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复习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27)《古代汉语上》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说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一个是。
2.文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的话基础上形成的汉语书面语。
3.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这是指“六书”中的;“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这是指“六书”中的。
4.许慎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这是指“六书”中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这是指“六书”中的。
5.许慎说:“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这是指“六书”中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这是指“六书”中的。
6.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的发展,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是。
7.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歧的字有古今字、和三大类。
8.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和完全相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9.繁简字是笔画多少不同,在的条件下,可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其中笔画多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或简化字。
10.《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清代,《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清代。
11.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有、和古今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三种。
12.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词义发展变化可分为的演变、的演变和词义轻重的演变三个方面。
13.古今词义范围的演变,通常有词义扩大、和三种情况。
14.词的本义探求的方法有和两种。
15.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句首、和三类。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四组字中,全属会意字的一组是()
①载伐及孔②斩休雀析③安息益景④北亦林朝
2.下列四组字中,全属会意字的一组是()
①景步走休②莫朝臭岩③亦伐北及④宗雀盆现
3.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
①齿果孔人②雀栽耷森③岩从休析④腾斧到衷
4.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
①河悟休衷②我期理益③荆湖栽疆④取北孔析
5.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
①后後②说悦③杯盃④會会
6.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
①自鼻②粮糧③丑醜④早枣
7.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①新薪②然燃③悦说④礼禮
8.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①景影②益溢③采彩④泪淚
9.下列四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字组是()
①栗慄②穀谷③期朞④障嶂
10.下列四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一组是()
①说悦②辟避③鵝鵞④後后
11.《齐桓公伐楚》:“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中“伐”作进攻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感情色彩扬升④词义轻重变化12.《齐晋鞌之战》:“赦之,以劝事君者”。
中“劝”作“鼓励”、“勉励”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词义轻重演变
13.《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14.《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耇,获而取之,何有于二毛?”中“取”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15.《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中“河”作“黄河”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词义感情色彩演变
16.《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發,跃如也。
”中“發”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17.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中“解”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18.《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中“及”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19.《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中“自”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20.《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中“所”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21.《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中“是”在句中是()
①副词②指示代词③判断词④形容词
22.《左传·僖公二年》:“公曰:‘是吾宝也。
’”中“是”在句中是()
①副词②指示代词③判断词④形容词
23.《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曰:‘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中“是”在句中是()
①副词②指示代词③判断词④形容词
24.《战国策·秦策》:“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中“是”在句中是()
①副词②指示代词③判断词④形容词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式的是()
①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②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③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论衡·感虚)
④(吕布)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阵卓几见杀之状。
(后汉书·吕布传)
2.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式的是()
①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非十二子)
②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③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南史·江淹传)
④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
3.下列各句中有被动句式的是()
①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法)
④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下列各句中“于”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的是()
①师进,次于陉。
(左传·僖公四年)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
④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
5.下列各句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态度的是()
①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③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
④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史记·公孙弘列传)
6.下列各句中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①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骧。
(张衡《南都赋》)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
④江南火耕水耨。
(史记·平准书)
7.下列各句中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
②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③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史记·匈奴则传)
④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
8.下列各句中“朝”不表本义的是()
①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朝非子·五蠹)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③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史记·肖相国世家)
④张汤轻重其心,汉朝之刑以弊。
(贞观政要·刑法)
9.下列各句中“解”不表本义的是()
①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战国策·赵策三)
②遂以解国之大患。
(荀子·臣道)
③孔子自解,安能解乎?(论衡·问孔)
④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贾谊《治安策》)
10.下列各句中“及”表引申义的是()
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
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同上)
③公曰:“無庸,将自及。
(同上)
④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传·成公二年)
11.下列各句中“之”作代词的是()
①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②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③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12.下列各句中“之”不作动词的是()
①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②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③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
(史记·苏秦列传)
13.下列各句中有“之”作连词的是()
①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吕氏春秋·举难)
②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
(韩非子•说林)
③奉阳君徐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也,又不欲臣之之韩、梁也。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燕王书)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战国策•赵策)
14.下列各句中有“之”作动词的是()
①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
(韩非子`说林)
①之人也,物莫之伤。
(庄子`逍遥游)
③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梁惠王上)
④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
15.下列各句中有“之”作连词的是()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
(论语`微子)
②民唯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16.下列各句中“孰”不表示选择的是()
①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史记·黥布列传)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17.下列各句中“孰”表示选择的是()
①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②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史记·黥布列传)
③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④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
18.下列各句中“及”表引申义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战国策·齐策)
②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成公二年)
③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左传·成公二年)
④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传·隐公元年)
19.下列各句中“所以”表示原因的是()
①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史记·张仪列传)
②吾知所以距子矣。
(墨子·公输)
③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荀子·哀兵)
④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韩非子·五蠹)
20.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示原因的是()
①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荀子·议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君不此问而舜冠,所以不对也。
(荀子·哀公)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下加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意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周南·关雎)
2.子疾病
..,子路请祷。
(论语·述而)
3.素锦绸.杠。
(尔雅·释天)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微子)
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隐公元年)
6.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乃窦太后得幸,前后
..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史记·孝景本纪)
7.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
8.合散消息
..兮,安有常则。
(贾谊《鹏鸟赋》)
9.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孟子·梁惠王上)
10.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
(国语·周语上)
1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
1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左传·成公二年)
13.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14.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平原君列传)1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项羽本纪)
16.魏武子有嬖妾,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左
传·宣公十五年)
17.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18.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
(扬雄《解嘲》)
19.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
20.则有去国怀乡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
21.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孟子·万章)
22.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4.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杜甫《泊岳阳城下》)
25.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26.云髻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白居易《长恨歌》)27.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诗·邶风·燕燕)
28.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荀子·强国)
29.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左传·隐公元年)
30.师进,次.于陉。
(左传·僖公四年)
3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
3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33.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五、用横线划出下列各句中动词的前置的宾语和介词的前置的宾语: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左传·僖公四年)3.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4.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
5.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7.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8.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9.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10.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昭公五年)
11.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1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1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
14.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15.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了的词,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型:
1.齐军既已过而西。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3.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5.杨子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列子·说符)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8.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孟子·离娄下)
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左传·成公二年)
10.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11.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12.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耳目也。
(孙子兵法·军争)
13.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1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
15.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16.楚欲弱我也,先为之弱乎?(左传·僖公十年)
17.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18.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
19.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20.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七、标点下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左传·隐公元年)
3.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左传·成公二年)
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
5.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6.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7.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
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
8.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9.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秦策三)
10.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战国策·燕策一)
八.下列成语中保存有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的遗迹,请指出并加以说明:
不胫而走良药苦口何去何从冰消瓦解飞砂走石刀耕火种
富国强兵时不我待破釜沉舟一以当十草菅人命唯利是图
汗牛充栋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何罪之有虎踞龙盘去伪存真
衣锦还乡不翼而飞兵不血刃马首是瞻汗马功劳道听途说
龙飞凤舞口诛笔伐文以载道幕天席地夜以继日莫我知也
(0127)《古代汉语上》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文言,古白话 2.先秦,北方 3.转注,形声 4.会意,指事 5.象形,假
借
6.隶书,结构,笔势 7.异体字,繁简字 8.读音,意义 9.约定俗成,通用 10.朱骏声,段玉裁 1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2.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 13.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14.分析字形结构,分析、归纳词的各个意义 15.句中,句尾
二、单项选择题
1② 2② 3④ 4③ 5② 6① 7④ 8④ 9② 10④11③ 12③ 13①
14① 15① 16① 17① 18② 19④ 20④ 21② 22②23② 24②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③ 2①②④ 3②③ 4①③ 5①② 6①③ 7①②③ 8①③④ 9①②③
10①②④ 11①③ 12①③④ 13③④ 14①③ 15②③④ 16①③④ 17①④
18①③④ 19①③④ 20①②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下加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意义
1、黄河
2、病重、病得厉害
3、缠绕
4、辛苦、辛劳
5、边邑
6、汉文帝的前妻、前一个皇后
7、坐寐、坐着打瞌睡
8、消长、消亡生长
9、失败、倾覆 10、小人物
11、城墙 12、你 13、热水、开水 14、第二次 15、逐渐 16、病加重、病重17、遗憾、不满意18、遇19、老年男子、老人20、离开21、姐妹22、稍、略 23、难道
24、将近、差不多达到 25、你 26、睡醒 27、眼泪 28、扫除 29、倒下去 30、临时驻扎 31、护城河 32、有馀力、有馀暇 33、既然如此,那么 34、一种带汁的肉食
五、用横线划出下列各句中动词和介词二者的前置的宾语
1、是
2、是
3、安
4、吾
5、之
6、一
7、是
8、之
9、其疾 10、社稷 11、君、命 12、敌 13、方城、汉水 14、我 15、吾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了的词,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型
1、西,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向西行”。
2、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小”。
3、大、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大(小)”。
4、侣、友,名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侣(友)”。
5、衣,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穿”。
6、王,名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当王”。
7、来,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来”。
8、贤,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贤”。
9、难,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难”;免,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
免于被俘”。
10、夫人,名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夫人”。
11、西,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向西行”。
12、一,数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统一”。
13、饮,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赵盾)饮(酒)”。
14、美,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美”。
15、相,名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当丞相”。
16、弱,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弱小”。
17、贵、贱,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贵(贱)”。
18、蹄,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19、活,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
20、将,名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成为将”。
七、标点下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标点: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译文:大叔修葺城郭聚集百姓,整修铠甲和武装,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
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他偷袭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他)了。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背叛了太叔段。
太叔段逃进鄢这个地方。
郑庄公到鄢去讨伐他。
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段出国逃亡到共国。
2、标点:颍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译文:颖考叔作颍谷封人,听到这件事,有进献的东西给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食物。
他吃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郑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小人的食物她都吃过,还没有吃过你的肉羹。
请让我把这些肉拿去送给她。
”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惟独我没有。
”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郑庄公告诉他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再挖个隧道与您母亲相见,难道谁说不是这样呢?”郑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3、标点: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
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译文:逢丑父让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喝的水。
郑周父驾副车,宛茷作车右,用车装着齐侯离开来使他免于被俘。
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将要杀他,他大喊道:“从今以后没有代替他们的国君承担患难的人,如今有一个在此,他将被杀掉吗?”郤克说:“人家不把用死来使他们的国君免于被俘看作难事,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
”于是使他免于被杀。
4、标点: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译文:楚成王派遣使者跟进攻的军队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彼此相隔很远,本来互不相干,这如发情的马、牛不同类不会相诱。
没料到你们竟然进入我国的土地,这是什么原因?"齐国大夫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王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有权讨伐他们中的有罪者,以辅佐周王室。
’并赐给我们先王可以征伐的地方: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应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使周王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渗酒的东西,我有责任查究这件事;周昭王南巡而没有返回,我有责任追问这件事。
"使者回答说:"供品没有交纳,这是我国君主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各诸侯国军队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xíng)地。
5、标点: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
译文:赵太后刚开始管理国政,秦国加紧进攻赵国。
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
齐王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军队才出动。
”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竭力进谏。
赵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有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人,我一定向他的脸上吐唾沫!
6、标点: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
译文: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
太后很生气地等着他。
触龙进宫后慢慢地向前走,走到太后面前自己告罪说:“我的脚有病,实在不能快跑。
很久没有拜见您了,私下里常常自己原谅自己,但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毛病,所以希望拜见太后。
”太后说:“我依靠车子走路。
”触龙问:“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说:“依靠粥罢了。
”触龙说:“近来我特别不想吃饮食,于是自己勉强散步,每天走三四里,渐渐地想饮食了,身体才舒服了些。
”太后说:“我不能。
”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一些。
7、标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密报,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