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4
ZHEJIANG
TODAY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浙江的经济指标近几年不太漂亮。
当然这是与兄弟省市比较而言,就自身而言则不能算慢。
这一状况出现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浙江目前正在遭遇一个深刻矛盾,这就是省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要素环境瓶颈制约,而在省外,传统发展方式则仍有较大空间。
前些天去长兴县夹浦镇环沉村调研时了解到,他们当前最大问题是缺地,县里今年只给了两亩指标,根本不够用。
我在企业看到,车间拥挤不堪,化纤布在车间门口搭棚检验,雨水打在布上。
最近又去了庆元县的九川竹木,尽管在两个车间之间搭起天棚形成了一个新的车间,又在车间内部搭起“阁楼”,可是企业生产还是受到了缺少用地的影响。
然而从省内面上而言,我们确实已经不能大量供地。
根据2008年普查数据,浙江耕地总计2881万亩,人均仅0.53亩。
改革开放至今,根据我的估算,全省各种建设占用耕地大致900万亩,如果加上新增耕地,净减少耕地约400万亩,这大致相当于杭州全市1980年的耕地数量。
这几年浙江的“地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我们当然还必须增加一定的建设用地,但像2004年前那样,较多占用耕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可是放眼省外,传统发展方式仍有相当大的空间。
当前农民工工资加快增长,意味着中低档次产品仍有一定甚至较大增长空间,进而导致传统产业仍有相当增长空间。
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人均耕地多达两亩以上,有些甚至高达三四亩,外延式扩张缺少必要的资源环境制约,当地政府强烈的增长冲动仍有较大实施空间。
浙江企业在省内遭受环境资源制约,而省外却热情地张开双臂欢迎他们投资。
于是浙江企业将外延发展方式向省外移植,弱化了企业在省内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且留在省内部分产能的先进性也明显低于省外部分。
前年在江苏省宿迁市,目睹大批浙江企业在当地投下巨额资金。
浙江上市公司在2009年对省外投资累计高达近300亿元的基础上,至2011年末累计又增加100多亿元,“去浙江化”越演越烈。
这里用得上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旧的生产关系在其所包容的生产力未充分展开之前不会消亡。
省内的外延式增长虽然制约重重,而省外却仍有较大空间,这就累及省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省外招商引资条件一地比一地优惠,全国固
定资产投资一浪高过一浪,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一年接着一年延续。
去年在桐乡调研,与一些企业家探讨如何采取多层厂房等措施节约用地,他们明确表示,这在技术上并无问题,但经济上不可行。
问题症结就在于,如果省外仍大量使用单层厂房,省内就不可能大量推广;如果省外仍在粗放增长,省内就较难集约增长。
在要素高度流动的今天,浙江经济增长方式是全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跑在前面的难度明显较大。
当然,我们决不能被动地跟着客观趋势走,应该主动积极出击,千方百计推进内涵式发展。
要积极清理低效用地,腾出空间用于高效产业。
事实上我省许多地方正在做这项工作。
早在两年前,绍兴县就推出了
“亩产论英雄”的集约用地举措。
目前,乐清市正在展开一场整治“‘三沿’视觉污染建筑”的工作,要求限期拆除26.5万平方米的破旧违章建筑;吴兴区正在推行“零增地”技改,就是通过“腾挪”等手法,努力在不增加土地的条件下加大
技改力度。
省经信委主任谢力群说,富阳的富生电器的生产车间“爬”上了三楼、四楼甚至五楼,150亩土地实现了30亿元销售。
前些天在长兴县环沉村出纳老臧家的纺织车间里,我看到了一台电脑自动穿经机。
这台机器要11万元一台,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穿经,效率提高几十倍。
老臧说,这台机器买来两个来月,已替他挣了两万多元,当年可以收回投资。
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先进工艺替代落后工艺,以信息技术替代传统技术,以占地少的装备替代占地多的装备,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质疑过浙江搞内涵式增长。
因为当时浙江工业还比较弱小,
有些行业连起码的规模也谈不上,当然不可能推进从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的转变。
而现在,浙江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已逾5万亿元,出口已占全球1.2%左右,这一“内涵”已绝非往日可比。
而且,浙江的资本有机构
成、劳动生产率、亩均土地产值税收等指标,均处于全国较低位次,内涵式发展日趋必要而且紧迫。
更重要的是对于当前的浙江而言,客观上具有集聚集约的产业环境、快捷便利的物流体系、相对较好的政府服务等优势。
这就有利于形成一种相对较低的总合交易成本,从而部分地甚至决定性地,战胜资源环境制约和省外对我们的吸引,完全有可能全面展开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卓
勇良
经济时评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