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同步练习(含解析)-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同步练习(含解析)-解析【答案】
1.A
2.C
3.B
4.C
5.C
6.B
7.C
8.C
9.C1
0.D
11.A12.C13.A14.D1
5.C
16.B17.B18.D19.BC20.AC D
21.近视;凹
22.近视;薄
23.正;凹
24.凸透镜;会聚
25.前方;凹
26.近视眼;乙;凹;发散
27.靠近;C;A
28.光屏;凹透
29.发散;凹
30.远;乙;凹
31.甲;凹透镜
32.凸;后;①
33.前;凹
34.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
35.乙;凹
36.11.0;远视眼
37.小;前;凹
38.漫;近
39.
(1)等大倒立的实像10
(2)照相机发散前端
(3)右变大
40.乙;f丙>f甲>f;凸
41.解:看近处物体时,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戴凸透镜矫正。

如图所示:
42.近视
【解析】
1.
解:由图可知,物体经眼镜成像在了视网膜后面,因此该眼睛是远视眼;
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一些,如此像能够成在视网膜上。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线的发散作用进行判定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的把握情形,明确远视眼的晶状体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是关键。

2.
解:A、远视眼成因: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弱,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

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故A正确;
B、池底的光线从池底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故B正确。

C、眼睛近视了,这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而不是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C。

(1)依照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分析。

(2)池水变浅是由于光的折射。

(3)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增强引起的。

(4)当光照耀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本题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定正确的说法,这需要学生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摸索。

3.
解:
A、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是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需用凹透镜矫正。

故B正确;
C、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依次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因此图丙中,“彩虹”的上端是红光,故C错误;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D错误。

故选:B。

(1)光在同种、平均透亮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差不多上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能够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能够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4)不论是镜面反射依旧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此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分析,要求把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光的色散、近视眼的矫正等,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4.
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因此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形;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会聚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因此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形;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发散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是正确的。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能够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形。

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

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
解:AB、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因此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形;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故AB错误。

CD、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因此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形;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发散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能够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形。

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

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
解: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要紧考查对眼睛成像特点的经历。

7.
解:
A、光被物体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不管是远离平面镜依旧靠近时,平面镜中的像可不能改变,故C错误;
D、玻璃幕墙反射的光会晃眼,是由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故D正确。

故选C。

(1)光在同种、平均、透亮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差不多上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3)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
(4)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两种,光污染要紧是由镜面反射引起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光现象原理的判定,列举的事例或现象比较全面,这是我们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8.
解:在以上四个图中,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③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形;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发散一下,因此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因此①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形.
(1)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
解:人眼是一部照相机,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要解答本题需把握: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物视原理的了解和把握,是一道基础题。

10.
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点,不是虚像,故A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B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因此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 错误;
D、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观后镜上,能够扩大视野范畴,故D正确。

故选D。

(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能够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能够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4)凸面镜能够反射光线,并使光线发散。

依据对以上知识点的明白得来判定此题。

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明白得,要求把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色散、近视远视的矫正。

11.
解: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关于晶状体后移,因此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故选:A。

由图可知,光线经晶体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说明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形成的是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把握。

12.
解:要想正确矫正近视眼,就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选项中A、B像都没有成在视网膜上,故可排除A、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C选项中是凹透镜,符合题意,而D选项中是凸透镜,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答本题需把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此题通过实验考查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明白得和把握情形,会对比分析解答.
13.
解:
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即远视眼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说明该同学患的
为使近处物体的像能成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早会聚一些,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故选A。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眼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的把握。

是一道基础题。

14.
解: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故A错误;
B、当你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你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故C错误;
D、矫正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1)真空中光速c=3×108m/s;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4)矫正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
此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直线传播、矫正近视眼.内容较多,要在平常注意熟记和运用
15.
解:由图可知,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选C。

解答本题需把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明白得和把握,是中招的热点。

16.
解:
A、在漫反射现象中,尽管反射光线杂乱无章,但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镜间的距离无关,故B正确;
C、人佩戴凹透镜能够矫正近视眼,佩戴凸透镜能够矫正远视眼,故C错误;
D、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利用了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特点,而矫正远视眼利用的是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二者差不多上凸透镜,但其作用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3)远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4)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投影仪。

本题综合考查了漫反射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远视眼的矫正、显微镜的原理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7.
解:A、由图可知,近处蜡烛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将蜡烛移到远处,视网膜位置显现模糊的光斑,这说明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属于近视眼,故A错误;
B、蜡烛移至远处时,依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视网膜向左移动可成清晰的像,即成
CD、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

立即凹透镜向X区域移至适当位置,故CD错误。

故选B。

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当他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之前,需要用凹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

本题考查了眼睛及其视物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表达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18.
解:A、近视眼的矫正是佩戴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而不是凸透镜,故A错误;
B、日食和月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不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人在穿衣镜前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黑板反光,同学们看不清字的缘故是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使进入人眼的光太强,从而看不清粉笔字,故D正确.
故选D.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用凹透镜来矫正;
(2)日食和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太光滑,光照到上面发生了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的强光遮盖了粉笔字漫反射的弱光,因此看不清粉笔字.
本题考查了光学的多个知识点,包括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镜面反射等,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
19.
解: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故视眼的成因是图③,用图④方式进行矫正,故A错误,B正确。

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故远视眼的成因是图①,用图②方式进行矫正,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①近视眼只能将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而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
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纠正方法进行分析。

20.
解: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也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图b中木工师傅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检测木板是否光滑平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c中是远视眼成像情形,应该配戴凸透镜来纠正,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d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散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应最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CD。

(1)光发生反射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在同种平均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发散作用能够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4)光的色散现象实质是光的折射。

此题要紧考查了光现象中的光的反射、色散以及远视眼的纠正,考查得专门全面,要求学生应熟练把握。

21.
解: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由图可知,这是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故答案为:近视;凹。

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

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明白得和把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22.
解:由图可知,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若通过手术的方法解决问题,则应该使眼球的角膜变薄。

故答案为:近视;薄。

解答本题需把握: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明白得和把握,是基础类题目。

23.
解:(1)视力表的前方有平面镜,视力表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李华看到的视力表的像,看到是正立、等大的像。

(2)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会聚推迟,从而成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正;凹。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等距、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是正立的虚像。

李华看到镜中的视力表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带凹透镜,把光线发散一些,使像错后会聚在视网膜上。

检测视力的房间比较小,利用平面镜成像来增大观看距离。

把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可顺利做出解答。

24.
解:老花眼”的晶状体变薄,会聚能力过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因此老花镜是凸透镜。

故答案为:凸透镜;会聚。

“老花眼”的镜片属于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把握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并明白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镜是凹透镜。

25.
解:近视眼看不清晰远处的物体,缘故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然而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故答案为:前方;凹。

(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表达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26.
解:图甲中,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成因,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近视眼;乙;凹;发散。

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明确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的成像特点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措施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7.
解:(1)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光屏上显现清晰的像。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先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

当取下近视眼镜时,像会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要靠近凸透镜。

(2)在以上四个图中,C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C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形;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因此A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形。

B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B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形,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形;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先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往常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D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形;
故答案为:靠近;C;A。

正常人眼的晶状体的焦距调剂功能专门强,因此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其焦距变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先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

当取下凹透镜时,像会靠近透镜。

要紧考查透镜成像规律以及近视眼的矫正方法,需要对近视镜的类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

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8.
解: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图,与凸透镜成像实验对比,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由图知,通过调剂晶状体后,远处的景物仍旧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即近视眼),就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

故答案为:光屏;凹透。

与凸透镜成像对比,人的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本题考查了眼睛的构造、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表达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29.
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发散;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远视眼需用凸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近视眼需用凹透镜来矫正。

把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明白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0.
解: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故左图所示,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这种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关于晶状体后移,因此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