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C. 鹊巢其上巢:筑巢
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1)A
(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

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

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

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

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

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

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

“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

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

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

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

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

本题考查断句。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
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诲女知之乎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 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B女通“汝”C.知:通“智”D.说通“悦”。

(2)A项:自己。

B项:了解,知道。

C项:旧知识;所以。

D项: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
(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

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

故句子划为: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
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⑴C;
⑵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

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

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
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

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故答案为:⑴① 同“否” ;② 拉、牵拉;③ 回头看
⑵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6.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