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和实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难懂句子的理解。
2. 对文章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4.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拿来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5. 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一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相关论文和评论。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教室布置:
-将教室座位调整为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配有一块白板或黑板,方便学生记录讨论成果和思维过程。
-设立一个中心区域作为“文化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收集的文化拿来的案例,促进课堂交流。
-布置教室墙壁,悬挂与鲁迅及其作品相关的海报或学生作品,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快速传递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文化拿来的现实案例,引出《拿来主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鲁迅杂文的写作技巧和拿来主义的内涵,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6.课文与现实联系:
-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拿来主义现象,如文化模仿、产品抄袭等。
-讨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借鉴外来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7.写作技巧与表达:
-鲁迅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鲁迅的语言艺术,如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生的写作练习,如何借鉴鲁迅的写作技巧进行议论文写作。
-通过拓展学习,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习惯。
知识点梳理
《拿来主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以下是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1.文本背景知识:
-鲁迅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鲁迅杂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拿来主义教案8篇
拿来主义教案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胸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体会其在当前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学习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具体所指,以及各种喻体所对应的本体。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思路。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讲授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如背景知识和较难的概念,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交流情境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神奇的“文化魔术”。
(拿出一个神秘的盒子)这个盒子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文化百宝箱。
现在,我要从里面变出一些神奇的东西。
(从盒子里依次拿出代表不同文化的小物件,比如一个京剧脸谱、一个日本动漫手办、一个欧洲中世纪骑士的小盾牌、一张美国摇滚乐队的海报) - 你们看,这些东西都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
这个京剧脸谱,承载着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斑斓,每一笔每一划都有故事;这个日本动漫手办呢,代表着日本动漫文化,深受大家喜爱,里面有热血的冒险、动人的情感;这个欧洲骑士小盾牌,能让我们联想到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有英勇的骑士、神秘的城堡;还有这张美国摇滚乐队海报,那强烈的节奏和自由的精神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体现。
拿来主义教案4篇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拿来主义”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看法,以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看法,以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掌握作者运用讽刺手法表达观点的技巧。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拿来主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拿来主义》,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以及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批判力量。
2.读写结合,学习运用“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作驳论文。
3.体会拿来主义现实意义,挖掘拿来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先驳后立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2.结合所学,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实质。
3.思维拓展,体会拿来主义深刻的思想以及当代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鲁迅“拿来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思考教学用具PPT、翻页笔、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导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一,题解在对“拿来主义”含义的理解方面,“拿来”是一个动作,“主义”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想,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指在面对本国文化遗产和外来的东西时,既要有来有往,“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①怎样践行“拿来主义”?践行“拿来主义”有什么意义?②文章在论述践行“拿来主义”的做法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③鲁迅为何提出“拿来主义”?④请找出具有讽刺意味的句子进行分析。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1 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观点的介绍。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解析。
3.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看法。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讽刺手法。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
3. 解析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思考。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
3. 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合作和交流。
4. 反思法: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
3. 学生讨论和思考能力的评估。
4.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促进交流和合作。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拿来主义》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文章背景和作者观点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3. 多媒体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等。
5.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材料:《拿来主义》原文。
2. 练习题: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3. 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
2. 分析作者的论证逻辑和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文《拿来主义》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章: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重点解析1. 教师对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表达方式进行解析和解释。
2. 学生通过例子和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论证逻辑。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1. 学生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观点和看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和拓展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1. 教师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设计: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材版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论证方法的运用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拿来主义》课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拿来主义》,提问学生对的理解和期待。
2. 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
2. 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促进深入理解。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总结与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拿来主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通过作业的布置,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针对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 让学生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七、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对比论证,分析其作用。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通过探究学习,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开放的胸怀。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要概念的含义。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 作者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拿”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b. 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生字词。
b.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a. 学生分组探究,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 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b.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作者论证方法的认识和体会。
3. 搜集有关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资料,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融合二者。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应用。
2.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作者批判“送去主义”、倡导“拿来主义”的良苦用心。
(2)能够分析文章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幽默、辛辣的笔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借鉴和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2. 分析文章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批判“送去主义”、倡导“拿来主义”的良苦用心。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受,为学习《拿来主义》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及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拿来主义”的论据,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分析文章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7.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一课。
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相关学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拿来主义”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也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以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和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杂文文风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沉浸文本,互动探究,把握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对现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体会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时评文章,可运用破立结合论证方式。
写时评是地,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容易出彩。
二、分析课文,理解破立
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方式?
明确:“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
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
并且,这个观点是和生活中的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2、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
众多的痼弊,作者高度抽象概括为几类?或者说除了作者倡导“拿来主义”,还有哪些其它的“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2、对这几种“主义”,作者是怎样形象化的议论的呢?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丧权辱国
(1)能做到吗?不去,不来?
——不能,枪炮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
(2)闭关主义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送去,送来。
(自己不能不去,别人也不会不来)
——这是闭关主义导致的必然结果,作者第一句话就点中了问题的要害,这就是不留情面,一针见血。
送去主义:捧,几张,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文化贫乏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物产贫乏
(1)一生读(别的且不说罢……),他生思考:那句是很形象的议论。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诚惶诚恐地“捧”,描摹丑态;古画和新画加起来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过去”,太可怜了,太寒酸了,这就暗示出中国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没什么能够代表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了,文化何其贫乏。
(2)第一段还有哪句也体现了这种文化上的贫乏?
快到没什么可送的地步了,只好“活人替代了古董,把国粹拿出来,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
(四大发明,长城,京剧,脸谱,针灸,秧歌……)(3)送去的只是学艺上的东西吗?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别的且不说吧”,有没有说别的?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物产贫乏
这就是鲁迅说话的艺术,我且不说他上课睡觉,下课胡闹,我单说他不交作业……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完全国货”的东西——经济损失,精神颓靡
(1)在这里,鲁迅辨析了几个词语,他是这样写的: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我朝你抛来一样东西,我抛给你一样东西)“抛来”表示趋向,“抛给”表示目的,就是要给你,这一定是别有企图的。
(2)“抛给”了什么?有何危害?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经济损失,精神颓靡
3、至此,鲁迅对社会种种痼弊概括完毕,所以接下来一句话,提出观点,也是就是“立”: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倡导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比喻作为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但作为论证方法,我们虽有接触这个概念,但没有深入理解。
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运用比喻论证方法的。
二、阅读8-9段,感受论证的艺术
1、将第9段改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
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和糟粕并存的,应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腐朽部分就彻底抛弃。
问题:和原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明确:原文使用了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用浅显的、易理解的道理来说明不易理解的道理。
2、合作探究,阅读第8、9段,理出文章的比喻论证过程
①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①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3、练习:比喻论证
仿照示例用,比喻论述“学习很重要”的观点。
学习很重要,不学习的人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只能看到眼前的天空,当它跳入知识的海洋,才知道世界的博大;。
知识就像一盏明灯,在人生的黑暗中,只有拥有它,才能走向最终的光明;。
例:不学习的人就像一只孤雁,只能在低空飞翔,当它与的群雁同伍,才知道天空的辽阔。
知识就像一艘巨轮,在暴风雨交加的人生海洋中,唯有拥有它,才能一帆风顺。
三、课堂总结
鲁迅的拿来主义所用的比喻论证堪称经典,我们学过了之后可以试着在作文时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相信能够使我们的议论作文能更上新台阶。
附板书设计:
比喻论证过程
①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①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