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二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万卷周测二: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B.孟子
C. 董仲舒D.朱熹
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
C. 《韩非子》D.《道德经》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
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7.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
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8.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
两税(唐代税制)。

”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9.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
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造成其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根本原因是()
A.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 B.两人官民身份不同
C.两人所处时代不同D.以上观点都不对
10.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
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11.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2.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1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
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和重要性
14.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
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1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
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
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
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7.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8.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
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9.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
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

古代图书严格按照此种分类法编撰的是()
A.《四书五经》 B.《永乐大典》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20.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
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城市经济的发展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D.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2.学者林贤治说:“真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材料三:鲁迅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讲鬼话,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


——邱若宏《论五四时期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启蒙》
(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

依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异端”思想和矛头指向。

(2)为什么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2分)
(3)材料三中“讲鬼话的人”指哪些人?“讲鬼话人的对头”指哪一派别?(2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思想的认识。

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
“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24.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西汉儒学的官方化,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AB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选C。

25.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识记基础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课本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题干倡导“仁义礼智”可判断是儒家,从提到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进一步判断出是孟子,BC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A.
26.B
27.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
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主张的“天理”指的是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指的是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指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因此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习远,故D项正确。

“性本善”“性本恶”“非善非恶”
均不能同时概括宋明理学主张的“存天理”和“灭人欲”,故 A,B,c项与题意不符。

28.【答案】D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秦朝与西晋法律的差别说明在西晋的时候,养子视同亲子,同样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进一步强化。

故应选D。

29.A
【考点】孔子创办私学、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之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

30.D
31.D
32.C
解答题
33.A
34.C
35.B【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司马相如的汉赋,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材料“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凤谏何异”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是要引导人们归之于“节俭”,即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故,B项正确。

A项错误在于“西汉败亡的教训”,二人都是西汉人,当时西汉并未灭亡。

汉赋来源于楚辞,C项错误。

文辞铺张是汉赋的特点之一,D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36.A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从材料的含义可知,不管是上古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

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

B、C 材料并没有体现,D只是一个侧面。

故应选A.
37.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
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中的“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南方楚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作品为屈原的《离骚》,故答案选D。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反映的是北方的社会生活,故可排除A.《老子》与《庄子》是以阐述哲学思想观点为主的著作,老子与庄子都主张“无为”,没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符合题意,可排除B,c。

38.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对有效信
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耗亦不多”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可知,④正确;由材料“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可知,还魂纸生产集中在北方,可排除①;材料没有叙述制造工艺如何,可排除③。

因此答案为c。

39.D
40.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的史地知识,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

唐穆宗时明令岭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包括南海诸岛,故答案为C 项。

41.C
42.C
43.A
二、材料阅读
44.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45.(1)思想:李贽:反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封
建礼教,提倡男女平(2分)路德:指责教会贪婪腐败,主张“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或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因信得救);《圣经》高于一切,《圣经》面前人人平等;简化宗教仪式)(2分)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罗马天主教会(2分)。

(2)原因:政治上:专制日益强化,统治黑暗腐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守旧,文化专制。

(3)反动统治者;资产阶级激进派。

(4)认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异端”思想是正常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异端”
思想会受到守旧势力的压制和迫害:“异端”思想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46.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
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