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山峰并起
,象水流动之 ,象树木之形。 ,象下雨之形。
甲骨文作
2.局部象形,即画物体的局部。有
时为了简便,也为了和其他字形相区 别,就抓住物体最具特征的部分进行 描绘,以局部代全体。例如:

“牛”与“羊”的区别是:“牛”角
(羊)
(牛)
向上,直的;“羊”角向下,弯的。
3.合体象形,指将与之有关的物
会意字的类型
1.同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的几个
偏旁是同一个字,按偏旁的组合形 式主要可分为三类。 (1)并列式。 北 《说文》:“乖也。从二人相 背。”——违背,由两个“人”字 背靠背表示。读bèi,违背之“背” 的古字。

《说文》:“密也。二人为从, 反从为比。”——比,亲密。《论 语·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 林 《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 从二木。”
指事字的类型
1.纯符号指事,是用抽象的线条来表
示事物。 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等。其中一、二、三、四是由积画 而成,五、六、七、八是由错画而成。 又如丩(纠的初文),小篆作 ,象 两根丝线相缠绕之形,《说文》: “丩,相纠缭也。”这些都是用抽象 的线条来表示的。
1.纯符号指事字

《说文》:“判木也。从半 木。”小篆“片”,以“木”字缺 其左半,来提示劈木成片的意义。 (乌) (鸟) “乌”以 “鸟”缺其点(表示眼睛),因为 乌鸦通体乌黑,不见其眼睛。

4.变向指事,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
改变一下方向位置从而揭示字义的, 例如: 甲骨文“左”字,以改变又(右手, 象形)的方向示意。 小篆的“県”字,是一种断首倒悬的 酷刑,将“首”字倒置,来提示“倒 首”之意。
(三)会意
许慎在《说文叙》里给会意造字法
下的定义是:“会意者,比类合 谊 ,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 意思是把几个相关的字排比在一起, 把它们的意义加以联系,从而表示 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 字就是这样的。
“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
“止”是“趾”的初文,就是脚;“戈” 是古代的武器,两个字合起来表示手持 武器出征。 “信”的本义是诚实的意思。《说文》: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 言为信”,是说人说话要算数。 “字”的本义是生孩子,《说文》: “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会意兼形声。
3.减体指事,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
通过减少笔划来提示新造字的词义。 孑jié 《说文》:“孑,无右臂也。 从了,乚象形。”小篆“孑”,以 “子”字缺其右臂,来提示“无右臂 也”、“单也”的意义。 孓jué 《说文》:“孓,无左臂也。 从了,」象形。”小篆“孓”,以 “子”字缺其左臂,来提示“无左臂 也”、“短也”的意义。
第一章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六书说的形成 二 六书说简介 三 六书说评议
一 六书说的形成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 地
官· 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 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 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
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 嘉礼。 六乐:谓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代的古乐。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 五驭:驾车的五种技术。 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
象形字的类型
1.全体象形,即画实物的全体,
一般是画出物体的轮廓。例如: 人 甲骨文作 ,象人侧立之形。 自 《说文》:“自,鼻也。象鼻 形。”王筠《文字蒙求》:“今人 言我,自指其鼻,蓋古意也。”外 面象正面的鼻子的轮廓,里面的象 鼻子的纹理。甲骨文作 。

甲骨文作 之形。 水 甲骨文作 形。 木 甲骨文作
据唐兰考证,郑众和班固之说
皆本于西汉末古文经学大师刘 歆的《七略》,可见最迟在西 汉时就有了六书的具体名称。 不过郑众和班固都没有对六书 加以阐释,更没有运用六书的 原理去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稍后的许慎在总结前人文字学
成果的基础上撰成《说文解字 》,在《说文叙》中第一次对 六书作了解释和举例,比较系 统地提出了关于汉字结构的“ 六书”理论,在汉字结构理论 上具有开创意义。
当然,文字书写的主要目的是
记录语言,它不需要、也不可能 象作画那样精细描绘,而是要用 最简练的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 出来。 因此,如何准确地抓住各种事 物的主要特征,就显得至关重要 了。
象形与图画的区别
图画追求精细,越肖似越好;象
形字追求抽象,得其形状之大概即 可,不必精细。 图画不与语词的音义相应,象形 字与语词的音义相应。 图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象形字 只有一种解读。
议,但采用班固的排列顺序的居多。 不过,这个问题,现代学者钱玄同、 黎锦熙、裘锡圭等人提出了新的见 解,他们认为六书发展的先后顺序 应是:指事、象形、会意、假借、 转注、形声。这一观点是吸收甲骨 文、金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之后提出 的,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逐渐 为学术界所接受。
二 六书说简介
六书中只有前四书与汉字的结构有
体一起画出。有一些东西很难单独 画出,或者单独画出后很容易与其 他字相混,所以为这类东西造象形 字时,需要把有关的事物一起画出 来。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复杂象形字。

小篆“夫”在“大”(正面人 形)字头上添加一笔表示簪子。成 年人戴簪以束发,故称成年人为 “夫”。 身 小篆“身”在人(侧立人形) 字上添加象形性笔划表示腹大怀有 身孕之意。 州 甲骨文作 ,《说文》在川 部,古文作 ,在川中添加一个小 圆圈表示水中的一块沙洲。

作为“六艺”之一的“六书”
,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周 礼》并没有说明。 东汉郑众注《周礼》以为“六 书”指“象形、会意、转注、 处事、假借、谐声”,但是否 《保氏》原意,不得而知。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
提及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六书” 的内容是“象形、象事、象意、象 声、转注、假借”。 并指出“六书”是“造字之本也”。
关,后二书虽与汉字的结构无关, 但仍是两种造字方法。 至于排序,我们在班固说的基础上 作一小的调整,将假借放在形声前 面,因为从汉字的发展规律看,应 先有假借然后才有形声,即象形、 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
(一)象形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jié qū):弯曲的意思。意 思是说,象形字的特点就是按它所 表示的客观物体的外形画出来,笔 划随物体形状的曲折而曲折,日月 就是这样的。
(二)指事
《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视而可识”,是说一看就能 记住,但字的含义,不是直接由事 物的形象表现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要通过特定符 号去提示人们,一般只有经过细心 观察才能理解它的确切含义,这就 是所谓的“察而见义”。
“上”、“下”这两个字,从字形上
看,古文“上”、“下”都不是某种 客观物体的形状,而是抽象符号;从 字义上看,“上”、“下”也不是某 种物体的名称,而是一种表达方位关 系的抽象概念,是“事”。 因为这种造字方法一般用于表示无形 可象或较为抽象的事物,而且通过符 号指示出来,所以叫做“指事”,也 有人称为“象事”。

《说文》:“艸之总名也。从艸屮。
” 森 《说文》:“木多皃。从林从木。” 磊 《说文》:“众石也。从三石。” 轰 《说文》:“群车声也。从三车。” 淼 《说文》:“大水也。从三水。或 作渺。”

《说文》:“人之臂亦也。 从大,象两亦之形。” 甘 《说文》:“美也。从口含 一。一,道也。”

《说文》:“词也。从口,乙声。 亦象口气出也。”王筠《说文释例》: “蓋曰乃指事字,非乙声也。” 小篆 字形,蓋后来之变体。
加体指事与合体象形有同有异,它们的
相同之处在于:字形都能够拆分成两个 构件,其中一个是成字构件,一个是非 成字构件;它们都是独体字。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合体象形中的非 成字构件,代表所取象的物体之形;而 加体指事中的非成字构件,不象物体之 形,它只是一个标志性的抽象符号。








2.加体指事,是在象形字上增加一个
指事符号而造成的。

《说文》:“刀坚也。象刀有 刃之形。” 本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 在其下。” 末 《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 在其上。” 朱 《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 木,一在其中。”引申指红色。

《说文》:“十分也。人手 却一寸,动衇mài(同“脉”), 谓之寸口。”
许慎的解说,不仅指出了六书
的细目,而且给每一种条例的 内涵作出了简洁的界说,并列 举了例字。许慎关于六书义例 的这一段话是对六书最早的理 论总结。
比较以上三家,三家的不同之处:
一是反映在六书的名称上。象形、
转注、假借是各家相同的,而此 外三种条例均不相同; 二是表现在六书名目排列的次第 上。现在人们谈及六书,大多用 许慎所述名称,而取班固所排次 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
六书的名称不同,反映出他们对六
种造字方法特点的认识不同,但这 种分歧并不是实质性的,比较容易 统一,后代学者绝大多数采用许慎 的名称。至于六书的顺序,文字学 家们认为在最初可能没有顺序先后 的问题,但六书的排列应能够反映 出六种造字方法产生的先后顺序, 这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重大理论问 题。
关于六书的排列顺序,一直存在争

《说文》:“小刺丛生者。从 并朿。” 赫 《说文》:“火赤皃。从二 赤。” 丝 《说文》:“蚕所吐也。从二 糸mì。”
(2)重迭式。例如:

《说文》:“同志为友。从二又 。相交友也。” 炎 《说文》:“火光上也。从重火 。” 多 《说文》:“重也。从重夕。” 王筠《句读》:“重复则多也。”

(臣) (目) 在奴隶制社 会,“臣”所指即俯首贴耳的奴隶。
5.借形指事,是借具体的物体之形来
表示抽象的概念。 一般来说,象形字都是表示具体物体 的名词,而借形指事字都是表示事物 的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高”象高高的台观之形,《说文》: “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借以 表示“高低”之高。



象形造字法是原始性的造字法,其
优点是: 看图识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有利于童蒙的识字教育。 这种造字法也有其局限性: 复杂的事物,形象难画; 相似的事物,难以区别; 抽象的事物,无形可象。
据清王筠统计,在《说文》的9353
个字中,象形字不过264个。除此之 外,成熟的象形造字法,如果不向 表音型发展,不向抽象方向发展, 会影响文字的符号化程度,进而有 可能影响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和提高。中国汉字未向拼音文字发 展,可能与汉字成熟的象形造字法 有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写道:“周
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 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 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 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 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 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 事,令长是也。”
“大”像人四肢舒展而立之形,
《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故大象人形。”但“大”在文献中 并不表示“人”,而是表示“大小” 之“大”。因此,“大”是借像人 四肢舒展而立之形表示“大小”之 “大”。
这种造字法仍有很强的图画性,其
优点和不足与象形造字法相同,只 不过此法可以表示一些抽象概念, 是象形造字的补充和发展。 指事造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象 形造字法的局限,从而进一步巩固 了象形造字法的地位,加大了汉字 系统中形的比重,这间接增加了汉 字朝拼音化方向发展的难度。

《说文》:“声也。从二可。” 《段注》:“今呼兄为哥。” 圭 《说文》:“瑞玉也。上圜下方 。”用作凭证的玉,上面是圆的,下 面是方的。《段注》:“天子以封诸 侯,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故 字从重土。”“重土者,土其土(以 其土为己土)也。” 枣 《说文》:“羊枣也。从重朿cì 。”
(3)品字式。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