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越的情思热情的赞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行阅读迁移。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散文,知道散文的特点。

而本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且13班学生学习习惯等状态不佳,部分同学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是存在少数不能主动参与的同学,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也重视了这一点,将对难点理解的突破通过变式朗读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特征。

2.学习象征手法,并且尝试使用象征手法
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理解象征,探究文中是如何解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方法:变式朗读法;启发诱导法;读写训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诵读诗句,体悟树形
1.诵诗
幻灯片展示一: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幻灯片展示二:
题白杨图
矛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悟树
读完这两首诗,请大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树作为大自然美景的构成要素之一,以它鲜明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一种坚强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因为他强劲的枝干,稠密的枝叶以及团结有力的根部使它屹立于广大的土地上。

今天我们将跟随矛盾先生一起,走进西北高原,领略白杨树的风姿。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从题入手,明确情感
1.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课题,齐读:“白杨礼赞”。

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目的?
明确:赞,是指赞美。

礼,是指尊敬,崇敬。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崇敬之情赞美白杨树。

设计意图:从题目中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
2.读赞美之情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勾画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段。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提示:关注这些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

明确: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赞美白杨树。

设计意图: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从三个方面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三)默读感悟——再次阅读,感受“不平凡”
1.提问: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生存环境、外在形态、内在品质3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2.阅读相关段落,勾画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

过渡语: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白杨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这样的白杨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
点?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外形。

分别写出了白杨树的直、直而紧靠、向上以及“微微泛出淡青色”的特点。

文章还用了“倔强挺立”总写了白杨树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四)深入文本——反复品读,感受气质
1.有感情地齐读第7自然段,划出表示白杨树内在精神品质的词语。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2.作者是如何将白杨树的这种内在品质刻画出来的?
明确:写法分析:(1)欲扬先抑。

在第7段中,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书中的好女子”,突然笔锋一转,连用7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来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象征手法。

本文中作者先充分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在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北方不平凡的人民。

3.思考: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提示学生:关注四个反问句。

(1)教师朗读4个反问句,学生注意听
(2)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反问手法的作用。

(3)学生逐句朗读反问句,教师逐句作答。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到人,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显示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华北平原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过渡语:如此高调地写西北高原上哪排排不平凡的白杨树,此刻我们知道作者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借白杨树来赞美那一群人,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人反而要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象征呢?
(五)背景渗透——了解时代背景
课件展示:这篇散文写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战任务。

北方军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作者看到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因为这篇文章是想要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西北的白杨树就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

作者借写白杨树来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希望我们学习白杨树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团结的精神。

过渡语:此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矛盾先生会如此喜爱白杨树,因为他看见白杨树就想到了同心同德的抗日军民们。

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八个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朗读:它伟岸、正直.......)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哪个时候最需要像白杨树一样正直、团结的精神,而我们今天仍然还要学习,为什么呢?
(六)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思考:今天我们再次学习《白杨礼赞》,感受白杨树的精神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扬白杨树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白杨的精神对当前社会的意义,并且教会学生不仅仅要了解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七)作业布置
1.推荐课后阅读《风景谈》、《行道树》,体会文中的象征手法。

2.背诵文章6——8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干:笔直——正直赞美树
枝:紧靠团结——团结
不平凡外形特征叶:片片向上——伟岸象征
皮:光滑、晕圈崇敬人精神品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
坚强不屈与挺拔
教后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基于散文的特点,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一个词“不平凡”,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把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白杨树的形象分析以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上。

在教学时间和重点安排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想在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情感基调,顺着情感基调
去深入探讨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学过程:
首先,由一些描写树木的诗文入手,感受诗文中作者所塑造的树的形象,进而引入白杨树的姿态。

白杨树又有什么风姿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文本,阅读文章。

在课文学习之前,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感知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而且是带着崇敬之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

接着让学生再次走进文章,阅读并勾画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段,抓住作者主要的抒情线索,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特点,让学生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体现那些方面?学生很容易根据文章能够概括出来作者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三个方面来体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通过层层深入的挖掘,逐步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最后,学生明确了作者使用象征手法,赋予白杨树这种具体的物象以某种象征意义,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以致用,通过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出示菊花、荷花、蜜蜂、蜡烛等事物,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写一段话。

这节课在设计上自我感觉结构还是较为完整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之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时间把控能力不足。

对白杨树生长环境部分的解读过于细致,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获取,教师在这里过多无效的引导。

从而使得整个课堂在后面环节的处理上显得被动,时间不充分,没有完全突破难点。

2.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贯穿于整堂课当中,随时随地都在教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的背后,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答案,更应该是方法和技巧,而这节课对于方法的指导明显不足。

3.对学生朗读指导不到位,使朗读流于表面。

而且本节课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变式朗读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方式多样,但是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尽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

4.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