乡镇发生疫情严重的耕牛病变,他为灾农捐献3.3 万元,使他们能及时按季节恢复生产。
邓守程是
衡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经理,他是出生于摩天岭下的一位苗家汉子,靠辛勤劳动而起家。
他致富不忘众乡亲,曾给民乐镇150 户特贫户无偿赠送磷肥85 吨,价值2.1 万元,他还捐资3 万元维修民乐完小至坝务村的村级公路。
饶德忠是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20 世纪90 年代初受命于工厂危难之际,用自己的2.5 万元血汗钱和朋友借的5 千元钱,走上漫漫创业路的民营企业家,在困境中挑战命运,在开拓中实现跨越,在创新中全面发展,在拼搏中显现本色,成长为一名全州劳动模范和人大代表。
曾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优秀厂长,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公司也发展为全省中二型企业。
他经常说,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企业发展了,要莫忘回报社会。
几年来他投入1000 多万元资金,积极支持地方的公益事业建设,大到修桥补路,扶贫建校,小到编书修志,文艺活动,只要企业周转得过来,他都慷慨解囊。
2002 年排吾乡修建计划生育国策楼他投入50 万, 2002 年县城南开发缺乏资金,他调出500 万给予支峰云有限责任公司捐建的峰云科技楼。
196 万众庠序开大船·吴志良龙宁英持,前年整修排吾、大猫到麻票场三叉路的公路,他出资30 万予以帮助。
还有汇丰公司董事长石邦松,峰云公司董事长彭顺武、汇银公司董事长吴铭智,锰锌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治洪等等······他们也都是一些乐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此时本县教育的现状和建设存在的
困难,同样引起了他们以及民营企业老板和个体私营业主的极大关注,他们纷纷表示要捐资办学。
他们说,清朝时花垣人就留下了人心向学的好传统,我们后辈人现在靠党的政策好,发财了,不能落后于先人,丢他们的脸,要争气。
2004 年4 月23 日的上午,细雨,在淅沥沥地滋润着花垣的山山岭岭。
这是几多难得的春雨啊,黄金有价春雨无价,起伏的群山,深深浅浅地染上了翠翠的绿色。
在那万山翠碧的绿色映衬下,一树树的油桐花,淡淡的,若隐若现的,象一缕缕轻纱,梦幻般飘逸在半山腰或是坡顶顶上。
而那喷红吐艳的杜鹃花,正迎着春雨绽放,如一团团烈火,似一抹抹彩霞,在山沟沟里燃烧,在崖边边上悬挂。
在湘黔交界的摩天岭下,一支穿着苗族服装的队伍,正沿着山道向县城的方向进发,他们是衡民矿业公司经理邓守程和他的员工们,他们带着苗家人的一份深情厚意,准备赶到县城为边城高级中学捐建一栋建筑面积为4685 平方米的教学楼。
厂区也在摩天岭下的汇丰公司,此时公司董事长石邦松也备好了一份厚礼,也要赶到县城去,为边城高级中学捐建一栋教师宿舍。
太阳山下,太丰化工公司董事长邓意民,也丢开手边的事务到县城去,他还请了一支大姨大嫂组成的腰鼓队,绿绿的衣衫,飘飘的彩绸,整齐的鼓点,欢乐的笑脸,要为县里的这次捐资活动造气氛。
他边指挥大家排队边问儿子邓洁林资金准备妥当与否。
早在县里开会动员捐资建校时,父子俩就商议好了,要为边城高级中学捐建一栋
集办公楼和图书室为一体,建筑面积4759 平方米的综合大楼。
汇银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城东郊磨岩坡外,振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南郊蚩尤山下,东方锰业集团在城东浮桥工业园区,锋云公司在阎王坡下的川心城,锰锌高科有限公司在县城东浮桥工业园区??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他们沐着沥沥春雨,满怀自豪感,排着队举着牌来到县城中心大礼堂。
在大礼堂里,中共花垣县委书记吴彦承正主持修建边城高级中学募捐大会活动。
这些前来捐资的企业负责人以及130 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整齐有序地排好队,踏着高昂的进行曲走上台,把自己所捐献的资金郑重地呈献到县长宛庆丰手中。
其中,东方锰业集团董事长刘爱平代表集团3 千多员工捐建建筑面积7784 平花坦县委书记吴彦承给民营企业家石邦松颁发重教功臣荣誉证书。
197 ·纪实中国作家方米(含2500 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造价530 万元的高级体育馆一座;振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饶德忠捐建建筑面积为4137 平方米,造价215 万元的一号教学楼;汇银公司董事长吴铭智捐建建筑面积为4137 平方米造价215 万元的二号教学楼,衡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守程捐建建筑面积4657 平方米造价288.6 万元的三号教学楼,锰锌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治洪捐资120 万元,捐建一栋建筑面积1818 平方米的教师宿舍,花垣县峰云公司董事长彭顺武捐资250 万元建一栋建筑面积达5812 平方米的科技楼。
这
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峰云公司经理彭顺武在县里动员募捐的时候因为出差没在家,不了解情况加上当时公司资金周转比较紧张,他在电话中吩咐家人只捐了10万元款。
当他了解到建设工程要到八九月份才竣工,资金周转有一段缓冲时间,他与妻子及家人商议,准备捐建一栋科技大楼。
妻子及家人好象早有预料,都支持他这一善举。
妻子对他说: “捐资建学校办教育是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好事。
说实在话,花垣一直缺少一所理想的中学,我们才把儿女送到外地去读书的。
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得去那么远地方求学,想见一面也难见到,只能打电话联系,想死了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了。
这么些年,搭帮党的富民政策,搭帮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时机,我们目前已有上千万的资产,一两百万元来支持建设边城高级中学科技楼是不成问题的。
再说,我们是在花垣这方土地上赚到的钱,拿点用在花垣的教育事业上,也是我的心愿,所以,我绝对支持你”。
妻子一席话,更让彭顺武坚定了信心,他特别登门去找吴彦承书记,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吴书记听了十分感动,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向彭顺武表示感谢。
彭顺武原来是花垣镇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奋斗的过程中他走过的路和所有的私营老板有着相似的经历,酸甜苦辣都尝到过。
他到深山里砍柴卖,他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拉过板车开过拖拉机,天道酬勤,最终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加上新时期党的富民政策,从个农民成为一个资产上千万元的民营企
业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秀贵,这位昔日靠卖凉水谋生的小矿洞主,如今虽然资产不大,但在这次捐赠活动中,他克服了经营中的诸多困难,毅然损资6 万元。
尚同军6 万元,何东6 万元,龙爱宜4 万元,麻兴刚4 万元,滕树平3 万元,杨六斤3 万元,龙三花垣县委书记吴彦承给民营企业家全治洪颁发重教功臣荣誉证书。
198 万众庠序开大船·吴志良龙宁英保3 万元,吴耀武5 万元,向吉龙6 万元,龙昌荣1 万元,龙明瑞1 万元,夏磊6 万元,林子明1 万元,刘俊平1 万元,麻龙生3 万元,李基望1 万元,麻绍鸿2 万元,赵秀云1 万元,石小泉1 万元,宋正刚1 万元??为修建边城高级中学1 万元以上的个私经济人士达38 人。
还有彭文革、吴铭芳、麻昌国等以及其他个私经济人士捐资5 千元以上的不计其数。
据统计,这些民营企业和个私经济人士,为边城高级中学的修建共计捐资2500 万元。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义利兼顾,德行并肩,发展企业,回馈社会”,这种由当代民营企业所建树起来的“光彩精神”,被彭顺武等数百名花垣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用实际行动来进行了诠释。
这些民
营企业家无私奉献的举动,深深感动着花坦县每一位县委、县政府领导。
为此,县委常委又一次召开专题会议,县委书记吴彦承对民营企业家的行动作出了高度评价。
他说花垣的民营企业家们: “致富思源,不忘党和政府;致富思民,不忘家乡和人民;致富思变,不忘家乡加快发展;致富思长,不忘花垣长远
利益,用自己辛勤劳动所得,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给边城高级中学建设献上了一片挚爱之心,作出了积极贡献。
”募捐活动中,县委书记吴彦承、县长宛庆丰还带头各捐献了1 千元。
在他们的带动下,所有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也纷纷捐款,全县干部职工也纷纷捐款,有的50元,有的一百元,也有的10 元,他们把自己的一份拳拳赤子之心,奉献到边城高级中学建设上。
据统计,花垣县65 名县级领导干部都作了捐献。
其中,捐资1000 元以上的县领导有19 人,捐资600 元以上的县领导有38人,捐资200 元以上离退休老干部8 人,全县114 个单位几千名干部群众共捐款400多万元。
这笔凝聚了花垣县干部职工心血的捐资,将被用于修建建筑面积6800 平方米、工程造价400 万的师生服务大楼。
他们用深情,谱写了一曲治学壮歌。
募捐现场,有好多人热泪盈眶,他们,太激动了,看看花垣的历史,什么时代,什么人见过,万民同心,自觉行动,众志成城地为复兴花垣的教育而争着奉献自己的一份微溥之力、真挚之爱的壮观场面呢?笔走至此,让我们再次说说花垣县委书记吴彦承。
历史的机缘,人民的重托,将他的目光定格在振兴花垣教育的位置上。
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清楚地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力军。
面对振兴花垣花垣县委书记吴彦承给民营企业家邓意民颁发重教功臣荣誉证书。
199 ·纪实中国作家教育这一繁重任务和复杂场面,他首先想到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困素,团结一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