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研究_韩晓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研究
韩晓琳,马鹤丹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收稿日期:2013-05-
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630138
)作者简介:韩晓琳(1974—)
,女,黑龙江木兰人,管理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合作知识创新;马鹤丹(1
977—),女,辽宁营口人,博士,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合作知识创造。
摘 要:深入理解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提高新产品开发(NewProduct Develop
ment,简称NPD)绩效。
可是,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所需知识的类别和属性各异,使得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存在差别。
在信息空间理论基础上构建合作知识创造空间,从编码、抽象和扩散3个维度对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产品开发;企业合作;合作知识创造;知识管理
DOI:10.6049/kjjby
dc.2013040335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4)04-0114-
06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
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已由物质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有效创造并应用新知识成为产品赢得竞争
优势的关键[1
]。
可是,随着知识资源愈加多元化和专业
化,单一企业很难拥有开发新产品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
力[
2-5
],跨越传统组织边界的合作知识创造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McAdam[6]
等通过研究航空制造企业新产品
开发过程中的合作知识创造问题,提出了促进企业内外
知识流动的合作管理模型。
Sven[7]
对组织间新产品开发
网络的知识创造系统进行了研究,指出组织网络化外部
关系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Rachelle[8]指出为了
从合作中受益,必须创建适宜的合作结构来支持知识资产的有效流动,最小化知识溢出。
已有文献主要从合作管理、影响因素和合作结构等角度进行探讨,缺少对面向新产品开发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的剖析,而只有明晰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才能有效提高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
绩效。
可是,知识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源[
9
],应用传统的理论无法观察其流动轨迹和转化机理。
马克斯·H·博伊索特(Max Boisot)提出的信息空间理论(Information Space)是一个概念工具。
通过构建由编码轴、抽象轴和扩散轴构成的三维空间,可以对知识和信息在空间内的流动轨迹和演变机理进行研
究,为新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1
0]。
基于此,本文将信息空间理论引入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研究领域,探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以期有针对性地构建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推动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进程,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
1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需求
1.1 新产品开发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结构化的新产品开发过程
被提出。
Coop
er[11]
提出的阶段-门系统包括界定范围、制定商业计划、开发、测试和验证、发布、产品商品
化等阶段。
Handfiels[1
2]
指出,新产品开发由观念产生、商业技术评估、概念开发、制造设计和原型验证等阶段
组成。
Urban和Hauser[1
3]
指出,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5个阶段:
机会识别和扫描、产品设计、检验、商业化、投放市场后的控制。
为了简化分析,在综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新产品开发过程分为:产品概念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
(1
)产品概念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环境和创造概念。
通过环境扫描对目标市场进行定位,结合企业的愿景和战略,对未来新产品进行预见,包括对产品的
预想效果和未来特征等进行形象化和书面描述[
14]。
(2
)研究开发阶段将抽象的产品概念具体化为设
计计划,通过综合技术特点和顾客需求实现产品设计创意,形成产品设计图纸。
(3
)原型验证阶段通过工作层面的行动消除产品设计空洞,形成新产品原型并确定是否将其投入市场。
这一阶段包括产品原型建立和产品设计测试分析,明
确产品的市场和技术价值[
15]。
1.2 知识需求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需求的特征有利于追
踪知识来源[
16]
,明晰知识流动轨迹和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已有研究提出了多种知识分类方法,本文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认知隐性知识和技术隐性知识分类
的基础上[
17],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需求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剖析,如图1所示。
(1
)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视角进行分析(见图1(a
)),在产品概念阶段,关于产品未来特征和功能的想法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18
]。
研究开发阶段是产品概念的技术实现过程,专家知识是这一阶段
的关键[
19
],虽然一部分专家知识能够显性化,但技术诀窍更多地属于隐性知识。
原型验证是对部件制造、产品组装等依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并对其战略匹配、市场机会、技术可行性、产品收益等方面作出较客观
的评估[
20
],知识需求具有较高程度的显性特征。
(2
)从情境隐性知识和技术隐性知识角度进行分析(见图1(b)),产品概念的形成更趋向于一种艺术而非一种科学或方法,所需知识多来源于个人经验、感觉
和直觉[
2
1],属于情境隐性知识。
研究开发阶段是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寻找具体化技术解决方案的过程,技术隐性知识在这一阶段尤为突出。
而原型验证阶段是将设计图纸放在现实环境中考虑并将其嵌入产品原型的过程,情境隐性知识是该阶段的主要知识需求。
图1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类型
2 信息空间理论及合作知识空间构建
2.1 信息空间理论
信息空间理论采纳了多元论的认识论,其分析构
架是由编码轴、抽象轴和扩散轴构成的三维空间(见图
2
),用来描述知识构成及演化[22]。
(1
)编码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分类,一方面把信息从感觉数据中提取出来,另一方面将其表现限定在分类之中。
(2
)抽象通过把与期望目标相关的潜在逻辑结构和规则提取出来,将表面上的不同类别联系起来,使创
造出来的要素相互之间具有某种有限的、能明确规定的关系。
编码和抽象既可以互相合作起作用,也可各自单独起作用。
(3
)扩散是知识的流动和吸收过程,目的在于增加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扩散轴识别知识沟通的程度,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因为扩散行为受到数据处理主体自由选择行为的支配。
图2 信息空间
信息空间理论将新知识描绘为在空间内进行顺时针、周期性的运动,具体分为6个阶段,如图3所示。
①审视。
在可以获得但模糊不清的数据中识别威胁与机会,形成个体或小群体的独特见解;②编码。
在信息空间的未编码区域开始问题求解过程,通过编码轴的上升运动,个人认知形成一定的形态;③抽象。
把编码见解的适用性推广到范围广阔的情形,即沿抽象轴向左将见解简化到本质的特征,形成概念;④扩散。
与目标总体分享新创造出来的深刻见解,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事先共享了语境,新创造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人获
得;⑤吸收。
以“
干中学”或“用中学”的方式,把新编码的见解应用于各种不同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已编码的见解渐渐获得了某种语境,有助于指导它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⑥影响。
将知识嵌入新产品原型之中。
吸收和影响常常协同发挥作用,一个新编码的经验通过试验、出错、改正和重复而得到巩固,并进入感受者现有知识储存中。
上述轨迹是理想的知识流动轨迹,在现实环境中,各种障碍会阻碍这一流动轨迹。
因此,并非所有知识在信息空间中的运动都朝着更高编码、更抽象和扩散
更广的方向进行,相反的运动也可能发生。
图3 知识流动轨迹
·
511·
第4期 韩晓琳,
马鹤丹: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研究
2.2 合作知识空间构建
本文将信息空间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企业之间,构建合作知识空间(Collabrative Knowledge-Space,简称C
K-S),以分析知识在该空间的形态演变轨迹,探究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见图4)。
构建CK-S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1)CK-S能够准确定位知识资产。
通过编码、
抽象和扩散3个维度对知识资产进行定位,探讨3个维度统一到一个知识整体后的合作空间分布,确定在新产品开发的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知识资产被构建的程度以及被共享的范围,为研究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提供依据。
(2)C
K-S能够揭示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CK-S上任何一点的知识都受到多种力量的作用,力量之间的较量推动了知识在CK-S空间的流动。
这样,CK-S提供的框架允许我们观察知识在编码、抽象和扩散作用下的跨企业流动演变轨迹,揭示在新产品开发的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企业间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为研究方便,本文关注两个企业间的合作知识创造,将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称为核心企业,另一企业称为伙伴企业。
图4 合作知识空间
3 基于C
K-S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3.1 概念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概念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共同明确产品的高层次需求、确定新产品概念和未来特征,这一阶段CK-S知识的流动轨迹如图5所示。
从A
点开始,合作企业的战略层共同审视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并将其得到的见解进行编码。
关于新产品的概念是非常个性化的感性知识,无法充分编码,因此在C
K-S中B点沿编码轴仅上升一小段距离到C点。
为了进一步分享对于新产品宗旨、概念等的见解,核心企业与伙伴企业还需要通过比喻、类比等形式将知识抽象化,即知识沿抽象轴向左移动到D点。
这样,关于产品概念的个人认知就能够在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的战略团队范围内共享,即从D点沿扩散轴运行到E点,最后吸收和内化为新产品概念。
这一阶段吸收和影响的作用不显著。
概念阶段有3条知识流动路径:①伙伴企业关于产品构件的见解流向核心企业;②核心企业
形成的产品概念需求流向伙伴企业;③伙伴企业形成的新产品概念流入新产品开发的下一个阶段即研发阶段。
图5 概念阶段的合作知识流动轨迹
进一步研究发现,
虽然概念阶段动态进行着知识的扫描、编码、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但抽象和扩散是该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模式。
此外,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的知识创造机理存在差别。
表1从参与人员、领导作用、知识特点、知识流层次、关键知识创造模式、合作知识创造目标等方面对概念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进行剖析。
表1 概念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比较项目核心企业伙伴企业参与人员 核心企业的战略层伙伴企业的战略层领导作用 核心企业起主导作用
伙伴企业参与
知识特点
情境隐性知识(低编码、高抽象、低扩散)知识流层次
核心企业战略层内部,核心企业与伙伴企业
的战略层之间,伙伴企业战略层内部,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的战略层与下一阶段的相关技术团队之间关键知识创造模式抽象,扩散抽象,扩散合作知识创造目标
产品概念
构件概念
3.2 研发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产品研发是新产品的实际开发工作,即在核心企
业的指导下,伙伴企业对产品构件进行研究开发的过程,这一阶段CK-S知识的流动轨迹如图6所示。
从概念阶段获取的产品概念知识,激发了伙伴企业技术人员的感知,他们在相关技术领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3]。
技术人员在具体化技术解决方案过程中,需要将知识构建为其合作伙伴(包括伙伴企业内各部门人员、核心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知识。
由于涉及技术诀窍的外化,知识只能进行中等程度的编码,B2沿编码轴上升到C2。
为充分共享隐性知识,在伙伴企业内部只需对知识进行较少程度的抽象,沿抽象轴移动到D2,
而在伙伴企业和核心企业间则需要对知识进行中等程度的抽象,C2沿抽象轴移动到D2
′。
这样,构建好的知识将扩散到目标群体,通过知识吸收产生涌现效应,大量新知识被创造。
最后,员工对知识进行内化,并不断体现在设计图纸中。
虽然研发阶段动态进行着知识的扫描、编码、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但吸收是该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模式。
此外,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的知识创造模式存在差别。
表2从参与人员、领导作用、知
·611·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识特点、知识流层次、关键知识创造模式、合作知识创造目标等方面对研发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进行剖析。
图6 研发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模式表2 研发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比较项目核心企业伙伴企业参与人员 核心企业的相关技
术人员伙伴企业的相关技术团队
领导作用 核心企业指导
伙伴企业起关键作用
知识特点 技术知识(中编码、中抽象、中扩散)知识流层次 伙伴企业技术团队内、
伙伴企业技术团队间、核心企业与伙伴企业的技术人员间关键知识创造模式吸收吸收合作知识创造目标
产品图纸
构件图纸
3.3 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原型验证阶段将技术知识体现到具体的新产品中,并决定其在战略、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24
],这一阶段
C
K-S知识的流动轨迹如图7所示。
在将技术图纸转换为具体产品并进行验证的过程中
[25
],知识具有较高的
编码程度,即从A3出发到B3,再沿编码轴上升到C3。
这一阶段涉及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最大范围的人员参与,需要将高度编码的知识具体化为每一个部门都能理解的知识,知识的具体化程度很高,C3沿抽象轴移动到D3。
由于是最广范围的合作,知识从D3流向E3后通过吸收和影响最终体现到新产品中。
虽然原型验证阶段动态进行着知识的扫描、编码、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但扩散和影响是该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模式。
此外,核心企业与伙伴企业的知识创造机理存在差别。
表3从参与人员、领导作用、知识特点、知识流层次、关键知识创造模式、合作知识创造目标等方面对研发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进行剖析。
图7 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表3 原型验证阶段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知识创造模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核心企业伙伴企业参与人员 战略层、市场部、研
发部、生产部、财务部、质检部等战略层、市场部、研
发部、生产部、财务部、质检部等合作职责 系统集成、检测部件制造、检测
知识特点 高编码、低抽象、高扩散
知识流层次 伙伴企业内各部门间、伙伴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核心企业内关键知识创造模式扩散影响合作知识创造目标
产品原型
构件原型
4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由动态、分阶段进行的合作知识创造循环构成,在每一个合作知识创造循环内,动态进行着知识的扫描、编码、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不断创造新知识并最终整合到新产品中。
由此,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构建应基于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的阶段性特征。
图8是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框架。
产品概念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为:①激发知识扩散意愿。
知识扩散意愿是有效合作的首要前提,只有来自不同企业的成员愿意充分共享其关于新产品概念的见解,才能为新产品概念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输入;②促进主体间的沟通。
互动沟通是知识抽象的实现方式,关于产品概念的知识属于情境隐性知识,这类知识的充分共享取决于合作企业之间
大量的沟通互动[26]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阐明各自领域
的专业词汇及其涵义;③构建战略层面的合作结构。
这一阶段主要是合作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合作,恰当的合作结构能够为知识跨企业边界流动提供有效渠道。
产品研发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为:①激发学习意愿。
学习意愿是提高知识吸收水平的内在因素,只有来自合作企业的研发人员具有强烈的向伙伴企业研发人员学习知识的动机,才能充分共享关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诀窍;②促进主体间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知识吸收的实现方式,只有来自合作企业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不断理解、消化和转化所接收的技术知识,才能持续涌现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知识;③形成技术层面的合作结构。
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的技术团队和技术人员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合作结构,直接决定了跨企业研发人员知识吸收和学习的效果。
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为:①约束主体间的行为。
产品原型必须符合合作企业的战略、利益及技术要求。
因此,将技术图纸转变为产品原型并进行测试的过程也是企业间相互协调和约束的过程,合作约束是形成影响的有效方式;②形成最广泛的合作结构。
该阶段需要合作企业的战略层、研发部门、
质管部门、营销部门、制造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人员
·
711·
第4期 韩晓琳,
马鹤丹: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研究
的参与,如何构建这些复杂知识主体的合作结构,直接决定了产品原型能否成功开发。
图8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
5 实例分析
Y-D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根据F6车型的产品开发规划,Y-D公司决定自行开发F6车型的焊装生产线,而不再依靠国外引进。
可是,焊装生产线的研发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单靠公司自身的知识储备难以开展研发活动。
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产品、技术能力、企业文化、利润空间及管理模式等进行考察,Y
-D公司选择大连A
T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共同研发F
6车型的焊装夹具生产线。
(1)产品概念阶段。
基于Y-D公司对焊装夹具生产线的产品概念需求,Y-D公司与AT公司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合作领导小组,共同商讨焊装夹具的产品特征及各项性能。
由于焊装夹具的概念描述很
难充分编码,Y-D公司与AT公司通过讨论会、现场会和下午茶等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形式,将新产品概念
不断抽象成容易理解的形式,最后形成了简化的产品概念参数模型。
由于是公司间的首次合作,双方领导非常重视,努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沟通渠道,极大地激发了Y-D公司和AT公司员工间的知识扩散意愿。
这证明了本文关于概念阶段的结论:抽象和扩散是概念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激发知识扩散意愿、促进主体间沟通、构建战略层面合作结构是该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
(2)研究开发阶段。
为了满足焊装夹具概念的技术要求,A
T公司派出了多位技术人员到Y-D公司学习。
在AT公司内部也形成了规划组、设计组和系统工程组3个研发小组,不断对夹具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此外,针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模具、夹具设计、焊点规划、焊钳选型和夹具工艺分析等疑难问题,Y-D公司
也及时派专家到AT公司提供指导。
利益关系激发了Y-D公司和A
T公司技术人员互相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讲座、师徒制、讨论会、电话、电子邮件、知识库共享、技术联络会议等为公司间技术人员的互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证明了本文关于研发阶段的结论:吸收是研发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激发学习意愿、促进主体间学习、形成技术层面合作结构是该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
(3
)原型验证阶段。
Y-D公司与AT公司就构件制造和总体定位进行了广泛沟通和协调,专家经验和诀窍使焊装生产线的设计图纸变成产品原型。
由于生产、测试和系统集成涉及Y-D公司与AT公司多个部门的参与,在双方广泛的合作互动中,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差异引发了企业间冲突,而双方先前签订的正式合作契约成为解决冲突的依据。
这证明了本文关于原型验证阶段的结论:扩散和影响是原型验证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约束主体间行为、形成最广泛的合作结构是该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构建了合作知识空间,对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以推动合作知识创造进程,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
(1)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具有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随着新产品开发进程的深入,显性知识需求量逐渐增加,隐性知识需求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新产品开发过程对情境隐性知识的需求呈U型分布,即概念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对情境隐性知识的需求量较大,研发阶段对情境隐性知识的需求较小。
(2
)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各·811·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异。
虽然在每一个合作知识创造循环内都动态进行着知识的扫描、编码、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但抽象和扩散是概念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机理,吸收是研发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扩散和影响则是原型验证阶段的主要合作知识创造机理。
(3)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
激发知识扩散意愿、促进主体间沟通、构建战略层面的合作结构是概念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激发学习意愿、促进主体间学习、形成技术层面的合作结构是研发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约束主体间行为、形成最广泛的合作结构是原型验证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
运用信息空间理论研究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仍很不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结合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实例,更准确地描述现实情境,不断完善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优化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型,进一步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
参考文献:
[1] QUINN J B.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a new paradig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2,6(4):48-63.[2] PATRICK S W FONG.Knowledge creation in multidisci-
plinary project team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rocessesand their dynamic inter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21):479-486.
[3] BOARI C,LIPPARINI A.Networks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organis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ransfer by meansof moderate hierarch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Governance,1999(3):339-360.
[4] ANDREU R.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boundar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1(16):73-81.[5] CHOW W S,CHAN L S.Social network,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45):458-465.
[6] MCADAM R,O`HARE T,MOFFETT S.Collaborativeknowledge sharing in composi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aerospace study[J].Technovation,2008(28):245-256.[7] SVEN A CARLSSON.Knowledge manag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3,10(3):194-206.
[8] RACHELLE C SAMPSON.Organizational choice in R&Dalliances:knowledge-based and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s[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4(25):421-436.
[9]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innov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35.[10] 博伊索特.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6-89.[11] COOPER R G.Winning at new products: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from idea to launch[M].Massachusetts:Persus
Publishing,2001:78-90.
[12] HANDFIELD R B,RAGATZ G L PETERSEN,MONC-
ZKA R M.Involving supplier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2(1):59-82.
[13] URBAN G,HAUSER J.Design and marketing of newproducts[M].Prentice Hall.NJ:Englewood Cliffs,1993:56-59.
[14] KLEINSMANN M,BUIJS J,VALKENBURG R.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collab-
ora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a case study[J].
J.Eng.Technol.Manage,2010(7):20-32.
[15] LASETER T M,RAMDAS K.Product types and supplierrol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an exploratory analysi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2,49
(2):107-118.
[16] CROSS M S,SIVALOGANATHAN.Specialist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classification,and usage in company-
specific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J].Proc.
IMechE,2007(221):1285-1297.
[17]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87-92.[18] KNUDSEN M P.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for new product devel-
opment success[J].Innov Manag,2007(24):117-138.[19] HIRUNYAWIPADA T,BEYERLEIN M,BLANKSON
C.Cross-functional integration as a knowledge transforma-
tion mechanism:implications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650-
660.
[20] LETTICE F.Measuring knowledge in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
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6,55(4):217-241.[21] CLARK K B.Project scope and project performance:the
effect of parts strategy and supplier involvement on prod-
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
1247-1263.
[22] 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上
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4-98.
[23] MACCORMACK ALAN,CRANDALL WILLIAM.Doyou need a new product-development strategy[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55(1):34-43.
[24] COUSINS PAUL D,LAWSON BENN.Breakthroughscanning,supplier knowledge exchange,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
tion Management,2011,28(6):930-942.
[25] MCNALLY REGINA C,SCHMIDT JEFFREY B.Fromthe special issue editor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
sue on decision mak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
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28(5):19-622.
[26] GZARA YESILBAS L,LOMBARD M.Towards a knowl-edge repository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process:focus on
conflict manage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4
(55):335-350.
(责任编辑:万贤贤)
·
9
1
1
·
第4
期 韩晓琳,马鹤丹: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