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地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某地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措施
宋伟丽;黄志瑞;孙玲玲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17(038)005
【总页数】2页(P23,53)
【作者】宋伟丽;黄志瑞;孙玲玲
【作者单位】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
【正文语种】中文
该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通化县二密镇,距马当村直线距离3.9 km。
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雨水的冲刷下,斜坡上碎石等残坡积物沿着斜坡常常发崩滑地质灾害,落石常常崩落到居民的房屋及道路上,造成道路中断、伤及过往车辆和行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八大家后山的不稳定坡体(滑坡与崩塌隐患点)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危害,威胁边坡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形地貌:治理区为低山区,最高点位于治理区北部,海拔标高为611 m,最低点位于治理区的南部563 m,相对高差48 m,山坡坡度30°~45°左右,属构造剥蚀地貌。
地层岩性: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地层及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果松组安山岩(J3g)。
该区地形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区内山体高,坡度较陡,不稳定斜坡坡度一般为30~45°,加之附近的居民在斜坡坡面处修建许多阶梯式的梯田,斜坡上由人为堆
积了许多碎石,在强降雨等作用下,雨水冲刷坡面人为堆积的碎石及残坡积物,从而产生崩、滑地质灾害。
多年以来该处不稳定斜坡多次发生崩滑地质灾害,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万元,威胁人口约176人,房屋面积约2696 m2。
为使该区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恢复灾害点的地质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当地国土局特申请将该处滑坡与崩塌坡地质灾害纳入重点规划治理范围。
2.1 现状
该处不稳定斜坡分布在二密铜矿八大家村后山,可能引发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
不稳定斜坡宽度为470 m,需要治理边坡高度15 m~30 m,治理区内坡长约29 m,边坡倾向199°,坡角30°~45°。
不稳定斜坡坡面由人为堆积的碎石及碎石土,碎石直径最小2 cm,最大直径8 cm,一般3 cm~5 cm。
不稳定斜坡表层(滑坡体)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体及山坡表层基岩风化碎石土,厚度1 m~2.5 m。
根据野外现场调查及访问,未发现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有整体下滑的现象,在雨季斜坡上的碎石及碎石土随着雨水的冲刷滚落到坡脚下,对附近的民房及道路造成威胁。
2.2 危害
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方式主要通过压埋、撞击、堵塞,对人员、牲畜、公路等造成危害。
主要表现为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对附近的居民、房屋和道路造成了一定威胁,多年来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万,潜在经济损失达650万元。
3.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根据前面的叙述分析,确定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修建挡土墙工程、排水沟工程、预制钢筋混凝土涵管安装工程。
具体工程设计如下所示。
(1)挡土墙。
在斜坡体前缘设置挡土墙,防止斜坡上的碎石滑落到道路上。
挡土墙砌筑长度为490 m;根据不稳定斜坡前缘的高度及斜坡的坡脚,本次挡土墙设
计地上高度为2.00 m,墙顶宽度0.80 m,基础深度为1.60 m(根据现场坑探结
果确定),面坡倾斜坡度为1:0.200,迎坡倾斜坡度为1:0.000,墙底倾斜坡率为0.000:1。
挡土墙基底宽度为1.2 m,上底宽为1.20,设计挡土墙基坑为矩形,基坑截面积为1.92 m2的矩形基坑。
(2)排水沟工程。
在挡土墙下部修建排水沟,其主要目的是将挡土墙泄水孔流淌出的降水排出治理区,防止降水直接流淌进旅游公路上。
本次设计排水沟的横截面为上宽1 m,底宽0.75 m,高0.75 m,截面积为0.66 m2的倒梯形,且排(截)水沟壁厚0.25 m,因此前期排水沟挖掘时,应挖掘成横截面为上宽1.5 m,高1 m,底宽1 m,面积为1.25 m2的倒梯形,排水沟北侧部分上部壁厚0.25 m,与挡土墙相连接成一体。
本次治理共设计排水沟长493 m。
(3)预制钢筋混凝土涵管安装工程。
在排水沟东侧设置一处预制钢筋钢筋混凝土涵管,可以将排水沟内的水排放到公路南侧的排水渠内。
安装混凝土涵管,需要破坏5 m宽的混凝土道路,在混凝土涵管安装完成后,恢复原有混凝土道路。
设计
混凝土涵管尺寸:设计涵管直径为1.0 m,壁厚为0.20 m,距地表埋深0.50 m,预制钢筋混凝土涵管总长30 m。
本次在治理区设置的三项工程,主要起到了两种作用,一是有效的拦挡;二是合理的排水。
这三项工程能有效的起到防止该治理区一旦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蔓延,威胁附近的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