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秩序理论下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重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发秩序理论下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重构
作者:北京/曾汶婷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C版》 2018年第3期
摘要:自发秩序理论强调的是要重视自生自发秩序在规范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意义。

制度建
设作为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在建立阶段,需要重视组织的自发秩序,并且尽量避
免完全依靠自己的“理性”来进行人为的制度构建,以人为本,重视组织的文化与传统,并从
组织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进行制度重构,以此保障制度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

关键词:学校管理制度;自发秩序;建立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9-0022-03
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早在2012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
治校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要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

但在具体落实中,
学校管理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有学者指出学校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时忽视了师生参与
的重要意义,而导致制定过程缺乏人性化,且管理细则越为具体,其对师生的强制力就越高;
其次,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但就如何挖掘学校已有的隐形文化,并以此来构建适应学校自身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却有待商榷。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著名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完全依靠理性来进行人为的制度构建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注意到理性所不能及、由自发的非
理性所控制的制度领域。

哈耶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化论理性主义”与“建构论唯理主义”
的对立。

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被看作是进化论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基于自发的秩
序对各种制度进行解释和建构;笛卡尔、百科全书学派学者、重农学派、卢梭和孔多塞等是建
构论唯理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社会制度是可以靠理性建构的,并且他们旨在建设一种乌
托邦式的社会制度。

在哈耶克看来,人的理性只是一种手段,它仅限于引导个人在无法解释的
复杂情景中进行决策,因此只限于在个人生活领域使用,在公共管理领域,则需要意识到理性
的有限性。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启示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重构中应尽量避免完全
依靠自己的“理性”,而需要以人为本,重视组织的文化与传统,并且基于组织历史传统来进
行制度重构。

一、对于组织自发秩序的重视
学校作为一种典型的组织,其组织目标便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

在这个组织中,不
仅有学生、教师,还有对整个学校运转起重要作用的管理者。

学校管理者如果一味地从自己的
视角出发制定学校管理制度,从细枝末节上约束教职员工、学生的行为,那么会很容易导致制
度缺乏组织成员的支持,从而失掉了制度的根基,并最终导致组织制度公信力的缺失。

哈耶克认为我们所处的情景是复杂的,并且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必然无知”的状态。


而到了宏观制度设计层面,理性则显现出它的有限性,我们需要意识到理性并非万能,因此,
需要重视理性所不及而必须靠自发秩序来维护的领域。

哈耶克反对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是审慎思
考的产物这一观念,他曾说:“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的制度的生成是极其
复杂但却条理井然的,然而这既不是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
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如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

”哈耶克把社会秩序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外部秩序由人靠理性建构而成,而内部秩序是自发的。

他还在此意义上指出了两种规则,即内
部规则和外部规则,内部规则是自发性的,而外部规则是指令性的。

在哈耶克看来,道德、法律、语言、书写、货币与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秩序本身就是前者这样一种自生自发的程序。

组织的自发秩序是指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偏好与规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来源。

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征求制度的有关利益群体的意见,例如教师、学生,以及
学生家长。

从组织的内在自发秩序出发,而不是仅靠管理者的个人“理性”,这样才能使制度
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而不是成为限制师生创造力、打消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动力的
外在形式。

二、制度设计的合法性
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理性制度建构。

外部秩序毕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人理性建构的结果。

他反对的是理性的滥用,认为只有在累积性框架内,个人的理性才能得以正确的发展和发挥。

那么累积性框架是什么呢?哈耶克认为自发性社会秩序是伴随文化进化发展而来的,人们
并非有意建设一些行为模式和规范,而是人们的习惯和风俗传统所累积导致的。

我们之所以会
遵守这些普遍的规则和习惯,是因为借此我们可以得以生存和打败其他种群。

因此,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被看作有效的习惯和规范便被采纳和延续,进而成为道德或者法律。

可见,哈耶
克认为宏观社会秩序即使是由理性所建构,也必须是基于累积的文化、习惯和规范,而不是纯
粹依赖一个理性智慧体的创造。

学校文化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社会学家Willard Waller 早在1932 年就写道:“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这里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礼仪,有整套的社会习俗,有独特的道德
观念,有非理性的约束和制裁,有根据这一切制订的道德规范。

这里还有博弈,有优雅的战争,有团队,有一整套经过精心设计的仪式和典礼。

这里有多年的传统,因循守旧的人永远在对革
新者宣战。

”近年来,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文化育人以及文化对于组织承诺的重要性,因此,打造学校文化成为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头等大事。

愿景与价值观、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建设等也
成为了学校建设的重点方向。

这种理性的塑造具有滞后性,不与学校历史和发展共始终。

真正
根源于学校的文化来自成员的非理性思考和行动,而与学校原来文化和传统相差太远的“学校
文化”建设显然会引起“因循守旧人的宣战”。

这告诫学校管理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组织中,制度来源于文化,并且是文化的一部分。

迪尔、彼得森等认为文化领导人的主要任务就是
巩固基本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支持学校完成核心使命和任务,通过仪式和典礼激励大家。

并且他们还指出,负责维护并不断塑造文化的领导人不应该仅仅是正式任命的领导,还应该包
括所有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只有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缔造具有凝聚力的文化。

在他们所列
举的校领导所应该扮演的各种角色当中包含了“历史学家”,这意味着学校领导需要认识并重
视学校的历史和传统。

所以,作为制度设计者的决策层,不仅需要塑造未来的学校文化,更重
要的是要挖掘学校已有的历史和传统,以此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学校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才
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自发秩序下的制度重构
如果基于历史传统来进行制度重构,是否意味着某些不存在民主文化因素的组织将永远处
于悲哀境地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而且历史上,也不曾出现不愿意有尊严地活着而愿意受人
奴役的理性公民。

人天生是向往自由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样强调了自尊和自我实现的
需要,并且制度本身对于人民的特性具有塑造作用,它能决定在这个制度下人们怎样生活以及
形成什么样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民的特性决定了制度的走向,而制度反过来又能作用于人民
特性,所以民主制度的建构具有可行性,更具有必要性。

而它之所以没有实现,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决策者或既得利益集团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权力,从而导致自下而上的改革受到极大
阻力,并最终影响和干扰了不利于自己利益的制度创新。

而决策层对于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
拥护将加剧制度重构的难度。

另外,虽然组织成员希望自己的权利得到伸张,但是他们在基本
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会逐渐减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动力,从而导致制度重构缺少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认为在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范围内,我们是可以考虑制度变革的。

他说:“在我们力图改善文明这个整体的种种努力中,我们还必须始终在这个给定的整体内进行
工作,旨在点滴的建设,而不是全盘的建构,并且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运用已有的历史材料,
一步一步地改进细节,而不是力图重新设计这个整体。

”哈耶克反对激进的社会制度变革,认
为应该从细节入手,基于历史进行变革。

这是因为文化演进生成的社会道德规则较之表层的制
度规则,处于民众生活的底层,有着深厚的大众社会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支撑。

幻想在一个短
暂的生活时期内彻底改变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造就“新人”),并且以激烈的社会暴力来强
化这种愿望,所导致的只能是更为激烈的社会反抗。

可见,哈耶克并不反对制度的设计,但他
认为设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来自于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纯粹依靠理性的制度建构处于危险之中,极易导致专制主义的出现。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实现制度重构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学校
管理制度重构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与追随者都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保障信息沟通的双向
化和畅通,从而让所有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当中。

特伦斯·E·迪尔(2006)曾说,不讲情面的改革、快速的变化、忽略个体,这些都将迅速削弱文化的作用,降低凝聚力。

因此,在制度重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制定决策要依据科学性和
可行性的原则;教职工、学生、家长作为学校利益的相关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充分行使自己的决策权利,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各方也要意识到制
度的强制性与长期性,在协商制度时需要从多种角度出发,考虑到制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及
时根据学校现实情况的变化、组织氛围的变迁而做出调整,从而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和
可行性,以免为自己和组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3][美]特伦斯·E·迪尔,[美]肯特·D·彼德森.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王亦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孙小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