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
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
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
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
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
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
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
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提问:1、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2、如何使用停表?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
(二)练习停表的使用
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处释放。
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止计时,并比较计时结果。
(三)小组实验
学生自学课本23页内容,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实验步骤:见课本p23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结论与分析
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教师辅导、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拓展实验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
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实验,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五)小结
1、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2、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3、尊重测量结果、客观分析
4、小资料
(六)优化训练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以及优化训练
八、板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见《物理实验报告册》p.7表1—6.
六、结论:小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变快。
【篇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教案实验:测平均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而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是难点。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有: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师准备一套并加一小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实验介绍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测平均速度”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v=ts.可以求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ts,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最小到度、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不必信读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钢球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钢球,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
听到钢球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用投影片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①用小木块支起带滑槽木板的一端,形成斜面,使小球从叙面顶部
级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在斜面上确定小球的初始位置“0”,终
点位置b,在ob之间确定中间位置a,让soa=obs21。
用刻度尺量
出soa、sob,填入表中③一位同学将金属片置于b点,并读秒,
当数到“0”时,另一位同学从0点处释放小球,同时开始记时,当听
到小球与金属片相撞的声音时,立即停止记时,读出时间tob,填入
表中④将金属片移至ob中点a处,按上述方法测出小球从顶端级
至a处所需时间toa,填入表中。
⑤利用v=ts了求出小球通过全程sob的平均速度vob,通过上半段路程soa的平均速度voa,填入
表中,并计算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ab的平均速度vab 路程运动
时间平均速度 sob= tob= vob= soa=
toa= voa= sab=sob-soa= tab=tob-toa= vab=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
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摆放回原位.
3.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
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voa、vob、vab是否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教师指出,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
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
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
步行速度是1.1米/秒,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米/秒,这也是
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
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让学生计算2aboavv+,将结果与vab对比,二者是否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
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
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次实验报告.
2.做p.21 小实验,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说明
1.本节是继“长度测量”之后的第二个学生分组实验,而秒表也是继刻度尺之后需要学生掌握使用方法的又一种测量工具.虽然学生经
常接触钟表,但多数人对秒表的使用还很陌生,所以教师一方面要
注意从刻度尺使用读数向秒表使用读数迁移,使学生对带刻度的测
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应注意带领学生练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实验方案中用钢球代替教师演示
时用的小车,是为了延长物体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的时间,便于学
生测量记录.但斜面倾角过小,也会造成钢球加速运动不明显,测
出的voa与算出的vab担相差不多,教师实验前应注意指导.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
度》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整体设计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实验教学
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
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
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
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
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
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
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
s依据的原理是t=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
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
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
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
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
几位学
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跟踪例题
如图是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的实物照片,照片中机械停表短针刻度
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长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另外,照片中电子停表所显示的数
字为“0:00.02.01”,左起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2、3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4、5个数字所表
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照片中电子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________。
答案:min s 10 s h min s 2.01 s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
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
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s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v1。
t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
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
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
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
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
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
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
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
结果。
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跟踪例题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
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tbc=________s;
vab=________m/s;vbc=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
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
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s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t=
(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
(3)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涉及三个不同的物理量,且研究的对象也不同,应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意义;sab=100.0 cm-60.0 cm=40.0 cm,sbc=60.0 cm-10.0 cm=50.0 cm,tab=
2 s,tbc=1 s。
sab40 cmsbc50 cmab段的速度vab===20 cm/s=0.2 m/s,bc 段的平均速度vbc==tab2 stbc1 s
50 cm/s=0.5 m/s。
(4)vbc>vab,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s答案:(1)t= (2)小 (3)40.0 1 0.2 0.5 (4)大变速直线 (5)大
同步训练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解析:平均速度是用来大致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a选项说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肯定是不对的;b选项说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说法也是不对的;c选项说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就是平均速度的定义,是对的;d选项说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也是不对的。
答案:c
2.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 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_______;vbc=________;vac=________。
答案:0.03 m/s 0.02 m/s 0.024 m/s
3.教室的长度为10 m,开班会时坐在后排的小刚走到讲台上去做演讲,他走到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