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 5 植物是“活”的吗》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植物是“活”的吗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面来,展示自己的平常的观察记录,就是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转化为证据。

第二个就展现我们的观察记录。

植物第一周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周是什么样子的,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教科书通过两组图片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有快有慢,但不管是快是慢,但都是在生长发育,这就是有生命的表现。

当然,学生还可能会说到植物会开花、会结果,有的时候还会死亡。

这两个活动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再次观察自己的植物,对照记录表进行回顾,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来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是一个活的物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对证据的使用来了解植物是真的是活的。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收集其他资料的活动,以观察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让学生把视野从静态的现象、短期的现象引入到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当中,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完善植物是活的证据。

教科书还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讨论,围绕“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塑料花是活的?”这两个问题去讨论,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认识植物有生命的。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到第四课的学习,老师已经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知识和实践方面的积累,在将近一个月的种植养护活动当中,已经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特征的这样一个服务,学生也基本上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需要老师帮他们回顾和整理。

在这四周当中,他们也结合自己种养植物的过程有所发现,搜集到一些证据来证明了植物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核心目标。

现在需要学生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对植物是活的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寻找植物是“活”的证据。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种养的植物、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带叶的枯枝、非绿叶植物、纸花、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聚焦探究问题
1.创设情境,提问:兔子和小猫是“活”的吗?
2.师生互动交流:寻找兔子和小猫是“活”的证据。

3.呈现图片:动物会动、会吃、会睡觉、会变化,证明兔子和小猫是“活”的。

4.聚焦问题:“兔子和小猫是“活”的,植物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拟人化的情境,调查学生对动物是“活”的的原有认知水平,并通过呈现生活中动物会动、会吃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要证明动物是“活”的,是需要寻找证据,为后面证明植物是“活”的寻找证据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
1.说一说:植物是“活”的理由。

2.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回忆观察方法。

3.观察提示:(1)仔细观察每一次的记录,看看植物发生哪些变化?(2)把找到植物是“活”的证据和小组同伴轻声说一说。

(3)完成观察后,请先坐好,再举手告诉老师。

4.各小组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记录表,找出植物是“活”的证据。

5.各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到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6.观察小结:植物是“活”的,因为植物会长叶、茎会长高、会长大等。

7.提问:各小组是怎么照顾植物长大的?
8.根据学生自己照顾植物长大的经验得出:植物是“活”的,因为植物需要浇水、需要阳光。

9.展示其他植物“活”的资料:樱花一年四季的变化图片,桃树、龙眼树结果实照片。

得出:植物是“活”的,因为植物会开花、会结果、会变化等。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从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记录表,发展他们为植物是“活”的寻找证据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环节,强调落实一年级学生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鼓励他们继续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概括植物是“活”的证据
1.课堂小结:根据寻找到的证据,再通过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梳理认识植物是“活”的。

2.巩固认识:让学生在活动记录表中圈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3.解决问题:让学生用寻找的证据来解答问号娃娃提出了“植物是“活”的”这个问题,首尾呼应。

4.学以致用:讨论纸花是不是“活”的,再通过老师演示纸花制作过程,证明纸花不是“活”的。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记录表,检测学生所学知识。

再通过讨论纸花是不是活的及演示纸花的制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植物之所以是活的,因为它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而且在这成长过程中,它的各部分是不断变化的】
四、课后延伸
1.珍爱生命,爱护身边植物的教育。

2.布置课后作业:制作一个萝卜盆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爱护植物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

而且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板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班级记录表)
会长大会长叶能开花
需浇水需要阳光有结果实
……
【教学反思】
1. 植物是有生命的,它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特征。

这些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感受其生命的成长变化,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变化对比,强化学生对植物是“活”的认识。

2. 教材把植物需要水、植物需要阳光、植物需要空气做为教学目标之一,本人觉得不太理解。

植物是活的应该从植物本身来说明植物会繁殖、植物会生长、植物对外界有需求、对外界有应激反应,这是植物生命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3. 植物是不是“活”的除了说理由,教材设计寻找证据来证明,而动物是“活”的,教材设计只让学生说动物活的理由,我认为不够,所以在学生说出动物是“活”的理由后,呈现出找到动物活的图片,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4. 植物会生长是“活”的,而生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教学中以“纸花”代替“塑料花”。

基于纸花的制作过程比塑料花的制作过程来得快,在课堂能较好地演示,让学生在短时间看到对比,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从生长过程来判断植物是“活”的,纸花不是“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