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0.牛郎织女》说课稿、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牛郎和织女的相遇、相爱、被王母娘娘分开的过程,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词汇、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民间传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文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优美语句和词汇的学习,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中的美好情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民间传说的认识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优美语句和词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关于牛郎织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文理解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10《牛郎织女(一)》语文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10《牛郎织女(一)》语文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这个课文选自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
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学生在感受美好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传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对于故事中的细节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的美好情感为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悟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营造浪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牛郎织女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浪漫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感受故事的情感。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互相学习,提高理解能力。
4.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形式,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感悟美好情感。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神话传说的理解,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7.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一)》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追求。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传说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细节、感受人物情感、品味优美语句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神话传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提取课文关键信息,体会人物情感,理解神话传说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体会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神话传说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情感,理解神话传说的寓意;品味优美语句,提高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道具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分析神话传说的特点,体会神话传说的寓意。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情景,体会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及重点词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牛郎织女》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2.课文《牛郎织女》。
3.小黑板、粉笔、词卡。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可以用图片展示一些关于《牛郎织女》的图画或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阅读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并就课文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课文解析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让他们理解课文隐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5. 语言应用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境交际或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牛郎织女》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生词。
2.完成课后习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加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二)》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传递了真爱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位于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白蛇传》等民间故事,对民间故事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民间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牛郎织女(二)》这篇课文中的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七夕节等,有一定的陌生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培养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民间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角色和情节: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4.感受爱情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感受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
5.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七夕节等。
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牛郎织女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183页的课文,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知、相爱,被王母娘娘分开的传说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说故事的魅力;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牛郎织女的善良、勤劳、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体会牛郎织女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牛郎织女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
5.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分开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8. 情感升华:讨论如何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将牛郎织女的品质传承下去。
六、板书设计1. 牛郎织女牛郎:勤劳、善良、真挚织女:美丽、善良、勇敢2. 生字词: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牛郎织女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但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牛郎织女》的其他版本,了解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拓宽学生的视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情节明朗,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是学习记叙文的好例子。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教学难点: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教材处理1、介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思考深度不够,因此本文以明晰情节为引导,以谈感受为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其想象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说教法“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训练;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五、说学法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学生发言)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壮美而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相关的投影片,影音文件;2.生字词小黑板;3.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4.一张夏夜星空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挨”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
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结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织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五、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024年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牛郎织女一》。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十单元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体会故事所传递的勤劳、善良、勇敢等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如“纺织”、“倘若”等。
2.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勤劳、善良、勇敢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我国民间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一》。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示范。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牛郎织女的品质。
5. 例题讲解:讲解与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牛郎勤劳,织女善良”等。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勤劳、善良、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郎织女一》2. 内容:(1)生字词:纺织、倘若、勤劳、善良、勇敢等。
(2)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3)主题:勤劳、善良、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仿写一个勤劳、善良、勇敢的人物,描述其事迹。
2. 答案:(1)学生讲述故事时,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品质的体现。
(2)学生选择的句子能体现课文主题,理由充分。
(3)学生仿写的人物事迹具有教育意义,能体现勤劳、善良、勇敢等品质。
10《牛郎织女(一)》说课稿-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一)》说课稿大家,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牛郎织女(一)》一、说教材《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 教材把故事分成了两篇课文, 这两篇课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篇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主, 以牛郎“童年一成人一成家”展开情节;第二篇以织女的生活经历为主, 从“婚后生活—被王母抓走—激励抗争”几方面展开。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 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 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 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和简单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 诣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更有吸引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对于故事学生也是比较熟悉和喜欢的。
但《牛郎织女》这篇文章篇幅较长, 情节比较曲折, 需要运用学生上个单元学过的方法, 一边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一边预测故事的发展,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是学生较为熟悉的, 但是讲故事, 和复述故事时五年级孩子比较薄弱的, 有的孩子们不愿意动嘴, 有的孩子们讲不好, 需要老师善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我确定了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字, 会写“嫂子”等12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
3.展开想象, 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 并演一演。
教学重点:“牛郎和老牛相处”为例讲故事, 揣摩如何把情节讲具体。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空间, 把牛郎和老牛聊天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在和同学演一演。
四、说教法学法1.“故事教学法”, 通过讲民间故事, 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营造故事课堂。
10《牛郎织女(一)》(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间传说的兴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爱、被迫分离的悲惨命运。
2. 生字词:生字词有“鹊桥”、“翩翩起舞”等。
3. 文化背景: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和影响,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理解牛郎织女传说的深刻内涵,体会民间传说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这个传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
4.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情感。
5. 体会文化: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和影响,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牛郎织女传说相识相爱分离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
3. 课后和家长分享课文内容,了解民间传说在家庭中的传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和影响,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教学中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说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导入: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初读指导: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朗读生字,正音。
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学习第一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极美满”。
(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习第二段: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小结: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布置作业: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第三段: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1、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2、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3、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
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4、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5、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6、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7、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统编版(部编版)(2024)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的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2024)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奇幻色彩。
《牛郎织女(一)》这篇课文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的故事。
这篇课文是经典民间故事的一部分,它既有着民间故事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的特点,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勤劳品质的赞美等。
同时,课文的语言表达质朴、简洁,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民间故事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良好范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勤勤恳恳、眉开眼笑、一五一十”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体会民间故事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按照顺序复述故事。
2.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难点1.理解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生字词卡片。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有关牛郎织女的资料。
六、教学内容概况这篇课文主要围绕牛郎的身世展开,先讲述牛郎的悲惨遭遇,他从小父母双亡,哥嫂对他不好,但是他勤劳善良,与老牛相依为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牛郎织女》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牛郎织女》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被收录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展现了美好的爱情和坚定的信念。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富含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民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细节、感悟人物情感、以及运用相关写作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和爱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人物情感,特别是在描述牛郎和织女分别时的内心活动;学会运用相关的写作手法,如描绘人物形象、展现情感变化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同时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
3.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分享各自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人物情感。
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把握;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6.课后反思的深入性。
一、教学内容的把握
《牛郎织女一》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它承载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内容把握上,要注重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本节课的三条教学目标分别是:
1.知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故事中传递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课堂氛围的营造
1.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宽松、和谐,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1.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如教学技巧、学生表现等方面,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时间分配、课堂提问等方面,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7.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
1.牛郎织女
-相识
-相爱
-遭遇阻挠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牛郎织女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说激情导入(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指生谈谈。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事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人物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民主导学任务一:品味人物性格,感受织女之决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1至7自然段,边读边用词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划出“织女之决”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然后想:这儿的“决心”何意?织女为什么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假如你是仙女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劝织女?先自学,再小组交流,做好交流准备。
2、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你读出了什么?(织女要留在人间的决心很大。
“决心”变红)3、“决心”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出示:拿定主意。
)织女为什么要拿定主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板书:心地善良)4、我们来看前文“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
”织女是什么身份?(王母娘娘的外孙女,高贵的公主)牛郎又有什么遭遇?(父母早逝,贫穷困苦)5、一个高贵的公主嫁给一个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放牛郎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后果?(贫穷、劳苦、卑微、惩罚、甚至付出生的代价)6、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
(练习说话)(1)织女啊,我们私自下凡,已经违反了天规,你若私嫁凡人那可是死罪,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她决不会饶你,说不定还会丢了性命呢,还是跟我们回去吧。
(2)你看牛郎那么穷那么苦,没爹没娘,哥哥嫂嫂待他又不好,你嫁给她会过上好日子吗?我们还是回天庭享受荣华富贵吧!(3)你也要替我们想想。
你被发现了没关系,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10.牛郎织女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牛郎织女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即课文《牛郎织女一》的阅读与理解;第二部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1. 课文阅读:课文《牛郎织女一》主要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2. 实践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讲故事、小组讨论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如“梭子”、“银河”等。
2.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角色扮演道具、实践活动用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3. 讲解与讨论: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提高表达能力。
5. 实践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故事创编、续写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2. 课文生僻词汇解析3.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创编一个新的故事,要求情节合理,富有创意。
答案示例: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后,决定共同为村民们做一件好事。
他们利用织女的神力,编织出五彩斑斓的云彩,为干旱的村庄带来雨水,使村民们度过了一个丰收的季节。
2.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真善美的理解。
答案示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表达能力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描绘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传说。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通过讲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感受民间传说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民间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体验、审美感悟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会用“鹊桥”、“相思”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说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会珍惜爱情,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难点: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感受民间传说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魅力。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相关资料:收集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诗词等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然后简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这篇课文出自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
故事描绘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爱情的力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神话传说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故事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感受故事中的爱情主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悲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反对封建礼教。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感受故事中的爱情力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神话传说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牛郎织女(一)》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故事基本情节。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牛郎和织女爱情悲剧的感受,反对封建礼教。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描绘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悲伤故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故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文章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民间故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中的情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表演教学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牛郎织女》相关的课件,包括故事情节、图片等。
2.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用于故事表演。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表现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0.牛郎织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牛郎织女》。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符合小学高年级生的认知水平,便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
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从表达方式看,这篇课文与其他几篇都以记叙为主;在学习方法上与前一课没有割裂,可以继续学习记叙文的方法。
2、教学目标: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说教法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但通俗易懂。
如何把这样的文章教好呢?“浅文”需要“深教”,我们如果就文本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应该让民间故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因此,经过广泛的搜集与整合,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化味中。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训练;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三、说学法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熏陶法,让学生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板书:老牛、王母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相机板书:牵手分离相会二、感受人物形象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圈画批注,写写感受。
交流: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
第三小节牛郎——善良、心眼儿好(板书)(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
(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善良: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天庭和人间比较:一样辛苦冷漠无情真情温暖禁锢身心自由对自由的渴望对真实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勇敢:“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
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
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相机板书: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
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赞叹、钦佩、祝福2、分离——王母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交流: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
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
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
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三、质疑,深化1、质疑2、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
(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5、补充,故事古而有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是在不断地变化。
大略地学习《迢迢牵牛星》《鹊桥仙》《天上的街市》,感受变化。
6、小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10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4.能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并能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描写,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
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对学生自读的情况,教师应认真检查。
检查自读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要提醒学生注意“嫂”是平舌音,“纱、筛”是翘舌音;“罕、婚、恳”是前鼻音,“郎、辆、趟、酿、泳”是后鼻音。
第二步:指导学生写字,“嫂、郎、辆、纱、酿、泳、婚、挨”是左右结构的字;“爹、罕、妻、辈”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狱”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趟”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阅读理解。
初读课文,可以先从课题入手,提示课题后,要让学生读准“牛郎”这两个字。
然后设问:读课题时我们会想到课文写了些什么呢? 然后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对读得不符合要求的,应再给一些时间,进行练习。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字音读得不准、添字、漏字、破句等问题,应及时纠正。
学生再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边默读课文边理清课文脉络,在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
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表达运用。
复述课文时,首先要熟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并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
然后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给文章拟定小标题,并据此列出复述提纲,即生活很苦,人称牛郎——照看周到,老牛亲密——长大分家,赶出家门——老牛说话,指点机会——来到森林,见到织女——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最后,把前后内容连接起来,完整地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也可根据课文某些故事情节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提高复述的效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叶圣陶以及四大民间故事。
(2)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3)在文中找出能分别反映牛郎和织女性格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
(4)摘抄你觉得文中写得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试着给每个情节概括小标题,理清故事结构。
3.品读文章中描写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识民间故事。
1.出示《迢迢牵牛星》一诗,自由读一读,借助注释读懂诗的大意。
诗中讲了哪一个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银河,但他们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2.关于《牛郎织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3.你了解民间故事吗?(交流: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寄托了美好的情感(板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
这些故事以口头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后来一般又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加工和修改,一直流传至今。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经中就有过记载,而且汉代还发现过雕琢的石像,如此推算大概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传说,这个民间故事不仅被写成诗,写成书,拍成戏等,人们还把他们相会的日子农历七月七日定为“七夕节”,这备受人们喜爱的故事必定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整理的——《牛郎织女(一)》。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和牛郎织女有关的古诗词,既扩展了学生阅读面,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既了解了民间故事的特点,又了解了牛郎织女故事的相关背景知识,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大家把这些生字新词牢记在心中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牛郎爹妈嫂子一辆车好歹稀罕纱衣妻子一趟托着游泳结婚一辈子挨近重点正音:“嫂”是平舌音,“纱”是翘舌音;“罕、婚”是前鼻音,“郎、辆、趟、泳”是后鼻音。
2.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牛郎与织女)围绕这两个人物,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怎样的?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故事是怎样开始、发展、结局的?根据学生的交流,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生活很苦,人称牛郎。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照看周到,老牛亲密。
第三部分(5~8自然段):长大分家,赶出家门。
第四部分(9~13自然段):老牛说话,指点机会。
第五部分(14~16自然段):来到森林,见到织女。
第六部分(17~21自然段):相遇相知,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