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课型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着重凸显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本课与第8课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时间线较为完整的中国法治与基层教化的发展脉络,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法律制度历史渊源的认识,提升其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本课包括“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目,结合课标题、目标题以及“学习聚焦”栏目中的表述“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可以非常清晰地提炼出本课两大核心内容,即强调时代性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以及强调特征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本课时所对应的课标是: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依标扣本,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改革开发后的时期的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的学习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本史实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借助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教师再补充相应的一些材料,设置相关问题链,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
因本单元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有助于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历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3.学习目标确定
1.梳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认识到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梳理本课知识点认识到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家国情怀)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5.学习条件支持
教材、学案、幻灯片
6.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
(引领性问题)
学生任务
或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从民法典的目录内容来看,它有怎样的
特点?
教师补充民法典的修纂过程是广泛听
取征求各方意见
结合图片与教材,
思考从民法典的
目录内容来看,它
有怎样的特点?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
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典》导入,从民法典
的目录到内容,从编纂
过程中广泛征求民意,
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
方智慧,到具体施行后
的社会成效等方面切
入,引出当代中国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
体表现。
环【任务一】梳理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
节二新课讲授任务一程与成就
呈现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与成就
时空坐标轴
问题1: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
制定了这两部法律,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包办强迫、男尊女
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的婚姻制
度普遍存在,夫妻婚姻的社会矛盾也比
较激烈;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
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归纳
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要进行社会改造,
解决最紧要的社会问题,而有法可依是
最为关键的。
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
问题2:新在何处?
法律较多地涉及经济领域,为改革开放
服务
学生通过课本材
料结合所学,完成
时空坐标轴。
教师总结近代西
方法律的概况,出
示两个时空坐标,
帮助学生厘清近
代西方法律发展
概况。
利用时空坐标梳理复杂
的知识,简化记忆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与《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两部新
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律、
法令,引导学生认识社
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
时代特征和法制建设情
况。
利用时空坐标梳理复杂
的知识,简化记忆难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任务二任务二:
问题3:对比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
法的不同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
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
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尊重保障人权。
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
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
高度重视。
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
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
构。
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没有人
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
础和来源。
因此,宪法在体例设计上要
体现这一原则。
从逻辑上讲,“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与“总纲”有密
切联系,连着写也比较合理。
学生通过比较不
同掌握基本知识
点
帮助学生法律的时代要
求。
环节二新课讲授任务三任务三:梳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历程
问题5: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影
响?
①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进
行总结
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
问题:6: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环节三课堂小结升华: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从
“法制”到“法治”的历程,形成了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
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升华点主题
7、板书设计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自主选择完成分层作业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主要运用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文字史料、图片、表格结构图、动画巧妙结合并直观呈现,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0、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