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上游稻田生态湿地的多功能性设计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浦江上游稻田生态湿地的多功能性设计探讨
摘要:文章所研究的湿地是作为稻田排水系统的最后处理单元,该设计将集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文化传播等多功能性于一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将湿地建设融合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中,提高农业企业的品牌与形象,重点对湿地功能性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稻田;湿地;景观;水生植物;现代农业园区
本设计目标地位于黄浦江上游的上海市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设计面积为1776m2。
目前,人工湿地的建设主要应用在生活污水处理与园林景观的研究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的较少。
该项目建成后,将融农业园区的生态恢复、黄浦江上游的水体净化、农业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等功能于一体,推动农村、农业低成本生态治污的发展。
1设计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设计原则:①生态优先。
尽量不动用工程手段,实现生态治污;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②水利畅通。
保证农田平日、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排水通畅,兼有蓄洪功能;③土方平衡。
在设计中考虑尽量使挖出的土方量与高位垫土量相等,尽可能维持土方平衡;④经济支出最小化。
高效利用园区现有水生植物,控制运行与管理上的费用投入。
2功能展示
2.1生态功能
①净水。
本设计全程采用无动力手段,实现生态治污。
四周明沟具有农田排水收集功能,与湿地配合发挥净水作用。
“田”字形设计将湿地分为四小块,水向自西北起经西南一东南一东北形成逆时针水圈,最终于东北角溢流排出。
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流与充氧,自西北起形成逆时针四层旋转跌水,我们设沟边(垄边)高程为0,则西北片区湿地高程为50cm,西南片区为-55cm,东南片区为一60cm,东北片区为70cm。
跌水深度5~10cm。
将水生植物与碎石床搭配,植物选择上兼有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的布置,不仅能实现高效地脱氮除磷,还能发挥不同
植物对重金属、酚类等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四周环水沟水系设计,沟内布设水浮莲、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平日可发挥景观作用,灾害天气可快速疏导农田排水,用来抵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
③增加生物多样性。
2.2景观功能
本设计将水景、石景、花景相融合,容多种意境于一体,综合平衡平面效果与立体效果。
具体表现为:
①从上空俯视,“米”字、“田”字,突出米文化。
中间的三环并非简单的密实土墩,线条设计上有断有连,是按文王八卦图设计的,剖面呈“凸”字状。
②在空间上采用浮岛、突起土墩与水平面形成高差,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的介入也构造出一定的层次感。
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控制在30%~40%,留出水面空间,在非雨期,水流较缓,静水面上会形成美丽的倒影,别有韵味。
③在色彩上,有红(红美人蕉)、橙(花叶美人蕉)、黄(黄花鸢尾)、绿(菖蒲、香蒲)青(旱伞草、荷花)、蓝(蓝蝴蝶)、紫(梭鱼草)彩虹七色。
2.3文化传播功能
①农业文化:“田”文化、“米”文化。
②东方文化:易学。
③西方文化:本设计“米”字中间那一横与竖的交点,设在“竖”的黄金分割点上(0.618)。
2.4经济收益功能
植物配置中加入了籽莲、慈姑、芋艿等水生经济作物,会有一定的农业产出。
3创意总结
①“米”字型浮岛设计起到了导流板的作用,增加了水流的曲折度,减缓流速,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均匀水质,长流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有死水角形成导致的溶解氧缺乏,水体富营养化。
②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结合,关注养生与文化传播,不落俗套。
4结语
人工湿地技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表面流湿地占地面积大,大多农业园区不愿以土地为代价去搞生态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在湿地的多功能性上做进一步研究,提高湿地的综合效益,使之成为农业企业为树立品牌竞相去建设的项目而不是一种政策性负担。
今后还要从湿地功能性上人手,进一步探讨,改良设计方案,最终实现生态文明与农产品竞争力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柳骅,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